附子是一种中药材,源自乌头属植物的块根,其性辛、味热,具有强大的温阳作用。在中医中,附子自古以来就被用作治疗阳虚寒证的要药。然而,附子未经过炮制时含有剧毒,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自古以来,中医家们都强调附子的炮制工艺,以确保其安全性与药效,今天我们结合《医学衷中参西录》来一起学习一下张锡纯老先生使用附子的经验。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对附子的使用方法。他对附子的使用有着严谨的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点如下:
1.炮制附子为主,避免生附子使用
张锡纯主张附子必须经过炮制,他常用的“乌附子”是经过多种辅料和水火共制的黑附子,具有温阳而毒性较低的特点。生附子毒性较大,张锡纯的著作中并没有使用生附子的实际案例,这表明他对药物的安全性尤为重视。
2.谨慎控制剂量
张锡纯在用附子时,剂量控制非常谨慎,最大使用量为24克,最小仅为0.6克。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调整,用药灵活而不失稳妥,这反映了他在临床中高度负责的态度。
3.与其他温阳药物配伍
附子常与人参、甘草、干姜、山药、白术等药物配伍使用,这些药物不仅能够增强附子的温阳补气作用,还可以帮助缓解附子的毒性。这种组合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寒证和虚弱症,特别是在元阳不足的情况下。
附子的四大功效
附子在中医中被广泛用于温阳补气,张锡纯尤其擅长利用附子的以下四大功效:
1.益火扶阳
附子擅长温阳散寒,特别适用于阳虚寒盛的患者。张锡纯指出,附子不仅能够温暖身体内部,还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因此可以用于虚寒严重的病症,帮助患者恢复阳气。例如,在一些合并太阳少阴合病的寒证中,附子常被用于解表祛寒。
2.回阳救脱
在回阳救脱方面,附子被称为“元阳将脱”的救命药物,适用于阳气衰竭、体温下降的危急情况。张锡纯常将附子与山茱萸、人参等药物合用,以帮助恢复人体的元气。这种配伍在脱证患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3.温阳通痹
对于因寒邪侵入经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张锡纯常用附子与牛膝、补骨脂等药物配伍,以温阳通络,缓解疼痛。附子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通达全身,有助于解除寒凝气滞导致的疼痛症状。
4.引火归元
在一些阳气上浮、阴阳失调的病症中,附子被用于引火归元,帮助将上浮的阳气重新引回下焦,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张锡纯在多个方剂中运用了附子这种独特的作用,使其成为调节元阳的重要药物。
代表性方剂
张锡纯在临床上常用附子入方,并结合其他温补药材。以下是几种含附子的代表性方剂:
1.敦复汤
组成:党参、乌附子、山药、补骨脂、核桃仁、山茱萸、茯苓、鸡内金。
功效:用于下焦元气虚惫,适合治疗腰膝酸痛、虚寒泄泻等阳气不足的症状。
2.既济汤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生龙骨、生牡蛎、茯苓、白芍、乌附子。
功效:治疗大病后的阴阳两虚,特别是上热下寒、气血不调的病症,回阳固脱。
3.温冲汤
组成:山药、当归、乌附子、肉桂、补骨脂、小茴香、核桃仁、紫石英、鹿角胶。
功效:用于妇人虚寒不育,温补下焦,调理气血。
4.腿疼方
组成:党参、当归、怀牛膝、胡桃仁、乌附子、补骨脂、乳香、没药、威灵仙。
功效:专治因寒邪侵袭导致的腿疼,帮助温经通络,缓解疼痛。
5.加味苓桂术甘汤
组成:白术、桂枝、茯苓、甘草、 干姜、人参、乌附子、威灵仙。
功效 :水肿小便不利,其脉沉迟无力,自觉寒凉者。
6.小便因寒闭塞方
党参、椒目、怀牛膝、乌附子、肉桂、当归、干姜、小茴香、没药、威灵仙、甘草。
功效:小便因寒闭塞不通。
附子使用禁忌
尽管附子疗效显著,但使用时必须谨慎。张锡纯强调,附子不应与半夏、瓜蒌、贝母等药物同用,这源于传统中医的“十八反”理论。此外,附子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尤其在初次使用时,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附子作为一种重要的温阳药物,在中医临床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张锡纯的临床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附子的强大功效和安全使用的关键。合理使用附子,能够有效治疗阳虚寒证、回阳救脱等病症。但由于其毒性,附子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不当使用带来的风险。在中医现代化的今天,附子的研究仍在继续,期待更多科学的探索能够揭示这一传统药物的全部潜力。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和转载,让更多人学中医学养生,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一起积累福报吧!
博主介绍
徐之筱,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执业中药师,中医世家,IPTA认证高级培训师。
先后在多家大型医药企业担任医学经理和学术总监,拥有丰富的学术推广经验,先后师承全国多位名老中医,擅长各种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和调理,同时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遵《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旨,在全网累计获得10w多关注,全网点赞收藏播放量超百万。秉知行合一,临证慎细。学术上重视以人为本;尊五脏平衡,升降平衡为核心;擅祛邪扶正,调畅气机,标本兼治,增强体质。欢迎大家加我微信沟通交流。
申明:
1、参考文献:张锡纯附子用药解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年7月第44卷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3、所有治疗方案均需要辨证论治,如需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加减,请勿自行用药。
4、原创/编辑:徐之筱,个人联系方式,微信:zhixiao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