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存在无法说” 关注我们
《与读者的对话》
【读者】:和一个刚度假回来的朋友聊天,她在度假时看了一些科普片。我们谈到关于宇宙起源,大爆炸,宇宙膨胀,暗物质,时空弯曲,最近新发现的“上帝粒子”等等。
她说:“如果从粒子一点点分下去,最后是空的,这比较好理解。那科学家提出宇宙膨胀假设,多年后的观测证明了假设成立,这如何从唯识的角度理解?”
我说:“科学家是你的识,观测结果是你的识,宇宙是你的识。”
她说“那好吧,假如我就是那科学家呢?我提出假设,我进行观测。”
我说:“首先那个”我“就是你的识,观测,宇宙,结果等等都是你的识,识和”外物“是不可分的。请问离开你的识哪样东西能独立存在?”
她说“嗯……这么说的话,一切都无法不确定了。”
我说“恭喜,你悟了!明亮先生一直在讲一切无法确定。”(她没有读过明亮先生的文章)
哈哈,她的悟性比我高多了啊!
【明亮】:你和她的悟性都很高。这样一问一答不就清楚了吗。是的,一切都是“识”,看似在,其实不在。其实不在但不抹杀看似的在,反复品味这个奇迹,不要去坚持任何立场。不要确定“在”,也不要确定“不在”,也不要确定“既在也非在”,这些都是确定,任何确定都没有意义。而是品味这个说不清楚的奇迹吧,玩味这个奇迹吧,玩味玩味,明白会来的,这个“明白”也是无法告诉别人的,只有你自己明白。
比如,昨晚梦里,你感觉逼真地体验到“某个人”跟你有某种交流,你能确定“他”在吗?不能,你能确定他不在?也不能。也许他在某个无限多平行宇宙的某一个宇宙中呢?无法确定!连是否有什么“平行宇宙”都无法确定。也许科学家会在100年后证实了“平行宇宙”,但科学家什么都不真的确定了,不过编织出来新的概念了。你也不必去下结论说:梦中的他既存在也不存在,这个看似比较好的结论还是概念,还是过分了。
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品味奇迹,不去分析奇迹,单单品味就可以了,发现无法确定的情况却看上去不断被(“心”)确定了,深刻品味“心”的运作功能。
“心”(思想)不停地去确定,这个运作功能是停止不了的,不是问题。如果你把“心”确定出来的结论当成是真相了,就给自己造成痛苦或纠结了。
观察”心“(思想或MIND)是如何运作的,观察到就是成功的瑜伽,但不要跟着”心“去建立一个价值系统,确定某种立场。无论”在“或”不在“或”既在也不在“,都是思想建立的价值立场,都是忽悠,观察思想的运作,但不跟随思想去建立任何立场。人类思维总是觉得”坚持原则“非常重要,这是无知的人的口号,现实完全超越一切”原则“,现实完全没有任何“原则”,但不妨碍思想去抓“原则”,看似“原则”很重要。
现实(如是)是不可以分析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分析出所以然来,但不要去刻意阻止思想上的分析,随便思想去分析什么,随便它去,只要不把思想分析出来的任何结论当真就可以了。不把“分析”当真,也不把“停止分析”当真。完全可以给思想松绑,但同时不把思想当真。这才是真正的超越了思想范畴。注意,超越不等于阻止,超越的真正含义就是《高级的不在乎》,甚至连“在乎了”也不在乎,请品味这种微妙吧。
【读者】:先生,我想问一下品味法的问题。有网友说能知觉到情绪的升起就是品味了。就是这么简单吗?我以为品味是感觉能量的变化。心情起伏很容易感觉得到,但是感觉能量变化很难。
【明亮】:他说的没错,感知“情绪”升起,或感知“思想”升起,就是品味了。感觉“说不出的东西”,也是品味。当“情绪”升起,不就是“变化”吗?和能量变化没有什么不同,情绪是什么?其实不就是能量变化吗?别管情绪告诉你的是“好”还是“不好”,这些判断不重要,而是发现其微妙的变化就够了。“心情起伏”就是能量变化,任何“变化”都是能量变化,没有例外,一切经验中的变化,都是‘它’的能量变化。不要区分这个是能量变化,那个不是能量变化,NO,一切都是能量变化。所以,品味一点都不难。
【读者】:明亮先生早!今天在网上看到下面的问答,居士的问题也是我的疑惑,感觉法师的回答和您一直以来所讲的非常一致。所以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也请先生做进一步讲解。
居士:师父好,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师父:既然一切都是自心所现幻相,那自他皆是幻,那又是谁在起心,谁在见闻觉知?请师父释疑。
答:一切都是自心所现幻相,起心亦是幻,见闻觉知亦幻,但有纤毫如微尘许见觉,尽皆是幻。一切如幻即是真,实无有真。知与所知俱幻,是名为实。
居士:如何确认起心是幻,见闻觉知亦幻,是谁在认定它是幻呢?您所说的实又是什么?是谁在知道这个实相呢?
答:实无认定者,亦无知道者。认定亦幻,知道是空。若有认定,拿来与我看,若有知者,谁是知者?觅之不见,自知无认定及知者。知不可住,知不可寻,知无知法,是名为空,亦名佛性,亦名为实。不可于实生解,不可于性做知,实是假名,性亦如是。若于假名生解,即非实性也。
亦不可于知幻上别立于实,知幻即是实,无别有实也。所以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无别有觉也。六祖大师云: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又永嘉大师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一切空者,即是圆觉,无别有圆觉。一切不可得者,即是本性,无别有本性。所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若觅能知所知,穷劫不得。
若达于此,自不会于幻、实、真、假之名上觅道理了,亦不会求起心者是谁?能知者是何?所觅俱不离妄,不离假。若不觅,自是真。即六祖说自有真也。若自有真,何须再觅于真。真尚不觅,假从何立?故知,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分别即有,不分别,一心尚无,何况现与不现,俱是妄想。
若此分别不停,即念念无间,即是三途,无别有三途。若离开此问题,一切复原,一切解脱。
【明亮】:他的回答都对。唯一的区别是他用文言文回答,我不用文言文。
关键在“起心亦是幻,见闻觉知亦幻”,连“思想升起”其实也是幻觉,因为思想不是思想告诉你的思想概念。不真的有什么“思想”或“心”,是故事里面解释出来“思想”或“心”概念,你真的以为有什么“思想”这个东西了。连“意识”都无法确定真的有“意识”这个东西,它也是看似有,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怎么回事?嘿嘿,无法言说。
他回答的很到位:“一切如幻即是真,实无有真”,这不就是我说的,一切幻觉看似是真的,但不是真相。真和真相不是一回事。这句话也非常好:“知与所知俱幻,是名为实”,KNOWING和KNOWN看似有两个东西,其实这两者都是幻觉,你的“知道”并非真的是知道,被知道的对象并非真的在那里。
到底发生了什么?好好玩味吧,如果你要去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脑子分析炸了也枉然,但你可以玩味:“知道”和“被知道的对象”,难道不是同一个幻觉吗?知道的对象和知道(KNOWING)是同升同灭的幻象。换一个说法,问题和答案看似两者很合理,其实问题是幻,答案也是幻。问题和答案其实是同一个幻觉。如果你要得到真正的答案,那么这个真正的答案会把问题的基础给摧毁了。
再换一个说法,答案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问题出现了。如果没有问题,答案就不可能存在。真明白的那位,不祈求获得什么答案,他沉浸在无限的WONDER中,一切都是问号,但不可能有答案,这个情况就差不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说: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明亮尽量究竟地说,“I”是幻,KNOW是幻,THING和NOTHING都是幻,一切概念都是幻觉,明白了这个,留下了的是什么?你好好玩味一下吧!
陈明亮先生的网页:https://twitter.com/Being_Is_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