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柏:骨质疏松的防治与管理

学术   健康   2024-10-12 17:02   北京  
吴松柏

四川省荣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从事骨伤科专业工作20年。先后获得县“县级优秀医学专家”、市级“盐都好医生”、省级“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称号。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篇。在腰腿疼痛疾病的精准微创手术治疗、四肢骨折微创手术治疗、慢性创面治疗、骨质疏松症治疗、关节疾病等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低、骨组织微观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多发于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

1.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调节紊乱:甲状腺“C”细胞所分泌的降钙素(PTH)使骨代谢活跃,促进骨吸收。

2.性激素分泌减少: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对破骨细胞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数量增加、凋亡减少,且寿命延长,骨吸收比骨形成更快,造成骨量丢失。

3.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运动减少:适当的力学刺激有利于维持骨重建,修复骨骼微损伤,避免微损伤累积和骨折。




   流行病学特点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达36%。

但其实,骨质疏松可发于任何年龄。

骨质疏松,也会像高血压病、糖尿病一样,成为需要终身防治的疾病!!!


   诊断

(1)临床表现与体征:① 脆性骨折,② 不明原因的慢性腰背痛,③ 身材变矮或脊柱畸形,④ 心理异常和低生存质量 。

(2)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测骨密度: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通用标准; 

(3)定量CT(QCT)检测骨密度:可以较早反映早期骨质疏松的松质骨丢失; 

(4)X线摄片法; 

(5)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查(QUS)检测; 

(6)骨转换标志物。

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表

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预防调整生活方式)

① 科学膳食;② 充足日照;③ 合理运动;④ 预防跌倒;⑤ 伴有影响骨代谢的内科疾病或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者,需定期检测骨密度;⑥ 心理调节。 


   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规范的过程,需要药物、运动等综合措施,以增加骨密度,维持骨质量,预防减缓骨丟失的进展;同时加强肌肉质量,提高肌肉协调性,避免跌倒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

西药治疗

①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D;②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中药等;③ 药物联合和序贯治疗。

西药治疗的适应症

(1) 发生椎体脆性骨折(临床或无症状)或髋部脆性骨折者;

(2) 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腰椎、股骨颈、全髋部或桡骨远端1/3)T值≤–2.5者;(3) 骨量低下者(骨密度:–2.5<T-值<–1.0),且具备以下情况之一:①发生过某些部位的脆性骨折(肱骨上段、前臂远端或骨盆);②FRAX®工具计算出未来10年髋部骨折风险≥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20%。

符合一条上述条件者均可启动药物治疗。

重要治疗

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骨枯”“骨痹”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肾密切相关,其次是脾胃、肝等,中医治疗通常采用补益肝肾、壮骨、益气健脾等方法。


   辩证分型

1、肝肾阴虚证:

主要表现为腰膝酸痛,膝软无力,下肢抽筋,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绝,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2、脾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腰髋冷痛,腰膝酸软,甚则弯腰驼背,畏寒喜暖,面色苍白,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或沉迟。

治则:温补脾肾,填精益髓。

3、肾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腰膝及周身酸软疼痛,痛有定处,活动困难,筋肉挛缩,骨折,多有外伤或久病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苔白滑,脉涩或弦。

治则: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4、肝肾不足证:

主证:肢酸身痛;次证:腰背渐弯,肢软无力,头晕、眼花,耳鸣,两胁不舒,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舌苔脉象: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

治则: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5.气虚血瘀证:

主证:胸胁腰腹等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次证:面色暗淡,皮色苍白或青紫,或肢体麻木、痿痹,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苔脉象: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补肾壮骨:选用熟地黄、淫羊藿、狗脊等中药。

益气养血:选用黄芪、当归、鸡血藤等中药。

活血化瘀:选用桃仁、红花、赤芍等中药。

食疗:羊肉、枸杞、乌鸡、海参、韭菜等补益肾阳,银耳、猪肝等养肝,山药、山楂、牛肉等健脾益胃。


   门诊

诊疗范围

骨质疏松专科诊疗范围应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相关疾病。

诊疗模式

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多学科团队共同合作。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建设项目负责人,可设置秘书,由医师、护士、技师组成核心医疗小组,与骨科、内分泌、营养、物理治疗等专业人员合作,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临床难点

早期症状不典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骨痛、乏力等,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疾病混淆。

诊断手段有限: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但部分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条件限制(如行动不便、无法配合检查)而无法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如活性维生素D、骨转换标志物等虽有助于诊断,但并非所有医院都能开展。

高灵敏度骨密度仪

鉴别诊断复杂:老年骨质疏松需与其他可能引起骨密度下降、骨痛骨折的疾病相鉴别,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骨质软化症等,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

基础疾病多: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治疗周期长: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需要患者长期坚持用药和改变生活方式。然而,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减退、依从性差,难以坚持治疗。

药物副作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等虽有一定疗效,但也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骨痛、发热等副作用,影响患者的治疗体验和依从性。

骨折风险高: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易发生脆性骨折。一旦发生骨折,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柱

骨质疏松性骨折: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股骨粗隆部

骨质疏松性骨折:桡骨远端

治疗难度大: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复位固定困难,且易发生再骨折。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我们的对策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老年患者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性和预防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健康讲座、宣传册等方式普及相关知识。

优化诊断流程:推广简便易行的骨密度筛查方法,如便携式超声骨密度仪等。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转诊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

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关注药物副作用:在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预防骨折:加强患者的跌倒预防工作,包括改善居住环境、提供辅助器具等。对于已发生骨折的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和康复锻炼,降低再骨折的风险。

多学科协作: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包括骨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通过多学科协作,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长期随访管理:建立骨质疏松患者的长期随访管理制度,定期监测患者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健康管理科

推广中医治疗:中医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等方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骨密度。在诊疗过程中可以积极推广中医治疗方法和手段。

对策总结

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难点,我们需要从加强健康教育、优化诊断流程、个性化治疗方案、关注药物副作用、预防骨折、多学科协作、长期随访管理以及推广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保障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互补性: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各有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

提高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减小副作用: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环境,减少西药治疗的副作用。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中西医治疗的展望

优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更为合理、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愈率: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骨质疏松症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推动医学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医学领域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加强研究:加大临床研究的力度,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声明:本文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不代表骨今中外平台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投稿微信:17611707166

投稿邮箱:gujinzw@163.com


BREAK AWAY
往期推荐
01
钢板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新选择!
02
2022最新指南: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
03
透彻解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原则

骨今中外
中国骨科新媒体的领跑者,专注服务于30万+ 中国骨科医生及从业人员。聚焦于骨科实用手术技术的传播,免费学术资源的分享,互联网思维的结合创新与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