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跗骨窦综合征(sinus tarsi syndrome,STS)是在 1985 年首次由 O’ Conner 提出,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距下关节轻度不稳定,导致足内翻损伤、韧带撕裂、腱鞘囊肿、关节纤维化及跗骨窦内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水肿、变性的一种综合性改变;常伴有足外侧疼痛、压痛、后足不稳定,临床上常常不易及时诊断。本文将具体介绍跗骨窦综合征的几种影像学诊断。
距骨颈下方、距-跟后关节前方、跟骨上方、距骨头及距-跟前中关节后方构成
由后外上向前内下走行的骨性腔隙性空间结构
外缘(不等边四角形)四壁:
顶壁:距骨颈下缘
前壁:距骨头及距-跟前中关节后缘
下壁:跟骨颈上缘
后壁:距骨体前缘及后距-跟关节前缘
内缘(略呈椭圆形):
其上壁为距骨颈下缘
下壁为跟骨颈上缘
前方为距-跟前关节后缘
后方为距-跟后关节前缘
韧带:内上外方主要为伸肌下支持韧带内侧束、伸肌下支持韧带中间束、伸肌下支持韧带外侧束、内下缘为跗骨管韧带、外前缘为距-跟骨韧带、颈韧带。
软组织:跗骨窦内含脂肪、血管和神经组织。
横轴位上跗骨窦由上向下的形态为:距骨颈层面呈杯口状,距骨颈下方层面呈横置“Y”形,跟骨上缘为不规则形。
矢状位上位于图像中央,由外向内层面窦腔逐渐缩小,形态由矩形渐变呈类圆形。
冠状位经距骨颈前缘层面呈横置“V”形,向后渐变呈横置“U”形,开口向外,至内踝中份层面为距骨-跟 骨间小孔状结构,为跗骨管的断面,两侧分别为距-跟骨后关节面与中关节面。
斜冠状位经距骨头后下缘层面为扇形,向上至距骨颈后份层面为由前上向后下走行管状影。斜矢状位距骨颈层面为前上向后下走行管状影,距骨颈下方为横置“V”形、开口渐变小。
CT
横断位:
图1A,1B CT横断位,骨窗,分别显示跗骨窦内中、外口
矢状位:
图2A,2B CT重建矢状位,骨窗,分别显示跗骨窦内、外口
冠状位:
图3A,3B 患者男性,40岁,外伤病史,CT重建冠状位,软组织窗,显示跗骨窦容积减小周围软组织
MRI
横断位:
图1C,1D MRl横断位,T1W1,分别显示跗骨窦内、外口
矢状位:
图2C,2D MRI矢状位,T2W1,分别显示跗骨窦外、内口
冠状位:
跗骨管、窦的冠状面SE序列T1W1(TR600ms、TE15ms)
短黑箭头:跗骨管韧带;空心箭头:颈韧带;长黑箭头:伸肌下支持带内侧束;
箭头:中间束;长白弯箭头:外侧束 ;短弯白箭头:距骨;
黑弯箭头:跟骨;白楔形箭头:跟舟韧带
图3C,3D 男性,40岁,外伤病史(同一病例),MRI冠状位,FFE序列,显示跗骨窦内混杂高信号
MSCT
正常跗骨窦内充满脂肪,窦内的颈韧带、距-跟骨韧带及伸肌下支持带的内、中、外侧束清晰显示,韧带及肌腱均呈软组织密度影。
图1a MPR矢状位显示在正常跗骨窦内低密度脂肪组织(白箭)的衬托下,窦内的韧带及肌腱均呈软组织密度影(白箭头);图1b,1cMPR 斜位显示窦内的颈韧带(细白箭)、距 - 跟骨韧带(细黑箭)及伸肌下支持带的内侧束(黑箭头)、中间束(粗黑箭)、外侧束(粗白箭)
MRI
表现:
骨质改变:
距骨、跟骨局部骨髓水肿;
跗骨关节边缘唇样增生,伴关节囊下小囊变。
T2WI 抑脂像跗骨窦内脂肪信号增高;
韧带改变:
单纯颈韧带信号增高;
韧带增粗模糊、信号增高;
韧带部分断裂伴回缩;
韧带完全断裂,断端卷曲。
合并腱鞘囊肿;
跗骨窦周围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
图 4a 矢状位 fs PD FSE 图像,可显示距骨头、后距下关节邻近跟骨内条片状高信号,跟骨变形, 跗骨窦内信号增高,韧带断裂(粗白箭)
图4b 斜位 T1WI FSE,可见跗骨窦内脂肪组织信号减低,颈韧带及伸肌下支持带连续性中断(粗白箭)
MSCT
表现:
邻近骨质结构改变:
跗骨骨质增生,关节面硬化,关节面下小囊变影等退行性改变;
跗骨窦退行性改变伴窦腔减小;
骨窦邻近距骨、跟骨骨折,其中伴窦腔变形、容积减小;
跗骨窦内积气。
跗骨窦内密度增高;
颈韧带改变:
增粗模糊、密度增高;
颈韧带部分断裂伴走行迂曲;
颈韧带完全断裂。
男,47 岁,外伤 1 d,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跟骨骨折,窦腔变形
鉴别诊断:
跗骨窦综合征需与距骨的剥脱性骨软骨炎鉴别,两者部位症状相似,但后者在 MRI 上可有距骨关节面软骨及关节面下骨髓信号异常,关节软骨变薄,可显示关节软骨下剥脱的死骨。另外, 本病还需通过 MRI 检查与踝关节跟距韧带、距腓前韧带陈旧损伤鉴别。
MSCT:
可多角度观察跗骨窦的较隐蔽骨折、细微的骨小梁形态的变化,以及骨质疏松或硬化,可发现一些 X 线平片无法观察的骨质结构的变化。
足部创伤后骨关节炎或关节退行性改变可引起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变尖,当累及距骨沟和跟骨沟时,跗骨窦形态上会有一定的改变。
正常跗骨窦内有较多脂肪、血管、神经等结构组成,较粗大的韧带、肌腱在 CT 也可清晰显示。
在损伤急性期,韧带表现为密度增高、肿胀,跗骨窦内均匀低密度脂肪间隙浑浊。
损伤慢性期时,韧带形态不规则,可呈波浪状改变,部分韧带断裂可表现为局部韧带卷曲、回缩。完全断裂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断端卷曲。
当窦内发生无菌性炎症或血肿机化、瘢痕组织形成引起跗骨窦综合征时,窦内软组织结构密度不均匀增高。
MRI:
有较高软组织分辨力,可多方位扫描,相对于 X 线、CT 有明显优势,对跗骨窦内的脂肪、血管、神经、韧带显示较清楚。
正常跗骨窦内因脂肪组织的存在,T1W1、T2W1 均呈高信号,T2W1 抑脂像呈低信号,周围韧带在 T1W1、T2W1 呈均匀连续的条带状低信号。
当跗骨窦内存在炎性反应和积液,T1W1 呈低信号,而 T2W1 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踝关节扭伤时,
急性期窦内积血、水肿,信号较混杂;亚急性期窦内充满血液时,T1W1、T2W1 均表现为高信号;
在慢性期,由于窦内纤维化及瘢痕组织形成,T1W1、T2W1则均表现为低信号。
当韧带损伤时,根据韧带的走行及完整性的改变分3 度:
Ⅰ度,轻微韧带损伤,即韧带内轻度信号改变,完整性不受影响;
Ⅱ度,韧带不完全损伤,即增厚或变形的韧带在 T2W1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韧带局部纤维断裂;
Ⅲ度,韧带完全断裂,韧带的连续性完全中断,断端卷曲。
跗骨窦综合征还可伴腱鞘囊肿及跗骨窦周围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表现。
综上所述,MSCT 及 MRI 对诊断跗骨窦综合征均有一定价值。MS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利用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跗骨窦的形态学变化及骨 质结构细微改变。MRI 因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力, 以及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特点,能弥补 CT 对跗骨窦内脂肪、韧带等软组织相关病变显示的不足。因此, MSCT 及 MRI 相结合,对跗骨窦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扫码添加
骨科小助手
加入学术交流群
投稿内容
征稿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最新研究进展、科研团队成果展示、临床用药心得体会、典型病例深度解读、疾病诊治实践经验等内容。
投稿方式
投稿微信:高先生17611707166
投稿邮箱:gujinzw@163.com
学术推广及商务合作:占女士18612896281
声明:本文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不代表骨今中外平台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