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为进一步落实《东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本学期,东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持续推出《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和《审美实践导引》四门导引课程,课程群由马宏伟校长等专家教授领衔建设,汇聚跨学院190名能师,100名优秀学生助教,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莞工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导引课程采用“大课讲授+小班研讨”教学模式,通过“知全局”的大课与“谋一域”的小课带领并行,实现通识教育走入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在现代社会,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和科学领域的专利,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和态度。通过学习和应用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进步。但什么创新思维呢?让我们跟随24级的同学们走进《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课程创新思维模块,开始这段充满创新精神的学习之旅吧!
课堂呈现
01
班级:2024级杨振宁创新班
授课老师:郭奕鹏
助教:梁炘贤
成员:葛佳翔、林文瑶、叶紫静、郑泽轩
研讨主题
一张白纸有什么用途,请应用创新思维列举5种用途。
观点展示
用途|切割机
用途|肥皂片
用途|音响
用途|衣服
用途|乐器
教师点评
该组结合了课上的内容,而且小组在做PPT制作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提到衣服模块的衣服是自己创作的,自己找模特穿、拍照。这不仅仅是局限在理论上的创新思维,更是直接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让小组的同学对于创新思维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02
班级:2024级杨振宁创新班
授课老师:郭奕鹏
助教:梁炘贤
小组成员:何宇恒、张海涛、陈璨、牛崴
研讨主题
请举例论证或反驳“创新是将旧的(现有)东西以新的方式重新加以组合”。
研讨过程
一、创新的定义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由定义可知:创新是将旧的(现有)东西以新的方式重新加以组合。
二、论据
①事实论证
小组列举了以下8个创新事实案例:华为5G折叠手机:创造性地将手机和平板合二为一,实现了折叠起来没有缝隙。维可牢(尼龙搭扣)与牛蒡种子。涡轮叶片与鲸鳍。子弹头列车与翠鸟。无人机与枫树种子。减阻涂层与鲨鱼皮。建筑与白蚁。攀爬技术与壁虎足。
②理论支撑
小组引用了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马丁·魏茨曼的《重组增长理论》佐证“创新是将旧的(现有)东西以新的方式重新加以组合”的观点。
③经典故事支撑
最后,列举鲁班造锯《墨子.鲁问》的例子,得出想法:鲁班是利用现有野草轻松划破手和蝗虫啃叶子均是由于它们身上有细齿结构的知识和铁片以新的方式加以组合而发明出锯子的。
教师点评
本组通过案例来论证,并且引用权威学者专家的言论来论证,因此这一组的内容可以支撑起这个题目的,内容方面是不错的。但是形式上的PPT较简洁,字体格式等方面可以优化一点。
03
班级:24土木3班-4班
授课老师:于龙飞
助教:凌铭辉
小组成员:陈立、崔海明、戴丽珍、符连华、黄桂明
研讨主题
请举例说明创新 、知识与灵感的关系。
研讨过程
该小组同学主要探讨了创新、灵感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1.核心概念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成果,包括事实、信息描述和技能等,是从各个途径获得并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认识。
灵感:是在科学研究等过程中突然涌现、瞬息即逝的思维过程,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对大脑信息再加工后激发潜意识产生的新想法。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的见解,利用现有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事物,并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
2.三者关系
(1)知识是创新的原材料与工具:屠呦呦研发青蒿素时,深入查阅中医药文献,积累传统医学知识,同时运用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现代科学方法,经过多次实验研究才取得成功。这表明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能为创新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2)灵感为创新带来想法:牛顿被苹果砸中后获得灵感,开始思考引力问题,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灵感往往源于生活小事、偶然观察或独特经历,能为创新带来突破性想法。
(3)创新将知识和灵感转化为实际:乔布斯拥有电子工程、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敏锐灵感,他了解数字音乐技术趋势,从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中获得灵感,创造出 iPad,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创新是知识与灵感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
3.总结
创新、灵感与知识缺一不可。
教师点评
优点:
1. 内容清晰有条理:围绕创新、灵感和知识的关系展开,逻辑清晰,从概念阐述到案例分析,逐步深入。
2. 案例丰富且典型:选取屠呦呦、牛顿、乔布斯等案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很好地支撑观点。
不足:
1. 页面设计简单:整体页面较为单调,缺乏吸引力,可适当增加图表、图片等元素增强视觉效果。
2. 文字表述较平淡:部分文字可进一步优化,使其更生动形象,提高观众的阅读兴趣。
图文来源 | 以上班级小组及带班助教
排版 | 罗婷婷
初审 | 吴秋诗
复审 | 许燕转
终审 | 王红成
往期回顾
【导引课·学习成果】第四十六幕:用音乐点亮生活, 用歌声传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