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晚,我校通识教育中心在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隆重举办了第53讲通识教育大讲堂,特邀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陈崇正先生担任主讲嘉宾,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新南方写作与不确定美学”的深度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两百多名学生参加。
讲座伊始,陈崇正先生以其丰富的个人经历开篇,吸引现场观众重新审视和认识新南方的概念。他提出,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南方局限于江南水乡,但是我们所处的大湾区实际上位于更为南方的地带。这一地区曾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度遭受边缘化,但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辉煌历程中,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陈崇正先生详细解读了陈培浩的《新南方写作及其可能性》,强调新南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代表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和创作精神。他深入剖析了新南方的地理性、临界性、海洋性和经典性,认为新南方写作是南方以南作家在不确定美学背景下的创作实践。同时,陈崇正先生还引用了王德威的《写在南方之南:潮汐、板块、走廊、风土》,指出新南方的“新”在于对南方文学地图的重新描绘和定义。
在探讨新南方写作的新坐标时,陈崇正先生深入阐述了其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新南方写作赋予了南方以南作家们强烈的主场意识,开启了一种属于不确定美学的文学创作。改革开放带来的大湾区人口流动、工业价值体系的更新以及文化的变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视野。陈崇正先生强调,文学创作应当与时代脉搏同步,想象力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依托想象力,才能开创文学的新局面。
面对未来,陈崇正先生提出了“新现实的可能”这一观点。他提到,人工智能的崛起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在AI的背景下审视和推动文学及南方以南文学创作的发展,已成为文学界面临的新课题。讲座现场,陈崇正先生还展示了由AI技术生成的小说封面,这一新颖的例子引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地方性的探讨中,陈崇正先生指出,在信息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创作者应当深入挖掘并表现出特有的地方性,研究地方性文学。他认为,新南方写作的地方性是通往现实性的关键途径,创作者应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寻找和塑造地方特色,为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滑动查看更多...
助教为陈崇正先生送上纪念品
陈崇正先生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本次讲座不仅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新南方写作与不确定美学的平台,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空间。这场讲座不仅是对新南方写作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对文学创作未来发展的一次启迪和展望。
摄影:姚淇琳
写稿&图文编辑:冷雪华
初审:刘蒂
复审:许燕转
终审:王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