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文体盛事助力香港繁荣发展

文摘   2025-01-04 22:14   天津  
霍启刚
“盛事经济”作为特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与旅游产业和文化体育事业非常匹配。香港在这些领域,面向内地和东南亚地区市场素来有著一定的传统优势。如何透过举办文体旅游盛事活动,进一步巩固香港“盛事之都”的地位,开拓经济发展新机遇,促进经济长足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香港启德体育园航拍图(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提升各部门角色功能
“盛事经济”既要宣传香港美好的一面,亦要获取经济收益。特别是在香港薪酬及土地成本处于世界前列的前提下,我们不能单纯追求年度活动的数量,影响活动质素。特区政府文体旅局在推动盛事活动上,应做好主导,加强并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门、跨界别合作。新近成立的“盛事统筹协调组”作为最直接的高层次指导小组,自第一次会议召开后,还未就如何分配1亿港元宣传预算的详情与方向公布方案,社会各界仍翘首以盼。特区政府应积极发挥类似高层次部门的功能,帮助推动盛事发展的各方资源有效对接。另外,建议特区政府“以结果为目标”,举办吸引国际高增值文体旅游的盛事。各相关部门联动,做好盛事活动的部署及筹办。先为“抢盛事”设定具体目标,包括大型盛事活动种类、场次规模、宣传策划、市场拓展等,后聚焦盛事活动的招揽目标,确保资源分配得当。
聚焦文体旅高增值盛事
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水上运动。香港拥有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最优渥的海洋资源,是发展水上活动及运动项目的重要基础。除举办大型游泳比赛、水上活动嘉年华、独木舟赛事等,也应增加对现有培训中心的支援,加快建设水上活动中心、培育水上运动人才,进一步争取日后开办更多水上运动的国际赛事。同时,还要加强海上交通配套,以帮助盛事活动做好交通安排。可考虑增加客运渡轮航线、加密服务班次、增建公众码头,以配合启德体育园、北部都会区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离岛区、西九文化区等重要规划项目的发展,提升营运效益,便利市民及游客,提升维港文化圈的多元交通体验。还可进一步丰富西贡海艺术节的策划,纳入更多岛屿,加强商业活力;拓宽至离岛区及有待规划的交椅洲人工岛,设计跳岛游路线。再者,继广东省出台有关“粤港澳游艇自由行”的相关政策后,预期游艇的往来将更为便捷,为游艇业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条件,冀为本地游艇业带来高端消费收益。可以说,发展海洋经济以增加经济新引擎大有可为。
以流行文化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尤其要注重演唱会经济。香港上世纪80、90年代的流行文化对内地及东南亚人民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影视剧和演唱会等非常受欢迎。演唱会经济更是值得重点考虑。近年来,演唱会经济高速发展。以港式文化为底蕴的各种文化艺术作品早已深入人心,不仅为内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带去了深远的影响,一众港星的知名度也传扬海外,成为典型的香港招牌。文化创意产业自2009年起更被列为本港六大优势产业之一;2022年,香港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5%,从业者占总就业人数的6.1%,增加价值达到1,221亿港元,是支持香港推动高增值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启德体育园的启用,最多可容纳5万人次,成为本港最大的观演场馆,如何使用启德体育园促进文旅互动需要各方持续探讨。建议特区政府以“主动邀请国际巨星来港演出”改变“市场主导”的固有观念,在全球盛事抢夺战中取得成功。做好香港流行文化产业,彰显香港的文化软实力,打造新时代香港IP。
以跑马文化带动马术运动产业。赛马深植于本地社会文化中,奠定了高质量的项目发展基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香港耗资十数亿港元,承接国家的马术项目并圆满完成,充分展现了香港的奥运城市光彩及举办马术盛事的实力。在2022/23年度的马会收入中,仅赛马投注就已高达1,404亿港元,占总投注额的46%,回馈社会359亿港元,其中缴纳各税项约280亿港元。赛马运动不单是“拼经济、谋发展”,更是“惠民生、添幸福”的重要助力。在香港赛马会发起全球汇合彩池及拓阔海外客户基础的并行策略下,目前已有超过25个国家或地区共享彩池,2024年全球汇合彩池赛事的数目已达到258场。加大彩池规模将可吸引更多世界级赛事,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扩展至马术运动及各类型的嘉年华盛事。香港赛马会位于广东从化的马场最快将于2026年起常规举办国际水准赛事,是本港深度融合大湾区发展的又一重要落墨。香港在落实《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方面,尤其是在马术运动产业和马文化方面有先机优势。马术相关盛事相信可为香港带来辐射式经济效应,我们应加以配合,将马术盛事与本港社会经济和各产业结合,以马文化产业链带动更多高增值经济消费。
以具潜力的强项运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香港在发展盛事经济上应选择具基础和潜力的体育产业,用好发展优势。以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为例,这项赛事于1976年成立,多年来深受欢迎,除了香港市民参与外,数以万计的游客亦会亲临香港感受现场气氛,拥有稳固的赛事及观众基础;香港近年亦不断增加网球比赛的种类,除了WTA250、ATP250外,2024年9月底更首次在香港开展WTA125赛事,每次活动均吸引各地知名网球选手及网球爱好者齐集香港共参盛事。另外,其他具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体育项目包括桌球、城市运动等,都是值得政府探讨是否具备条件投入产业发展的,并可做好未来相关盛事落户本港的长远布局。
用好大湾区基建资源
2024年11月10日,“亚艺无疆”艺术节的“亚裔艺采”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行
大湾区的基建资源可以成为争取国际赛事落户香港的竞争优势之一。但香港土地资源及承载能力有限,会使竞争力受限。考虑到本港能容纳5万人以上的具备专业设施的场馆仅有启德体育园,以及区域承载力、交通应变措施、商业服务配套等诸多相关范畴,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考虑借助大湾区“9+2”城市的力量互相配合,协作共赢。自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一直强调大湾区内地九市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实现优势互补。广东省的港澳地区外国人组团入境广东144小时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包含的口岸不断增加,给“一程多站”旅游的落实带来了积极影响。香港在对接国际方面一直具备相当优势,加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不管是硬件设施或是资源配合,都提高了承办盛事活动的能力。
笔者在2024年全国“两会”时提议,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办2031年女足世界杯。通过合办2025年全运会,粤港澳三地已经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组织协作机制,可作为后续共同申办大型活动的重要蓝本。笔者亦曾向世界泳联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开办世界游泳锦标赛的选址。大湾区内包含香港启德体育园、广州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等大型场馆,具备成熟的铁路系统及完善的住宿等基础现实条件,又受到政策惠及,更进一步方便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互往来,已具有承办更多盛事活动及国际大型赛事的充分条件。
因此,大湾区城市共同申办超大型盛事活动是未来应考虑的发展方向,亦将会成为本港巩固国际“盛事之都”的重要策略,政府要作出整体规划,加强大湾区资源配合,提升香港承办盛事活动的能力,吸引更多高增值过夜旅客,发挥本港多元旅游的优势。
另外,为落实夏宝龙主任“香港无处不旅游”理念,除发掘各区特色资源以外,还需针对客源市场进行研究,加强宣传。立法会在2024年6月通过“落实香港无处不旅游理念,发展香港盛事经济”的议员议案,多位议员表示本港的有关服务、设施及规则需要有所突破,才能配合盛事活动带来的旅客人潮。在市场拓展方面,短途地区市场(例如新马泰等)的访港游客比长途地区市场(例如英美澳加等)增速更为显著,成为重要目标市场,本港应把握东盟国家合作机制,积极建立持续合作体系,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作用,进一步扩展客源市场,开展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盛事活动。
优化场地等硬件设施
全面检视场地设备做好更新布局。香港岛及九龙半岛的“全港性文体设施”密度远高于新界区,因而形成了“维港文化圈”的布局概念。特区政府《十年文化艺术设施发展蓝图》指出,康乐文化事务署辖下的博物馆将会增加至19间,表演场地座位则会增加约50%,当中座落于新界的“全港性文体设施”亦不多。随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实施,深港之间的交往愈见频繁,这种布局原则已经不合时宜。只有推动文化体育的产业化及周边衍生消费领域拓展,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政府应对现有场地及设施进行全面盘点,厘清供地区用场地及支持举办盛事活动场地的功能定位。对能举办盛事活动的场地,增加预留拨款,对场地设施、音响设备、体育器材等进行全面提升,达到国际化标准。根据2018/19年《财政预算案》,政府宣布将会预留200亿港元,计划在未来10年内改善和增建本港文体设施,有关工程必须及时推进,确保香港设施能跟上不断增长及扩大的盛事数目及规模。制定各类型翻新工程的规划及清晰时间表,以满足盛事活动的需求。康乐文化事务署应更新辖下各表演场地的租场机制,积极思考评分标准化的可行性,便利国际团体的租场程序,吸引更多有经济及宣传价值的盛事活动在香港举办。特区政府也需与时并进,思考全港的大型文体场地布局及规划,并辅以政策支持,以基建先行,带动发展的前瞻性布局,用片区发展模式做好配套的规划基础,以守正创新的思维做好全盘布局。
支持北部都会区兴建大型文体设施。北部都会区被赋予“双城三圈”的协同地位优势,更是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版图,将成为举办国际大型盛事活动的优先选址。《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2021)中已提出,应“超越目前侧重依赖《规划准则》对各类设施估算和规划的方式,适当超前为合适的地点规划重要的区域及全港设施”,包括“体育及文化/艺术设施”。在北部都会区内建设一个高水准的国际级大型综合场地是不可或缺的,建议特区政府在北部都会区加建大型综合场馆,并以公私合营的合作模式推进,以减少资金压力和提高效率。
为私人企业提供诱因解决场地不足问题。目前本港的文化团体、体育项目发展,对政府资助的依赖性相对较高,不具备建立自身可持续性商业发展的条件,私人机构实在欠缺商业诱因去建设和经营文体场地。特区政府兴建场地需要经过较繁杂的审批程序,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还需鼓励商业机构共同配合推动文化体育发展,并提供诱因及有利条件,以增加表演空间的提供,同时予演艺团体稳定的专用场地以作长远发展之用,充分融合营造香港“盛事之都”氛围。2022年《施政报告》曾提出鼓励私人发展项目加入剧院等文化艺术设施,发挥市场力量。笔者对此曾表示可借鉴上海的“前滩31”商业文化综合体项目,观赏与消费集为一体,发挥文化活动的最大商业潜力,让文化氛围与商业配套充分互动,带来更高效益。特区政府可考虑在卖地时加入优惠条款,倘若私营发展商自愿兴建文化设施可以放宽地积比,提高他们兴建文化设施的诱因,为香港文化产业带来新活力,支持盛事经济的实现。
拓宽资金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盛事IP。面对来自全球对举办和承接大型盛事的竞争,单靠特区政府提供资金补贴实在难以长期维持。因此要拓宽资金渠道,让“抢盛事”的工作得以顺利落实,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投资基金将可考虑引进具有投资潜力的国际大型文体盛事落户香港,为香港带来持续及可观的访港旅客数字和收益。事实上,内地、澳门、香港都有不少中资企业愿意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政府应牵头成立政企合作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具发展潜力的团体及盛事活动,开拓内地和海外市场,使香港的文体盛事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对内对外讲好香港故事,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特区政府亦应善用香港金融中心的优势,拓宽融资渠道。香港交易所于2023年3月推出了“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让五类尚未盈利的新特专科技公司,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以及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的企业,在GEM板上市融资。在西方国家,不少足球俱乐部(如热刺、曼联)是上市公司,而内地的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控股亦正在香港申请上市。特区政府应尝试将五类尚未盈利的新特专科技公司加上文化体育旅游类的产业考虑进来,支持更多具有打造盛事品牌的文体企业做好融资工作,让香港在购买海外的盛事活动主办权以外,逐步打造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盛事知识产权(IP),建立起更多知名的自有IP,输出全球。
整合资讯,塑造购票生态圈,运用数据分析发掘新商机。目前,当局已将各种规模的盛事活动统一整理为《香港盛事年表》,并在政府网站公布,应进一步加强对表列活动的资料整理,方便访客与各大购票渠道取得联系。各部门透过多种平台来宣传盛事,包括政府新闻处旗下的Brand Hong Kong网站、香港旅发局网站,建议特区政府善用盛事统筹协调组整理现有各个宣传渠道,打造一个可以集中香港盛事活动资讯及购票详情的平台,便利来港旅客。另外,亦可以考虑在“M”品牌活动加入条款,要求将一定比例的门票同旅行社合作销售,令旅客可以经更多渠道了解香港盛事详情。而商业活动也可有针对性地投放资源,并推出附加服务,以此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购票生态圈,全面优化旅客来港参与盛事的体验。
在财政储备紧张的现阶段,期望政府仔细厘定发展盛事经济的清晰目标,集中资源用得其所。建议将盛事活动按规模区分等级,并相应提供不同资源,作出更合理的规划,也有必要系统性地进行大数据汇集及科学分析。整合盛事活动相关各类型数据,配合深度分析和政策检讨,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政府还应考虑尽快搭建起Urbtix(城市售票网)的购票数据分析功能,让主办方可以更好地据此制定发展策略和未来表演的方向,助力盛事活动。
总之,发展盛事经济是适合香港这一外向型经济体的发展定位。特区政府需从多方著手,适时调整、多管齐下巩固香港“盛事之都”的地位,以“盛事”说好国家故事及香港故事。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月号

编辑:安涛
校对:周默
监制:张晶晶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新版紫荆客户端

紫荆
《紫荆》杂志,立足香港,报道重要时政大事,关注香港的经济、民生和文化,展现给你一个真实的香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