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看遍了大家把芒果核、石头当宠物,对各种新奇异宠都不会大惊小怪。
直到最近看到新闻说有人在养黏菌。
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上次主动接触菌类还是在高中生物课上。
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晒出自己家养的黏菌,有人夸自家的菌颜色好看,有人夸自养黏菌活力四射。
印象里只会出现在生物实验室培养皿里的生物,前面加上一个黏字,怎么就成了热门宠物?
01
黏菌,互联网新宠
为了弄清楚黏菌真的能当宠物?我们联系到资深菌类科普博主@曳尾菌(本名:周晴烽)据她介绍:
黏菌既不是真菌也不是细菌,而是一种真核生物域-变形虫总群-黏菌纲生物,正常情况下无毒无害,一生有两个阶段: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
营养阶段的黏菌叫原质团,有点像网络状的黏液,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倒木的背面、地砖的缝隙里、腐殖质层里。
它们会不断分裂成树枝状到处爬行,通过吞食食物颗粒来获得营养,这样到处爬行找东西吃的样子很像动物。
到繁殖阶段,黏菌会爬向略干燥、有阳光的地方,并停止进食,整片原质团集体变身,长出一根根像蘑菇或一团团像粉末的子实体,散播孢子。
在新浪微博搜索关键词“黏菌”,相关话题内容讨论已超千万,小红书平台“黏菌”话题相关笔记数量也已超过14万篇。
因为名字中带有“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细菌、真菌甚至病毒等系列生物。
导致众多关于黏菌的讨论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黏菌对人体有害吗?
周晴烽补充说:“黏菌”被誉为最安全的生物实验材料,常规状态下是安全的,不过如果饲养不当或是死亡后处理不当有可能会造成轻微环境污染。
不完全统计,在淘宝平台,有超过40家店铺正在售卖黏菌相关商品,其中销量最高的达到4000份。
在商品销售评论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学生及家长在讨论饲养问题。
02
什么人在养黏菌?
周晴烽介绍:一开始黏菌的买家主要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主要是生物爱好者或是做装置艺术的学生,后来一部叫《小舍得》的电视剧播出,剧中一个孩子以养黏菌为爱好,电视剧的推波助澜让更多小朋友了解到黏菌,后来更多小学生加入黏菌养殖大军。
原因之一在于,自然科学课程在校园普及。
独特的生长方式使得黏菌成为一种有趣的观察对象,随着近几年自然科学进校园,很多小学会将养黏菌作为家庭作业。
原因之二是部分家长将黏菌视作不会闹腾宠物。
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小时候很多家长接受不了宠物的闹腾,不让孩子饲养猫狗,让孩子在水盆里养“水宝宝”代替,每天换水,观察生长状态。
时过境迁,当这一代人为人父母,类似的剧本再次重演,只不过这次的宠物从胶质小球变成了黏菌。
另一个原因在于电视剧引发二次传播,很多小朋友觉得黏菌很神秘就买来做个性化宠物。
生活中普通人对黏菌所知甚少,让黏菌蒙上了一种天然的神秘感。
搜索引擎中的问题可以侧面看出大家的关心,排名前三的问题分别是:
黏菌有毒吗?黏菌怎么养?以及黏菌死后如何处理?
周晴烽介绍说:“家养宠物黏菌学名刚丝绒泡菌,受大家喜欢原因之一可能在于便利和生长性。”
饲养时只要注意保持温湿度、及时更换垫纸,食物一般就喂碾碎的燕麦片,一天喂3到5次就能见到肉眼可见的体形增长。
但黏菌毕竟是一种生物,很多缺少饲养经验和生物知识消费者买回去之后,问题也接踵而至:
有的小朋友在失去好奇心后将菌种遗忘,还有顾客在黏菌死亡之后没有妥善处理......
黏菌虽然体形很小,但对饲养者依旧存在一些门槛和要求。
比如:更换垫料时一定会有部分黏菌残留在旧垫料,为了不污染环境,需要用开水把换下来的旧垫料上的以及爬到垫料以外的黏菌一并烫死。
还需要随时观察黏菌生长变化,避免孢子化变成粉尘等等......
养黏菌作为宠物,需要系统性地了解和学习,如何分辨菌种、如何科学饲养、如何销毁都需要一定门槛。
03
让黏菌回归简单
黏菌原本是爱好者们的小众爱好,突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各种诸如《这届小学生不养猫狗养黏菌》《不养蚕宝宝养黏菌的》抢眼标题中受到空前的关注。
突然涌入的流量让周晴烽有些不知所措。
周晴烽解释:“为了追求吸睛,短视频平台很多博主将其包装成神奇智慧生物,将黏菌的习性描述成会打架、会画图、会进化。”
附带“超智慧生命”“家养毒液”各种猎奇标签引人关注。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科普博主为了辟谣每天回复科普私信。
常见谣言:“黏菌会主动死亡”“黏菌会打架进化”都是假的。
由于黏菌是通过四处爬行来觅食,它可以用最短的路线连接环境中的所有食物,科学家利用黏菌觅食特点,让黏菌寻找迷宫的出口以及设计铁路交通网。
“但以此吹捧黏菌聪明的说法,其实都有点夸张,这也是它的本能,找到食物之后会用最短路线连接食物的行为只是因为这样最节省能量而已。”
周晴烽倡议大家理性对待黏菌:“养黏菌一定要建立在充足的了解之上,短视频会引发你的好奇心,但真实的饲养复杂得多。”
判断自己的情况是否适合,冷静考虑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是否购买。
目前,电商平台已经有很多商家嗅到商机,售卖杂菌或是活性未知的杂菌。
她认为,也许黏菌注定无法成为大众宠物,观望的人多,尝试的人少才是黏菌的正常状态。
传言更多来源于未知,更多人了解之后也就完成祛魅。
你可以是科普视频关注者、自然科学爱好者,但并不一定非要做黏菌饲养者。
你能否理解养黏菌做宠物?
你养过什么小众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