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像,1990-1992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自拍像,1990-1992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薇薇安·萨森(Viviane Sassen)1972年生于荷兰。作为摄影艺术家,她罕见地在时尚和艺术方面都赢得了国际声誉,尤其是她关于非洲的创作,分别获得了罗马大奖(Prix de Rome)、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德国摄影学院(German Photography Academy)以及皇家摄影学会(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等权威奖项,并受邀参加了2013年由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 (Massimiliano Gioni) 策展的威尼斯双年展。
5岁之前,萨森一家跟随身为医生的父亲去到肯尼亚生活,因为父亲的工作,萨森经常看到小儿麻痹症儿童,那些身体扭曲的形状伴着非洲强烈的光影在萨森的潜意识里刻下了痕迹。同样潜入萨森儿时记忆的,还有她回到荷兰后,因无法快速融入而带来的“异乡人”之感。大学的专业从服装设计转向摄影,职业从镜头前的模特到镜头后的摄影师,身份从失去父亲的女儿到一名母亲,萨森通过影像脱离现实的束缚,开始了由自身到外界,再回到自身的探寻之旅。
和所有创作者一样,萨森的早期探索从“自我”开始。镜头里的主角是与“物”融为一体的人,混淆边界的“存在”,狰狞低语“我在”的怪异形体,那怪异的形态也来自被凝视的女性与摄影师的共谋。我们能看到20岁出头的萨森在自我观察和自我确认上做出的努力。当生死议题降临,思考的尺度由自身扩大到整个人类,这也是萨森非洲项目的开始。萨森22岁时,父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漫长的痛苦和夜晚的梦将萨森带回肯尼亚,非洲的阳光接纳了这个白皮肤的孩子,用烈火般的笔触画出她心底的恐惧,那些投射在大地上的影子和黑色的皮肤糅在一起,成为通往萨森心底问题的答案。
“仿佛一切就应该是那样的,阴影将自己展现在我面前。”萨森在采访中分享了这段时期的转变,开始注意“图-底关系”,并将黑色赋予情感。从此,具有生命力和自我意识的阴影成为萨森照片的主角,时而是光产生的阴影,时而是由人伴随构成的阴影。在这样的美学诉求下,摄影师是否将镜头对准现实的“发生”,是否对拍摄对象的动作进行干预,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凤凰木”系列,红衣男孩,2005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凤凰木”系列,D.N.A,2007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常春藤,2010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凤凰木”系列,维多利亚,2005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皮金·斯利,2014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牛奶,2006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摇篮曲#02,2018—2023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太阳对大地极尽坦诚时,对萨森来说,也是黑色的影子咬住黑色身体的时刻。融为一体的黑色,为制造非同一般的轮廓提供了方法。我们可以想象在拍摄现场,萨森会对模特进行一些动作指导,令他们的手脚伸长,伸进阴影,与之融为一体。但她不会说伸出画框外,因为模特的视角里没有画框,他们就生活在真实的生活里,或许这也是人们谈论萨森作品背后政治性的原因。
艺术家享受阳光的赠予,阳光虽然总是强而有力,但因其自身的自然属性,也总是动态、有机的。在萨森看来,这像极了充满男性气质的潜意识,是艺术家选择直面痛苦与死亡时的镜像。她潜意识中的男性气质流于照片之上,形成了坚固的黑色块,或独立或兼容,但总是边界分明、掷地有声。
与这种质感相对的是萨森在非洲阶段后的创作。经过漫长痛苦的创作,萨森发现影像中的主角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必然的一团黑色,萨森称自己的创作已从男性气质的潜意识向女性气质的潜意识流动。
美洲红鹮,2017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赤褐鹅膏菌,2017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艺术家将曾经跟随太阳的镜头收起,使用无相机制作图像,通过手工拼贴、绘画等表现方式构建了另一种影像叙事。萨森以蘑菇、飞鸟、女人的躯体等影像拼贴出某种赋有灵性但含混的生物,又以这些拼贴影像为基底进行再创作,将半透明质地的彩色墨水在拼贴作品上留下不急不缓的随机形状,图案被一笔一笔、有序地绘制在照片之上。观众的视线跟随萨森的手工轨迹缓步前行,最终走进一个关于生育、后人类世、神秘学的超现实主义世界。这个世界繁复且脱离现实,艺术家女性气质的潜意识就蕴含在其中。
萨森是一位直觉型艺术家,直接观看她的作品是理解她的主要途径,一场讨论了2年的展览⸺“磷光体:艺术&时尚 1990-2023”在2024年6月初于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启幕,这是展览继位于巴黎的欧洲摄影博物馆(MEP - 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和京都国际摄影节(KYOTOGRAPHIE)之后的第三站,9月将前往第四站⸺位于萨森家乡阿姆斯特丹的FOAM摄影博物馆,为回顾展的国际巡回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磷光体: 艺术&时尚 1990-2023”展览现场,2024
©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
这是萨森至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回顾展,30余年的创作被归纳为五个章节。展览内容根据场馆展览空间的不同进行调整,这也是萨森面对转变的经典态度⸺迎接变化。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展览总监韩培培与笔者分享道:“因为巡展的空间很不一样,所以整体展览设计也不太相同。比如超现实主义拼贴部分,薇薇安是在现场重新做出的一个拼贴组合在上海呈现。”
笔者与薇薇安·萨森基于本次回顾展中的超现实主义语法展开对话,聊了聊艺术家在创作之路上几次发生的转变,以及如何自我选择。
莱拉,2019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蕾拉/南方花坛,2019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波特,2022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你的展览中有一个章节被直接命名为“萨森与超现实主义(Sassen and Surrealism)”,在超现实美学中,身体是经典符号之一。对你来说,是对超现实主义的热衷让你开始了对身体主题的探索,还是反过来,对身体主题的执迷将你引向超现实主义?
我认为没那么大的关联,它是分开发展的。当然,在我的作品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但我认为在我对身体感兴趣之前,对超现实主义的兴趣就已经有了。当我还是个孩子,七八岁左右,我父母的书架上有雷尼·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曼·雷(Man Ray)等人的超现实主义画册,我觉得这些早期儿童的记忆,是关于超现实主义艺术兴趣的根源。
超现实主义艺术中也多见“拼贴”手法,你最早关于拼贴的尝试是“向日葵(Heliotrope)”系列和“泥浆和莲花(Of Mud and Lotus)”系列,一个是数码的拼贴,一个是照片实体的拼贴。是什么让你开始对使用拼贴产生兴趣?
拼贴其实一直都在那,也是我一直喜欢的。甚至我还在艺术学校的时候,就在做很多关于拼贴的创作,我甚至完全忘记了,但后来我查看创作档案时,找到了很多过去在学校时做的拼贴作品,有的甚至比那还要早,是高中时期的作品,但我完全不记得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在艺术创作中使用拼贴的方法。
拼贴其实最早出现在时尚摄影项目上。在拍摄现场,我经常使用小型打印机,打印照片小样放在白板上,看视觉故事的走向,在和杂志艺术总监或者拍摄团队讨论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场景⸺那张身体更好,这张模特的脸更好,为了快速观看到效果,我们会把相应部位剪下来叠在一起。然后慢慢地,我开始用他们剪剩下的部分玩一些视觉游戏,提供给艺术自由度较高的独立杂志,比如《POP》杂志。再之后,我才开始有意识在我的艺术作品中使用拼贴,比如“泥浆和莲花”系列。
射手,2017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泥浆和莲花”系列,肿胀,2017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泥浆和莲花”系列,Luxaflex,2017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也是同一时间,你开始了画画?你是怎么开始把绘画纳入艺术创作中的?
是的,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想,那是在我给《POP》杂志做了几个编辑项目之后,我受到了鼓舞,开始在拍好的照片上进行编辑,让它们变得更怪异或更超现实,就这样,我开始了在时尚摄影实践中使用绘画和拼贴。
我是后来才开始在艺术创作中使用这些技术的。在此之前,我总是有意地将时尚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创作分隔开,我会觉得拼贴和绘画这些技法对我的艺术创作来说太花哨了。然后我开始“暗影(UMBRA)”系列的创作,那是一个深入灵魂的探索过程,很大一部分关于我父亲的去世,里面充满了阴影、抽象的元素,以及一种男性的气质,那也是一个沉重的创作过程。在完成“暗影”系列之后,我感觉到类似重生的感觉,好像有什么沉重的东西从我的肩膀上卸下来一样,突然间我有了更大的自由,可以创造一个更狂野的超现实世界。
我开始自由地创作一些超现实主义拼贴,也在照片上绘画。我再回头看后来的创作,更多的像是“暗影”系列的反面,更多的是通往一种女性气质,关于生育和创造,既浪漫又充满生命力。
这让我想起,在观看你的展览时,一位同行的男性友人对你绘画和拼贴的作品不是很理解,我们开玩笑道:“或许是因为他缺乏家务劳动的训练。”你觉得后期的创作更具有女性气质,是因为被放入了很多“手工”的元素吗?
是的,我喜欢这个说法,它确实像一件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也许我会去查一查关于手工艺术历史的资料。
你提到的男性气质和女性能量时,他们都在你的身体中吗?
我想是的,它都在我的身体里。“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想法总是过于单一的,作为一个个体,女性和男性的比重也总是在变动。
阿萨莉娅的眼睛,2022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寂静,2019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在你的镜头中,总是对物体的轮廓或阴影做出非常巧妙的再创造,这需要摄影师在镜头后做出非常多的努力,无论是去制造,还是去捕捉那个“决定性瞬间”。相比之下,使用拼贴和绘画去制作影像,会不会太容易了?
我从没有真正想过这一点。但我认为拼贴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摄影作为一种媒介,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你不得不总是需要在真实发生的场景中捕捉影像。但是,如今在Photoshop、人工智能的时代,这一切都非常值得怀疑。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这不是关于操作难易的问题,更多的是使用除了拍照之外的另一种方式,对其他媒介的探索,让我通过使用自己的照片,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融入我眼里的超现实生活。
这两种方式在操作体验中有何不同?
当我和相机在一起工作时,我必须与镜头前的元素互动,通常是人,注意力会集中在你拍摄的人身上。但如果是画画,你会变得安静,像是一种禅宗体验,一种沉思,你不必与其他人交流。使用绘画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当我使用液体颜料,它们是不可预测的。当它们开始流动,你就无法真正地控制它们,这是一件糟糕但非常令人兴奋的过程⸺颜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作画。
我喜欢把所有不同的东西和工作方式放在一起,而不是做单一的选择。当我只想拍一张照片的时候,我会回到摄影本身,只拍照,不做任何干预。但有时我觉得介入会让图像更有趣,就像在玩游戏,我不想把自己限制在某一种媒介或单一的理解中。
你在展览的开幕论坛中也提到过“关于不可预测的流动”,你如何对待和接受这种未知的力量?
这个问题很有趣,但我不确定自己能否很好地回答你。我的工作一直是直觉式的,也很难将我的工作方式理论化。但对我来说,一个允许意外发生的环境很重要,有时是幸运的意外,有时是糟糕的意外。
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潜意识,把手边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就像做一碗汤,虽然还不确定接下来具体发生的事,但自己会开始慢慢被指引。我总是喜欢拍外景,因为自己会被不可预见的情况激发。当阳光照射到某处,我会把模特和突然而至的阳光结合起来,还有其他在我看来美丽的元素,把它们都放在一起,去创作一个影像。这就像小时候玩的那种拼图游戏或组合元素,我很喜欢这种方式,它很痛苦,我需要进入一种潜意识,感受那种流动。
遗嘱,2011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向日葵”系列,无题,2017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暗影”系列,黄色质地,2014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暗影”系列,原理,2014年
薇薇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在你的作品中,阴影一度是照片中的主角,在新的创作中,你开始使用画笔、颜料、手工来重置空间,用流动的颜料来创造影像中的主体,可不可以把这理解为你潜意识的形体化,你的潜意识从黑色的、固体般的影子变成了彩色的、流动的形状。
我喜欢你这个说法,没错,这确实是一种转变。阴影或彩色的形状,都是一种实体,也像一种情感或者秘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抽象的、有机的,不能被完全控制,也不能被完全描述。我的父亲在我22岁时结束了自己生命,那个时候阴影开始进入我的生活。我非常伤心,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当时我有一些自拍照,我开始用黑色涂抹照片中的自己,我想去擦除我的皮肤,1990年至1992年创作了“自拍像”系列。
在1990年代初,我开始逐渐有意识地注意自己作品中的阴影,观察它如何作为实体出现在我的照片中。有一次在肯尼亚,我走在人行道上,看到一个男孩在树荫下睡觉,那一刻,影子突然变成了有意识的存在。我看到那个男孩躺在那里,他几乎被阴影压碎了,影子就像一个实体,它有自己的性格和生命。
从那时起,阴影作为主要元素在我的作品中存在着。后来,我决定研究我照片中的阴影,并且创作了“暗影”系列,由此,发现阴影与我对死亡的恐惧有很大关系。阴影就像恐惧的具象化,不仅是黑暗的和绝望的,还可以是彩色的,我开始在“暗影”系列中加入抽象的几何形状,比如彩色透明的方块。这些颜色虽然还不是流动的,但它们和后期的液体颜料画一样是透明的、抽象的,也更加有机。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最近在做一本新书《对开本》(FOLIO),是从我早期作品中整理而来的。这段时间太忙了,除此以外,没有时间去做新的工作。希望在FOAM摄影博物馆的展览之后,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可能会再去坦桑尼亚几个月,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
上次回去是什么时候?
2024年2月,我为阿迪达斯拍摄一个商业项目,拍了长跑运动员,去了童年住过的村庄看了看,见了见那里的人。
新的创作思路已经出现了吗?
(笑)我还没有具体想法,但你会看到的。
姜雪,波兰罗兹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本硕,艺术家、摄影师和撰稿人。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2024年第8期“现场”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