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常见传染病系列宣传(三)——自然疫源性疾病

健康   2024-11-06 15:40   山东  


冬季常见传染病系列宣传(三)

自然疫源性疾病

秋冬季粮食丰收,群众野外田间活动频繁,若防“蜱虫”不到位很容易患上“发热伴”;又因秋冬季粮食囤积,老鼠活动频繁,若粮食被老鼠排泄物等污染后被食用,很容易罹患“肾综合征出血热”。我们有什么应对方法吗?如何预防疾病平安过冬?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依赖人类而独立存在,可以通过吸血节肢动物等媒介感染野生兽类、啮齿类和鸟类等宿主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循环而最终形成自然疫源地,人类介入该疫源地生物圈时可感染发病,严重的可能引发流行的一类重要传染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汉坦病毒主要是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可以螨为媒传播,也可以母婴垂直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高热达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面红、颈红、前胸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眼结膜、上腭粘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典型病程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要注意住宿、生活、学习、工作及餐厅等场所的防鼠、灭鼠工作,及时打扫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藏身之地。

2、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贮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紫外线、乙醇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具有杀灭作用。

3、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到草地上嬉闹玩耍,避免接触老鼠的粪便及尿液;时常曝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饭前、便后勤洗手;垃圾日产日清,剩饭剩菜及时清理;保管好各类食物,最大限度降低鼠类滋生条件;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做好自我防护。

发热伴出血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包括蜱叮咬传播和接触传播。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其次,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寄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

1、户外出行注意

①远离。避免在蜱虫孳生的环境坐卧停留,在路上行走时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

②防护。户外旅行时做好个人防护,袖口、领口和裤脚等处扎紧;不穿露脚趾的凉鞋、拖鞋;尽量佩戴帽子,避免蜱虫附着叮咬头部。

③检视。野外活动后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2、家居生活注意

定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进行驱虫。

3、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虫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拍碎、碾碎或抓住蜱饱血部分拔除,更不要用烟头烫。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垂直拔取,如果蜱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可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拔出虫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持续观察,如果短期内出现发热、无食欲、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有蜱虫叮咬史或户外活动史,以协助诊断。

芝罘疾控

供稿:梁嘉昕

编辑:林明俊

终审:王馨瑜

传播健康知识  促进健康行为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芝罘疾控
传播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