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历史告诉我们,谁不重视河北,谁就没有善果。
河北非常特殊,它非常均衡,又非常不均衡。
所谓均衡,是从南到北,有连续的大片平原,开车秒到,所谓不均衡,是南北文化差异大,是个极易反复的地方。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历史的“周而复始”,动力根源就在河北。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存在着许多诸侯国,最北边是燕国,最南边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中间隔着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中山国。
鲜虞人最早生活在陕北,称为“白狄”,受秦国压迫而东迁,晋国为了表明自己怀柔对白狄比较友好,后来他们沿着滹沱河迁到河北,国土一半是山地一般是平原,自称“中山国”,疆域在今天河北石家庄一带。
中山国对于周朝分封秩序是一种挑战,也对河北其他诸侯国产生威胁,所以晋国以限制中山国为由东扩,后来“三家分晋”,赵国的主体有三分之一在河北,三分之一在山西,其余三分之一在内蒙。
控制河北,决定了晋国在争霸竞赛中的主导权和存在感。
不止晋国,第一位春秋五霸齐桓公称霸的第一件事,就是北伐山戎,消灭孤竹国,山戎是河北北部到辽东一带的少数民族,对燕国形成威胁,被齐桓公“尊王攘夷”。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谁控制河北,就有称霸资格。之后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做的预备工作,也是深入沙漠,远征乌桓,稳定后方。
秦汉大一统秩序下,中原王朝不再依靠分封自保,而是设郡县,郡县制比分封制高效,但有一个挑战,就是胡汉之分逐渐超越分封制度,成为更要紧的问题。
历史问题不再是郡县和分封哪个更有利于“家天下”,而是胡和汉,哪个有资格“执天下牛耳”的问题。
这个问题,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清朝覆灭,持续一千六七百年。
这一千多年中,河北一直是关键。
原因何在?
因为河北北部是三种文化交会之地,分别是农耕、游牧、渔猎,三种势力很难彻底消灭对方,每一种势力兴盛势必要夺取河北控制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三方互动中取得有利位置,甚至形成不败之势。
远了不说,从隋炀帝三证高句丽,到唐太宗、唐高宗解决高句丽问题。
宋初“先南后北”,在南北鼎立方面当然是成功的,但控制不了河北,就只能在和辽国、金国、蒙古竞争中处于劣势。宋,是未充分重视河北而被反噬的最好例子。
明朝晚期的动荡,很大程度上源于河北和京师被满清自由穿插,事实上危若垒卵。
李自成失去山海关,失去河北,也就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
近代,河北被北洋分割,弱化,各地军阀才有机会野蛮生长。后来日本人控制了河北,但除了军事优势别无所长。
而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就是扫清河北外围,疾风迅雨,有王师之象,河北稳定,天下一统就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