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过去三十年经济发展,是“速度为王”的竞速赛,把社会节奏也带起来了。然而事实证明,高度依赖速度的企业也是风险最大的。如果给你再创业的机会,应该不会像第一次那样鲁莽了吧?
规模,简单称之为“Q”,即量,或者更准确地说,“内功”,“实力”。
速度,简单称之为“R”。
在管理层面,当然也分为“规模控制”和“速度控制”,其中速度控制是西方经济学下各位市场营销手段的拿手好戏。
然而众所周知,“口罩”以来很多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既是速度问题,也是规模问题。
先说规模问题,小企业底子薄,速度下降时,赤字猛增,债务爆表,躺不平,打不赢。
假如企业有一笔巨额存款呢?是不是可以抗过这次风险?这说明“没有多少子弹”时,对速度的敏感度高,依赖性高。
换句话说,假如企业的结构个设计导致其生死和发展速度高度挂钩,那么经受“周期”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
“口罩”袭来,小企业的规模是一个因素,大企业的“加杠杆”何其不是?曾经那么庞大的房地产公司纷纷经历危机,不是因为和“速度”挂钩太过了吗?
速度,是个既主观又客观的市场因素,只是容易被看做纯主观因素,甚至在风起的时候被神化为至高和唯一目标。
速度的客观性已经在“口罩”以后彻底显现,即它某些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个现象,被称为“经济周期”。
如何抵抗“低速期”?
留足现金。
换个高大上的说法是,改变速度敏感发展模式,降低速度依赖。这是本质。
楚汉相争,刘邦吃尽苦头,但每次都能卷土重来,秘诀何在?当然有韩信的“决胜于千里之外”,但更离不了张良的“运筹帷幄”,做好后勤。
打仗打的是粮食,张良的关注点,就是“Q”。对于企业而言,有三条路,退路,进路,绕路。进路就是主攻方向,就是“速度为王”,绕路就是备用方案,正合奇胜的“奇”,非特殊情况不启动,退路就是后勤,就是在迫不得已时重新开始的起点和资本。
假如刘邦的创业团队只关注“速度”,过度依赖速度,结果如何?你觉得韩信一定会过来,或者立奇功吗?换句话说,你觉得一台破电脑能有高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