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远坚挺的房地产。
这个道理,是个人都知道,就像所有人都知道人活不了一万岁。
但房地产之后,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房地产?
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不是你不够聪明,而是确实没有。
中国经济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沿海开放吸引外资加内地廉价资源、能源、劳动力形成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房地产带动经济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民营企业大发展的阶段,但其问题也很明显,比如环境破坏,人口流动对社会治理的挑战,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第二个阶段,是地方政府和头部地产公司主导的,它最大的优点是效率高,其次,对外部依赖性弱,非常的“政治正确”。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和房地产是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
民营经济好的时候,可以创造大量中产,他们是房地产的最大买家,比如“煤老板”这个阶层。
“煤老板”时代是房地产最辉煌的时期。
房地产效率高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带动了基建、教材、设计、金融风连带行业,经济蒸蒸日上。
但房地产会给人一种自立于世界经济秩序之外的错觉,因为房地产不需要太多国际分工。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和国际环境却是荣辱与共的,外贸环境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民营经济。
因此,“脱钩”成为欧美拿捏中国经济的“七寸”。从时间点上各位有没有发现,房地产兴衰和国际关系高度相关。
这是因为民营经济很容易被国际环境拿捏,结果是导致中产阶级数量减少,内卷求生,收入下滑,最终又倒逼房地产,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如何“化债”的问题(和日本90年代的状况非常像)。
这个逻辑链条是,政府需要房地产,房地产需要中产阶层,而中产阶层需要民营经济,民营经济需要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需要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因为我们不会去服殖民,去侵略。
房子卖不出去,建了也没用。
如何破解这个循环?
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和地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