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东方文化的具象代表。过去,由西方传统动画工作室主导制作的中国题材元素动画作品,常因文化差异导致文化错位,最终使得中国龙的形象难以避免地被「西化」。
《守龙者》作为有史以来首部中国与西班牙联合制作动画电影,改编自卡罗尔·威尔金森的同名小说,由李剑平教授联合西班牙导演萨尔瓦多·西莫联合创作。早在 2017 年便已成为中西联合制片项目。立项一年后,中西双方正式投入创作,耗费六年时间完成从开发到制作全过程,这让观众对角色设计、剧情和视听特效充满期待。
本次采访,动画手册荣幸地邀请到了《守龙者》中方导演李剑平教授,与我们分享跨文化合作背景下的创作故事,包括中西双方如何就故事主体、动画形象进行更具特色的迭代,以及主创团队如何应对制作过程中的难点等问题。
李剑平
《守龙者》导演
1988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副会长,北京影视动画协会会长。
导演央视电视系列动画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梦里人》《成语国探秘》《西游记》《马兰花》《陈嘉庚的故事》、央视与南非合拍系列片动画片《熊猫和小跳羚》等。担任动画电影《最可爱的人》总导演、中影动画与西班牙合拍动画电影《守龙者》中方导演。
1
动画手册:《守龙者》根据澳大利亚作家卡罗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团队是如何在保留原作精髓,同时平衡好西方的叙事框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能举些具体元素或设计谈谈吗?
李剑平:《守龙者》的小说是澳大利亚作家借用了中国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龙、中国皇帝等人物身份构架的世界,应该说它算是半奇幻、半童话的比较发散想象力的故事。
在我们这个影片进行文学创作合作的时候,已经由西班牙方面的编剧进行了故事的初次改编,然后中国的编剧参加后,进行了再改编。原来小说里就有大量的中国元素,在编剧改编的过程中,更多是按照电影创作的需要,对人物和情节进行多次再创作。
因为我本人并没有看过原作,按我的了解,电影剧本与原小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因为原著比较文学性,故事要按照电影完整的要求、叙事的起承转合,还要考虑它是系列故事,所以影片里的角色人物关系会存在多处悬念,并没有力图讲清楚。关于中国文化元素,它自然就存在,里面涉及到的人物、龙和人的关系等,都是按照中国人的理解习惯来设定的。
2
动画手册:《守龙者》从立项到上映历时 7 年,《守龙者》的主体故事进行了怎样的调整?整个创作期间最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什么?
李剑平:从立项开始历时 7 年,实际上真正的创作是 2018 年初。我参加剧组到西班牙跟对方去协商,进行创作讨论,对各故事又进行了很多完整细节的调整。
印象深刻的戏其实有很多,尤其是一些改变。比如,原来的设定里说龙可以变化,它可以变成人。我不知道小说是怎么具体描述的,但是这样显然就变成了纯粹的神话故事。而且龙能够变成人,那「守龙者」身份意义就没有了,所以明确把它调整到「龙就是龙」的定位。
关于龙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它是神仙、怪物还是什么?经过我们不断讨论,我们确定影片中的龙作为「生物」而存在,它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有家庭组成、生物繁衍等特性。
作为中国龙,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依赖和驾驭水。这个过程,讨论到实际使用的案例也是比较多的。
3
动画手册:影片中的文化融合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能否分享下《守龙者》剧组的中西方团队是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的?
李剑平:对于影片合作的文化融合,其实从创意和导演的角度来说,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前面提到过龙到底是什么?我们定义为「生物龙」,「生物龙」在中国龙这种普遍为神仙的文化背景下,又应该怎样去表现?
在中国历史习惯上,中国龙基本上是作为被崇拜的神。而本片里面,显然龙不是一个神,它并不是万能的,它有着人所不具备的神力,但是它也受到人的阻碍,有时候被人所控制,还需要人的协助。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它的身份重新设定。比如说要考虑龙的生命有多长,在做角色设定小传的时候,原来故事就提到龙曾经帮助过老皇帝战胜了邪恶的巫师。但这个远古神话的内容显然与故事中的年代安排得过于接近了,所以我们还是把它设定为比较久远的年代,而在久远年代帮助老皇帝的,显然不会是影片中的这代龙。
我们就设定借鉴了远古黄帝战胜蚩尤的过程,是应龙(有翅膀的龙)协助人类战胜邪恶的巫师这样的历史背景来描述。
显然,那就是龙祖先们的事迹。我们对现有龙的寿命限制也是比较短的,它并不是原来描述的有上千年,原来剧本中说这龙可以活上千年,那样的话,就非常难以设定它们的感情依托了,龙要活上千年的话,得经历过多少个守龙者的代代相传呢?那一个萍就可能连完整伴随这个小龙的婴儿期都做不到,这显然是不够合理,所以就都进行了重新设定。
4
动画手册:影片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主要角色的设计进行了怎样的迭代?可以通过具体例子来与我们谈谈吗?
李剑平:对角色的认识、角色的认定,包括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的位置,皇帝、奴隶、大人、将军和龙,这样的相互关系。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角色的设定确实是有变化的。
我接手的时候,主角「萍」的形象设定海报已经发布,那个设定还是很有特色。小女孩儿那种倔强的性格、那种自信还是能够显现出来,也挺好看的。
但是在三维模型展示的时候,突然又发现她只是在特定的角度比较生动。我们不认为她很符合中国人对好看小女孩的审美,所以进行了调整。
但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跟西班牙方去商量,因为他们已经公布了样片和海报设定。在这个过程中,说明了他们的设计人员存在对东方女孩的形象的「习惯性的印象概念」。
他们认为这样的女孩儿造型挺代表中国的,我们跟他们讲,这女孩儿的形象,她的眼睛、眉毛、脸型,包括发型,我们都觉得需要改变。
萍配音演员杨恩又
我们也是通过不断的调整,比如,女孩儿眼睛大小、脸型特征,她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新的面貌,形象更加好看,更符合中国人对女孩子的认知,同时又与原有的形象设计有所关联。
但不能说我直接推翻了原来的设计,变成一个新的造型了。同样地,还有其他角色和龙的造型的变化。应该说我们后来的改动,是在原有形象上调整的更好看。但是仍然会觉得是出自原来形象的基础,只是进入立体化阶段了。
5
动画手册:主人公萍从一个普通的女孩成长为守龙者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关键事件和心态变化?除了应龙丹紫之外,还有哪些角色在萍的成长和冒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能「剧透」一些有趣的情节给观众们吗?
李剑平:萍从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成长为守龙者的过程经历,关键的事件是这样:主人公萍看上去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但是她实际上又不普通。因为她是自幼被安排在这个地方的,她应该是守龙者团体或者和龙有关联的人整体布置的协作关系。
把她放在这个位置长大,她的成长既是普通女孩儿的成长,又是始终被「使命」所缠绕和关注的成长。
她的心态是生来对龙带有特殊的情感、特殊的关注,还有她接触龙的过程这种变化,既有对龙的畏惧,又觉得龙应该受到尊重,跟龙有非常明显的情感牵连。她和这些龙在没有见面的时候,就不断地梦见,这也与她后来梦中被母龙露雨托付龙蛋的情节形成呼应。
一方面,龙存在一些特殊的能力,或者说超能力对她施加了影响。虽然没见面,也让她对龙有逐渐熟悉的过程,所以她见到龙的时候,很快从害怕转变到了感激。
还有就是她对龙蛋的这种感情,龙蛋的气一下子就救治了她的擦伤,她也一下子就被吸引。他们甚至是天生就有相互被吸引的潜在线索,应该说龙和萍是有着特殊的牵连关系。
6
动画手册:电影将源于《山海经》中应龙的形象搬上大银幕,在龙的艺术形象设计和场景的创作方面,做了怎样的资料研究和准备工作?
李剑平:实际上,在原来剧本中并没有明确说是应龙,只说到是龙。经过考证,我们认为,关于龙和黄帝所象征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广泛流传的远古神话传说,确实可以与应龙对照上。而关于应龙非常重要的记载就是它有翅膀(应龙有翼)。
所以本片龙的形象设计,我们也同时结合了西方对龙的了解。他们就认为龙是有翅膀的。
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的龙是没有翅膀的,是可以腾云驾雾飞行的。实际上中国的龙在早期的绘制中它是有翅膀的,后来由于神话的加持,中国龙被极度神话,逐步演变到翅膀退化,而驾云飞行就用不着生物性的翅膀飞行了。
依据这样的过程,我们在这影片里回到了最初的设定。就是应龙是带着翅膀,依赖翅膀起飞,达到一定的高度(云端之上)就可以收翼滑行了,看上去就是腾云驾雾。
7
动画手册: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的汉代,从古建筑到传统服饰设计都十分贴合时代特色,关于东方视觉语言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
李剑平:这个也是经过了各种考证。关于场景方面,因为影片的设定是远离首都长安,我们设定参照了一定少数民族特征,像四川羌寨这样的有历史和有特色的建筑、这样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他们的房屋是在山顶上,我们就到高山的羌寨去进行考察、收集素材、写生拍照。然后把它设定成远离京城、热闹城市和社会的场景。
这个影片的故事背景基本定位为中国的汉代。所以从建筑到传统服饰的设计,也需要给出具体的规律。因为汉代历史比较长、资料也比较多,所以我们就由此来建筑城市街道、京城皇宫,以及所有的道具等等,还有在羌寨使用的物品和器皿。所有都经过考证,工作量非常大,但都有迹可循。
严格的按照这个,我们跟西班牙方面的合作上才能做到逻辑清晰,他们也感受到我们对这方面是非常了解的,所以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基本上所有的设定都是按我们的提供的设计完成,应该说是通过网络资料、现场考察、各种咨询和顾问的协助,是比较完整的资料收集依据。
8
动画手册:龙的建模需要注重哪些细节?比如鳞片的纹理、肌肉的动态表现、眼睛的灵动感,团队运用了哪些技术手段来呈现「龙」整体的外观和感觉?
李剑平:龙的建模其实按我原来的理解,也应该是更细致,更复杂。包括鳞片的运动,动态的关系,肌肉包括眼睛的细节,脸上的鳞片形成等等,我们的影片强调美术风格的呈现,也不是完全按照仿真的方式来做,所以这些想法更多都是利用材质形成的画面效果,而不是说真的在模型上有那么多的运动结构元素。
应该说在表现龙和表现人物角色的表情、神态上都倾注了中国和西班牙动画设计、动作表演设计师的角色艺术创作,目前来说这方面的效果还是比较细腻的,是合乎角色情绪需要的。
9
动画手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龙在云层中穿梭、在山川间翱翔等场景,团队是如何运用打光、色彩搭配以及特效来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同时确保龙与环境的互动既自然又充满戏剧张力的?能详细谈谈这些场景背后的创作思路和实现过程吗?
李剑平:出现龙在云层中穿梭,山川间翱翔,本身我们觉得中国龙就应该是这样,无论是人的角度还是客观角度看,中国龙本身就存在,龙就是应该跟人的社会既融合在一起,又有着凌驾在上面的地位,那就是在天上飞啊。
应该说,根据场景、根据镜头画面情节情绪的需要,设定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照,这个就基本上按照比较真实的时间,当然还有角色故事的主观情绪的需要。有时候很激烈,或者说不是很快乐的时候,天气也未必说就得是阴天,还是按照实际剧情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在不断地调整,就是在角色和背景的光影颜色关系上,它是互相调整的,它不是分别来制作,然后只是摆放在环境里就可以。它是一个整体,它需要设计的过程,色彩的设定,也是需要影片整个色谱的设定,还需要整个特效调光、调色这样的过程。
10
动画手册:影片的音乐和声音设计对营造氛围至关重要。《守龙者》在音乐和声音设计方面有什么特别考虑吗?
李剑平:影片的音乐和声音设计是按照电影的要求,请有经验的人员创作设计指导。音乐创作也包含了华人音乐家的参与,因为涉及到大量的中国音乐元素。
在这个过程,我们也多次进行交流,包括提出:在羌寨山岭里面,哪些特色音乐乐器音响声音的元素是要使用的。
目前来说通过整体的制作,音乐声音合成效果还是比较贴切的。主要是烘托气氛、参与叙事,然后体现中国的风格,但是并非说全采用民乐器,这音乐还是具有国际性的音乐创作。单独听本片音乐的专辑,我觉得能够听出来音乐本身创作的张力。
11
动画手册:作为一部跨文化传播作品,中国团队在情境及人物设定上保证了汉代文化元素的准确呈现,而西班牙团队的加入为影片注入了更多国际视角和创意元素,在与西方合作的过程中有哪些感触呢?
李剑平:中国和西班牙的动画电影合作是首次,其实中国和国外在动画电影的深度合作也很少,尤其是在如文学编剧、导演、美术设计、分镜等前期创作环节。
之前的中外合作项目,中国团队或人员的创作参与度不高,更多是处在协助的位置,本项目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突破。感触比较多的是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遇到认识不一致的对方,需要科学的依据、合理的资料,还有礼貌并坚持的态度。
我们双方的合作,也体现了双方从比较陌生到理解以及充满热情的感情。中国文化有着神奇的历史和内涵,面向国际化发展,创作人员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的创新思维需要更多的实践。
12
动画手册:从立项到最终登上大银幕,在沟通和制作过程中,团队有遇到什么印象深刻的困难或挑战吗?又是怎样克服的?
李剑平:从立项到登上大银幕的创作过程,时间上比较长。也会经历到大家反复的思考和疑问,就是影片本身、合作的前景、合作的模式、包括创作理念的相互协调和妥协的过程,是不是符合我们对动画电影的本身要求?
以及要真正面对观众的理解,比如说对龙的设计,是否能得到观众的理解?故事情节的悬念设计,观众是不是能够理解?因为大家对中国龙和人的关系太熟悉了,太有固定模式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从跟原来不一样的角度,或者说进行描述:怎么样能够让大家理解?这也是需要思考的。
对于观看《守龙者》的观众,尤其对动画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我作为导演、作为动画的专业教育者,通过这个创作想给大家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的文化有着大量的素材资源,有无数可以创作的题材库。以及,我们应该更多地展开国际合作,通过合作,找到把中国故事和国外描述习惯进行融合的方式,与观众的接受习惯进行对接融合的不断尝试,这个对行业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还有就是从动画创作本身来说,我们需要创作不再是常规模式。从讲述故事、造型风格、镜头语言、画面呈现等都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不是重复一种流行的审美,应该是在流行审美的基础上找到更多自己的个性。让观众看到跟其他作品不一样的,非常有自己特色的影片,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本次动画手册对《守龙者》导演李剑平的独家专访内容,感谢导演与我们分享了许多关于电影创作的宝贵经验与心得!也希望此次专访能够为动画人带来启发,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精彩的相关项目,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中国动画的海外影响力,不断提高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准!
•••
限时特惠
SALE
商务合作
识别二维码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