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阳文学》第73期 | 秦玉海:一颗板栗的故事

文摘   文化   2024-10-08 11:50   江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秦玉海,鹤庆县松桂镇人,鹤庆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初中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写作、书法、运动,作品散见于《云南教育》《大理教育》《大理日报》等刊物,著有个人散文集《擦亮自己》。




一颗板栗的故事

秦玉海




五六棵百年板栗树枝繁叶茂,一棵树的树干三四个人才能合抱。树干粗状,树皮粗糙得布满沟壑,树叶却绿得能滴下汁来,形成一片板栗林,遮住了天空和太阳,树下一片清凉。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斑斑驳驳。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阳光随着树枝摇曳,地上的光点也像顽皮的孩童跟着跳动。

树下一片欢声笑语,原来是鹤庆县作家协会的会员来参加第二届龙珠降支香板栗节,在板栗林中开展文学采风活动。有两个刚认识的文友在树下微笑着加微信,有个文友倚在板栗树下,顺手拈着翠绿的板栗树叶,微笑着拍照。有两个手执长镜头相机的文友正对着板栗树,不停地按下快门,“咔、咔、咔”的声音不绝于耳。两三个人文友围在一起,看手机里的照片,边看边笑,笑声在树林里回荡。三五文友正弯着腰在树下仔细捡拾板栗,一边捡拾,一边说着,笑着。还有三四个文友拉着布标,找适合集体合照的位置。还有一老一少两个文友就坐在地上,身子靠在一起,头也挨在一块儿说着悄悄话。其他的文友三三两两或坐着,或站着,或蹲着,或靠在树上。有人在聊天,有人在微笑,有人打电话,有人说笑,有人发呆,有人在偷拍……不一会儿,作协群里大伙各式各样的美照发出来了,大伙指指点点,笑得前仰后合。


@ 杨宝贵   摄


文友们在板栗林里玩够了,笑够了,却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原来是在等阿菊一起拍张作协的全家福。阿菊,何许人也?能让这么一群文友心甘情愿地等她。原来她叫赵建菊,大伙亲切地叫她“阿菊”,她是龙珠村委会书记,也是鹤庆县作家协会会员。她口才好能主持,身材好能当模特,能力强会当书记,会写文章是作协成员,是一个集美貌、气质与能力于一身的最美书记。降支香板栗节就是经过她多方争取,并亲自带领全体村民闹腾起来的,此次作协采风活动就是受她邀请的。

大伙的眼睛都盯着那条小路上,希望赵书记能赶快上来,但一直不见她的身影。大家等不及了,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有人说,赵书记今天一定很忙,也许来不了啦。有人说,赵书记要招呼的人很多,我们就不要等她了。作协王主席一锤定音,大家少安毋躁,耐心等待,赵书记一定会来的,她在弄个尖尖帽(尖尖帽是龙珠的新娘头,尖尖帽两头高,中间低,中间还有个银如意,很漂亮,但也很费工夫。)弄好了她就会上来的。

大伙正在议论时,突然看到小路上有人影晃动,板栗枝叶也跟着摇动,大伙都说赵书记来了。等人出现,原来是三四个头戴帽子身穿坎肩的当地妇女,她们手挎提箩一路捡着板栗,弯腰起身,动作协调,手法熟练。几个摄影师对着她的一阵狂拍,比起文友们的摆拍,她们的动作和神态自然得多,她们被拍得有点不知所措,只好微笑着向树林深处走去。过了不久,小路上传来了说笑声,枝叶间隐隐约约看到好几个穿红衣服的女子。大伙又叫,赵书记真的来了。待她们走近,原来是三个小女孩,一个十五六岁,一个十二三岁,一个只有七八岁。她们都穿着红坎肩,黑裤子,戴着鹤庆白族少女的“包头”(鹤庆女孩子的头饰)。她们说着,笑着,向我们走来,面对镜头一点儿都不怯场,笑容甜美而纯净,眼里没有一丝杂质,纯得像山涧的溪水,没有被污染过。她们的大红坎肩和纯净的笑容与周围翠绿的树林融为一体,被相机定格成最美丽的风景。


@ 张凤姬   摄


板栗林里又来过好些人,有当地的村民,有游客,有摄影的,还跑过一只可爱的小狗,但就是不见赵书记。大伙的目光像一条条射线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同时射向一个地方,在进入林中的路口处交汇。大伙在焦急等待中有点儿烦躁,有点儿着急,有点儿失落。就在这时,赵书记终于来了,还带了一群身穿鲜艳的红坎肩头戴“尖尖帽”的龙珠小婆娘,一个个花枝招展,阿娜多姿。红坎肩在翠绿的栗叶衬托下更加红艳,“尖尖帽”上的银如意在阳光下闪着光。戴上“尖尖帽”,小婆娘们更加高挑漂亮,更有精神,她们是板栗树下最美的“新娘”。跟着龙珠“尖尖帽”模特队伍来的还有一个六七十岁的阿孃,她就是 挽“尖尖帽”的技师。

蓝色的手帕象征蓝天,手帕边镶的那一圈白线象征白云,中间的银如意寓意事事如意。头顶着用这白镶边蓝底手帕裹成的“尖尖帽”,寓意头顶蓝天白云,生活如意的意思。看到一个个高耸在头顶像富士山的“尖尖帽”,我又想起了母亲。母亲心灵手巧,是村里挽尖尖帽的高手,每当村里有人结婚,她就很忙。因为结婚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要去给新娘做“尖尖帽”,这是由女孩变成女人的标志。每个新娘都很重视这个“尖尖帽”,因为也许她一辈子就弄这一次。母亲每次帮新娘子挽“尖尖帽”都把手洗得干干净净,很认真,很用心。先一丝不苟地把新娘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再用红头绳将头发扎成高高的发髻。然后用头巾裹住发髻,再用银如意和簪子把白边蓝底的头巾固定在发鬓上。说起简单,做起难,没有真功夫,真的挽不起“尖尖帽”,哪怕弄起了也不稳当,其中的技术和奥妙只有母亲知道。母亲做的“尖尖帽”好看又稳当,上村下营的乡邻们都请她。那时候,母亲做的“尖尖帽”成了当地新娘的“高配”,母亲因此很忙,但也乐此不疲,而且从不收费。唯一的好处就是我比其他孩子多吃了几颗甜美的喜糖。新娘子娇羞美丽,挽起“尖尖帽”,更加美丽动人。鹤庆白族女子婚前裏头巾,也叫“包头”,婚后就戴“尖尖帽”(这是龙珠村特有的新娘头),中年之后就戴有帽沿的圆形帽子。


@ 杨宝贵   摄


合完影,我们随着赵书记来到葡萄妈妈的农家小院,小院子里竟然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板栗树。伸展的枝叶遮住了半个院子,形成浓密的树荫。听院子主人说,此树已是他爷爷的爷爷种下的,说不清有多少年了,只记得他小时候栗树就这样大了。树下已摆好了美味的板栗宴,板栗鸡、板栗蒸火腿、猪脚炖大白豆、干板菜……都是些名副其实的山珍,这是赵书记特意招待我们的美食,难得她那么用心,找了这么个好地方,弄了这么多的好东西。我们在板栗树下吃着,喝着,聊着,一起谋划着美好的明天。

我们聊得正起劲时,只听到“咚”的一声,一颗板栗从树上掉到了酒杯里,我想一个板栗的故事即将拉开序幕……





顾问/题字:田遇春
编        委:王宏志、杨宝贵、李镜泷
                   刘锦才、段庆樱、秦玉海
主编/题图:杨宝贵




《鹤阳文学》欢迎订阅,欢迎赐稿,欢迎转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投稿邮箱:15087258678@163.com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鹤阳文学》


鹤阳文学
鹤阳文学交流园地,鹤阳文学推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