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阳文学》第54期 | 刘桂珍:再闻童年板栗香
文摘
文化
2024-09-17 16:03
云南
刘桂珍,中小学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写作,作品曾在《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学习强国》《大理教育》《鹤庆新闻通讯》等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
从儿时记忆开始,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有的事想记也记不住,而降支香板栗这几个字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不用搜索,信手拈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中的座上宾板栗,在西南边陲的农家小院农历八月十五赏月时从不缺席。妈妈所选的板栗有特殊要求,一定要来自松桂龙珠降支香,甜中带糯、口齿留香。长大后,我偶随妈妈到松桂街挑选中秋节吃的板栗。看到满街一袋袋、一筺筐的板栗,我不知所措。妈妈说一定要买降支香的板栗。即便价钱比其它的贵,也没关系。外壳看上去古铜色,一看就爱不释手,生板栗甜脆爽口,回味无穷。板栗,又名栗、栗子、风腊,多见于山地,人工广泛栽培。中国有句民谚叫:“七月杨桃八月楂,十月板栗笑哈哈”。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誉,与桃、杏、李、枣并称“五果”,是健脾补肾、延年益寿的上等果品。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即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明确记载。南面进村的路边,红的、白的、玫红色的格桑花不停地点头微笑,让你忙得收不拢笑容。余光中偶现的漾弓江水,清澈透明,缓缓从山下流过,源源不断的流水记载了山上人家的古往今来。在村口,一颗颗长着刺球的树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指着最近的一颗问到“这树叫什么名字?上面的刺果很像绿菊……”。随行的文友告诉我那就是板栗树。此刻,几十年来我所想象的板栗树都一飞而过,实实在在的样子让我充满了好奇。街子上卖的板栗是怎么来的?是刺球成熟后裂开掉下,还是借助外力进行收取?正当我想入非非之时,一阵阵板栗的香气从空中飘来,我抬头张望,只见云儿在村西起舞,芭蕾、华尔兹……轮番上场,田间地头的板栗树在蔚蓝的天空下靓丽精神。原来白云也来参加这一场盛宴。路边金黄色的炒板栗吸引了我的眼球,我凑过身去,轻轻地嗅了嗅,这清香扑鼻的味道。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垂涎欲滴。这里不需叫卖。买板栗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都是冲着货真价实而来的。一路向北,路不长,板栗却很多,有桶装、盆装,更不缺袋装和箩筐装。色泽亮丽、成了降支香永恒的风景线。 中午的板栗宴色香味聚全,堪称十全十美,板栗鸡的食材,鸡是野土鸡,放养在树林里,吃虫子和野果子长大的。如有人想购买这里的鸡,需提前一天预定,因为白天鸡群四处觅虫找食,捉不到鸡。晚上成群地停歇在树上,才给人机会。板栗香甜、鸡汤爽口。那叫舒服。难怪这躲在大山里的小村子一直被游客所惦记。板栗红烧肉更是肥而不腻,连我这个最讨厌吃红烧肉的人都不停地往口里夹。火腿板栗肉更显奢侈,火腿是上好的,加上降支香板栗,那个香是口留余香,扑鼻而香。是再厉害的制香达人也无法研制。它只属于降支香。这个独具魅力的小山村。从东往西的路铺满了红地毯,同行的人告诉我,昨天在这里设了长街宴,人可多了。我好奇地问,还比今天多?我从小在山村长大,进村几个人都感到好奇,要去瞅瞅热闹,这么小的村子,来了那么多人。连吃饭都要排队等候,让我大开眼界。人群中有人惊叫“这就是网红小葡萄妈妈家”。几颗大板栗树进入我们的视野,坐在院中,我指着一颗树问小葡萄妈妈,这树龄多大了,她回答:“我的爷爷今年八十六岁,爷爷说他出生就这么大了。”我环视着这颗板栗树。树下同时坐四桌游客乘凉,树上满是刺球,主人为了提醒客人注意安全,还特意挂上警示牌“小心板栗砸到头”。我想要是砸到我的头,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小葡萄妈妈家后面是一片板栗林,走进林子,听板栗咧嘴的声音,看板栗张嘴的样子,捡刚掉下的板栗,无论多么呆滞的人,都不会错过其中的任一环节。在这里秋的味道很浓,一定让你陶醉其中。我跟随游客穿行在板栗林间,只见一群游客提着满袋的板栗刚走,另一群游客又提着萝,弯腰捡刚落下的板栗。不知来了多少群,走了多少群,正当我沉醉于板栗树下游客身影的观望时。几个穿着白族服装的小姑娘进入了我的视野。她们天真活泼,美丽大方,这就是降支香的少年儿童,从小开心快乐。这里的板栗林是他们成长的乐园,他们在板栗树下唱歌、跳舞、捉迷藏。闻着板栗的香气,吃着可口的板栗宴。成就了一代代人才辈出的降支香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穿插其中,一个个缠绵缱绻的故事被拉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情侣在板栗树下表白彼此的爱意,回忆起童年往事,他们熟悉的那一棵树,见证了这对情人的成长。一颗颗掉落的板栗为他们加油助威。不知不觉,新娘已换上了龙珠传统的尖尖帽,与丈夫一同步入爱的征程。在新时代发展的征程中,降支香人民紧跟时代步伐,让传统的板栗发展创新。为更多游客服务,让更多人受益。村里的歌声依旧嘹亮,舞姿依旧优美。一轮明月已从降支香东边冉冉升起,板栗香味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