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丨《宗教》2024年第5期

学术   2024-11-05 08:30   北京  






点击图片订购《宗教》




摘 要



灵验与虔敬:
信仰的一体两面
程乐松
【摘   要】在信仰叙述中时常被强调的灵验是信仰真理与日常经验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既可以从信仰的视角进行讨论和分析,也可以被纳入日常经验体系中进行理解。在现代知识标准和验证性模式的支配下,灵验的内涵及其内在理路被套上了知识性的底色。超越力量的存在成为一个知识性的假设,灵验成了这一假设的经验性证据。这样的理解是偏离信仰的特性的,对于信仰者而言,超越力量的存在不是一个有待论证的假设,而是所有认识和理解的出发点。灵验是一种正确的、见证超越力量的方式,虔敬的态度与灵验的呈现是信仰世界的两个环节。通过澄清现代知识标准及日常性预设与信仰的理路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可以避免对信仰的误解,从而回归信仰的本然。
【关 键 词】灵验;虔敬;知识性;验证;信仰
【作者简介】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6~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清经系的形成历史与中古道教信仰的超越性建构模式研究”(19BZJ047)。
“民间信仰”双重性及其
“神圣效仿”心态
李向平
【摘   要】中国民间信仰的“民间”概念,既是一种身份层级和空间秩序,亦是对于“宅兹中国”的“神圣中心”的强大效仿。与“中国之中”相互对应、彼此象征的“民间”,并不外在于或对立于其中,而是身处其中而上行下效。通过对民间信仰祀奉而“以心行中”,效仿“中心神圣”等道德心态的具体论述,重构其有关“民间”的社会学想象力。这对于理解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格心性及伦理气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宗教中国化有关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命题。
【关 键 词】神圣效仿;民间信仰;上行下效;心态反转
【作者简介】李向平,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文化》(京),2024.3.17~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宗教社会学话语体系及其本土知识结构研究”(编号:18ZDA230)的阶段性成果。
《楞严经》传译及真伪之争新考论
贾晋华
【摘   要】从望月信亨撰于1922年的论文开始,现代学者有关《楞严经》的传译和真伪之争已经延续了一个世纪。辨伪者的主要根据是智升有关《楞严经》的两则著录的歧异,以及经中明显的中土成分。但实际上,智升的两则著录依据两个原始经本而忠实著录:其一署怀迪和某梵僧译,此经本即开元入藏本,现完整保存于房山石经中;其二署房融、怀迪等译,此经本收入贞元藏,现保存于各种经藏本。由于传译时房融是贬逐的朝廷罪臣,故前一经本略去其名字;其后导致房融贬逐的罪名获得宽赦,后一经本遂得以给出完整的名单。而此经的中土成分主要是零散的名相事典,并未体现明确的中国本土思想,有可能是房融和怀迪在翻译过程中的修饰发挥。种种证据表明,此经可能是五六世纪时那烂陀寺的学问僧所编撰的,并在传译过程中渗入了中国文化的成分。
【关 键 词】《楞严经》;智升;房融;怀迪;传译之争;真伪之争
【作者简介】贾晋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澳门大学哲学及宗教学系兼职教授。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4.2.22~35
《六祖坛经》成“经”与
禅宗经典观念的创新
圣  凯
【摘   要】《坛经》的形成是不断增补的过程,其编辑体例存在模仿翻译佛经的现象。但是,在称其为“坛经”之初,慧能的本意或许是借鉴唐代佛教、道教的仪轨文本称呼。授无相戒与说法是两种不同的宗教行事,前者具有内部传承的特征,后者则是公开的。因此,《坛经》才会有《施法坛经》和《六祖法宝记》两种不同的称呼。《坛经》成“经”后,慧能、神会等用《坛经》统摄教法传播、正法亲证、师资相传。神会门人采取“秘本”式登记管理维持《坛经》的内部传承,遭到佛教界批判。可以说,《坛经》成为“经”是佛教中国化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之南方转向和唐宋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关 键 词】《坛经》;惠能;正法;师资相传
【作者简介】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沪),2024.3.93~1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项目编号:17ZDA233)、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
宋高宗朝後期的限佛
許起山
【摘   要】從靖康之變到紹興和議,宋廷爲應對連綿不斷的戰争,大肆發放度牒以獲取軍資,佛教勢力趁機而起。紹興和議後,宋廷的注意力轉移到境内社會治理,宋高宗對包括佛教在内的各類宗教加大了監管力度。爲了限制佛教的發展,宋廷長時期不發放度牒,及時收繳死亡、還俗、逃逸僧人的度牒,約束出家人的傳教活動,貶謫支持佛教的官員,將無主寺院的資産充公,向僧徒徵收較高的免丁錢。高宗的限佛政策不疾不徐,二十年間,佛教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僧尼數量明顯下降。高宗限制佛教,能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凸顯儒家道統,減輕百姓賦税負擔,利用寺院安置北方流民,有助於恢復被戰争破壞的經濟,鞏固宋朝在南方的統治。
【关 键 词】宋高宗;後期;限制;佛教
【作者简介】許起山,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
【原文出处】《文史》(京),2024.第1辑.112~131
【基金项目】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兩宋之際雜史輯佚與研究”(20CZS009)階段性成果。
密乘佛教的哲学转向:
一个仪轨诠释学的案例
蒋净柳
【摘   要】印度密乘佛教自9世纪以来开启的哲学转向,为密教仪轨修持从根本上确立了大乘佛教见地,赋予其在后世延续与发展的生命力,亦奠定了密乘佛教至今仍在大乘佛教体系里占有重要位置的合理性。本文尝试借用一个16世纪的经典藏文文本《六法摄要笔记》,阐明“四释”诠释学理论在“六法—大手印”法系中的广泛应用如何支撑密乘佛教哲学转向在藏地的持续深入发展。研究表明,《六法摄要笔记》已将传统大乘佛学对究竟证境的哲学化表述清晰运用于对密乘仪轨的诠释中,这不但昭示了密教实修所趣证的境界与传统大乘显教哲学所描述的境界无有分别,实际也从客观上为作为“不共大乘”的密乘修习在“共通大乘”内确立了其生存的正当性。
【关 键 词】哲学转向;四释;那若六法
【作者简介】蒋净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编辑。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4.2.36~43
积久而返本:
《太平经》“承负说”新论
伍小劼
【摘   要】《太平经》有其独特的理论背景,在此之下,《太平经》提出了承负说。承负的表现可分为自然内部有承负、自然与人之间有承负、人对自身有承负、人与社会生活中有承负。这一理论依靠现实、气化流行、神明官僚体系的支撑而实现,具体展开为从所失小小到积久难返。承负灾厄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两点:一是没有真正符合天道的文书来教导人们天道的真正要求;二是人们在不清楚道的真正要求的情况下纵于物欲,不能谨守三实,顺道而行。经文提出解除承负灾厄需要通过从天师、真人、国君、百姓等人类整体的共同努力。承负说将从上古到下古的世界的堕落还原为个体对道本质的离反与失落;同样通过承负,《太平经》描绘了在所有个体的共同努力下,从下古返归道治的蓝图。
【关 键 词】《太平经》;承负;天师;报应
【作者简介】伍小劼,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24.3.68~81
唐代“上清道”的
身份覺醒與法脉建構
白照傑
【摘   要】學界長期認爲上清道是唐代道教的主流道派,但此觀點實際是對唐代道教情況的誤解。唐代“上清道”的團體身份和法脉譜系是人爲建構的結果,與歷史真實並不完全吻合。此身份認同和師承譜系最早出現於司馬承禎時代,與司馬承禎本人的經教傾向密切相關;後經李含光弘揚而爲唐人所接受,並與茅山完全挂鈎。中晚唐時期,衡山和天台山中師承可上溯至司馬承禎、王遠知的道教團體,重新提出上清宗師的傳承譜系,其譜系與茅山的單傳系統存在差異,反映着各自的特殊訴求。在完整考察唐代“上清道”由“觀念”到“現實”後,可發現《茅山志》等後世材料和不少當代研究混用唐代“上清法脉”的多種記述,而未區别不同記述産生的背景原因及彼此差異,所得結論誤導道教史的整體框架。
【关 键 词】上清;茅山;天台山;道派傳統;社會身份
【作者简介】白照傑,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文出处】《文史》(京),2024.第1辑.87~111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市社科規劃課題“道教從中古到近世的形態變遷研究”(2017EZX005)階段性成果。
伊斯兰与现代国家建构:
以伊朗近现代教育改革为例
王宇洁 黄婧怡
【摘   要】本文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伊朗的教育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宗教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的变化以及它对现代国家建构产生的长远影响。教育改革推动了现代伊朗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成,对传统宗教教育模式造成冲击,宗教学者不得不在现代国家的规范内对自身做出调整。同时,一些对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西方化导向不满的知识分子也选择回到本土的伊斯兰文化,他们与接受现代教育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宗教学者合作,创建新式伊斯兰学校,力图通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塑造国民精神、实现社会团结。历经几十年的教育改革后,伊斯兰继续以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对伊朗社会发挥作用,并成为日后伊斯兰革命的重要文化资源。以近现代教育改革展开讨论,或可对伊斯兰教在现代国家建构中产生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关 键 词】伊斯兰;伊朗;教育改革;现代国家建构
【作者简介】王宇洁,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哲学院教授;黄婧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4.5.116~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比较视野下的伊斯兰与现代性”阶段性成果。
英国穆斯林社群宗教与国家认同的多维建构
——基于Ipsos MORI报告数据的分析研究
陈  琦
【摘   要】本文基于Ipsos MORI社会研究所的报告数据,结合定量分析与现代社会身份政治理论,剖析英国穆斯林社群身份认同的多维构建问题。首先,考察伊斯兰教对英国穆斯林集体认同的塑造,以及标志性事件对其身份感的影响;其次,探讨英国穆斯林如何在宗教认同和对英国的国家归属感之间找到平衡,指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下积极的民主政治参与有助于增进多重身份认同的交融;最后,补充考察泛伊斯兰与原教旨主义对英国穆斯林的国家认同可能造成的冲击。细究英国穆斯林社群认同网格中的宗教和国家认同,不仅有助于揭示其身份构建的多维性、复杂性与流动性,而且对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社会治理有着借鉴意义。
【关 键 词】英国穆斯林;身份认同;社会融合;政治参与;多元文化
【作者简介】陈琦,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文化》(京),2024.3.42~49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项目(教外司留[2015]311号)、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项目(编号:2022114002)阶段性成果。
在神學與哲學“之間”
——以永恆和瞬間為線索對
克爾凱郭爾與海德格爾的一種可能互釋
鄧  定
【关 键 词】Instant;Eternity;"In-Between";Existence;God
【作者简介】鄧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文出处】《基督教文化学刊(译经与释经)》(京),2024.第51辑.58~84
中介的消失與奇異的顯現
——論列維納斯的神聖性問題
文  晗
【关 键 词】Ontotheology;Mediation;Separation;Singularity;Divinity
【作者简介】文晗,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基督教文化学刊(译经与释经)》(京),2024.第51辑.85~104
【基金项目】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陌生經驗的現象學研究”(19CZX0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弥勒信仰:
中国民间宗教的思想核心
濮文起
【摘   要】自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佛教僧人法庆以弥勒信仰创立大乘教、梁武帝大通元年(527)佛教居士傅翕以弥勒信仰创立弥勒教以来,弥勒信仰在此后的千年流传过程中,一直是中国民间宗教的思想核心。其中,元末白莲教的彰显与弘传,明中叶无为教、黄天道、东大乘教的继承与发展,明末清初大乘天真圆顿教的集大成与体系化,使弥勒信仰更加深入民间社会,赢得了广大民众云合景从,因而引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民间宗教信仰运动以及由此转化的连绵不断的民众武装反抗运动。
【关 键 词】弥勒信仰;中国民间宗教;大乘佛教;信仰运动;反抗运动
【作者简介】濮文起,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陕西  西安  710119)。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24.3.44~5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史”(18ZDA23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河西宝卷文献集成与研究”(2020HO14)的阶段性成果。
元朝宗教治理的
多层路径与历史经验
宝贵贞 赵梅兰
【摘   要】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众多民族的交往、多样文化的交融和多元宗教的传播,而多元宗教共存的局面也为宗教治理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在历史发展的纵向时间和复杂多变的国家、政治、民族、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宗教内部关系的横向交流等多元复杂的情况下,统治者主张“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理念,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通过多层路径实现宗教治理,由国家政权作为治理主体,针对不同地区和民族宗教差异问题积极探索宗教治理的可行方法与对策,设立不同的宗教管理机构,对各种宗教施行不同的治理措施,展现出高超的宗教治理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遗产。
【关 键 词】元朝;宗教治理;兼容并包;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宝贵贞,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赵梅兰,哲学博士,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文化》(京),2024.3.101~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文化圈视域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编号:20BZX052)、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朝大一统思想的宗教治理与民族关系研究”(编号:22BZJ012)的阶段性成果。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