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与“教-学-评”一体化

文摘   2025-01-20 00:00   山东  

“教--评”一致性与“教--评”一体化




“落实‘教--评’一致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前言部分关于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中第四点增强了指导性的重要体现。

“注重‘教--评’一体化设计”2022年版各科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 ‘教--评’一致性”“‘教--评’一体化”同时出现在新课标修订的文件里,是密切相关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结合我学习课标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程方案是课标的纲要,其作用和效力要高于课程标准,指导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落实课程方案。也就是说,“ ‘教--评’一致性”是一种理念,“‘教--评’一体化”是一个行动方案。“一致性”是“一体化”的前提条件,通过--一体化设计来贯彻和落实“教--评”一致性。

那么如何理解--一致性呢?

--的一致性首先体现在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评都是重要的育人手段, “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他们在育人过程中承担着不同功能,但是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明确“为什么教”。

--一致性还表现在内容的一致性。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确了 “教什么”,这是教、学和评的基本依据。教、学、评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内容设计,在课程内容范围内进行,不能超出课标规定的内容范围。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并同时设计评价任务和评价方法。

作业设计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建立课堂所学和学生生活的关联,设计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和综合实践类等多种类型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发挥潜能,促进自主学习。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必须基于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评价方式,尽可能覆盖所学的主要内容。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教什么考什么。

“教、学-评”一致性体现在要求一致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教的要求,也是学的要求,还是评的要求,不得盲目提高或降低要求。

期末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发挥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注重命题的素养立意,采用不同类型的综合性和表现性评价方式,全面有效地考察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水平。确保命题框架、试题情景、任务难度等准确体现课程目标,不出偏题、难题、怪题,不出超纲题。

一致性就是统一在目标、内容和学业标准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树立教、学、评整体育人观念,注重各教学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评”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教、学、评,要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建立相互间的关联,将评价镶嵌于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挥协同育人功能,这就是“‘教--评’一体化设计”。

教学评价的形式多样,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等多种形式,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活动意图,通过观察、提问、追问以及合理科学的测评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观察收集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证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综述观点、自评互评、随堂检测等环节的具体表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与困难,以口头、书面和肢体语言等反馈方式和量表等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对课堂任务的兴趣和投入程度,对任务的适应和完成程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能力和情感发展水平等,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提供必要支架和及时反馈,给与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确保学习真正发生并取得成效,提升自我效能感。

把握好内容、难度和数量的作业评价检验教学效果,发现和诊断学生学习的问题,将评价结果应用到进一步改进教学和提高学习成效上,基于学生在具体任务中的学业表现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借助学习评价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好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真实的学习才能实现学习目标。科学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进步和成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自觉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保持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有助于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还有思考如何评,评什么,真正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声明:
①在线分享、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我们会注明来源,版权归原出版机构及原作者所有。
②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开白请联系微信:wlxlxb

案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认识小数》

怎样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学?


嵌入性评价,支持高质量的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应用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研究


崔成林: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教学评研究“公众号、视频号联系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阅读其他文章

编辑:刘老师

微信:wlxlxb

 

喜欢吗?点右下角“在看”告诉我 

👇欢迎转载
 👇


教学评研究
专注“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展示教学评一体化研究的理论性成果和资源性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