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纸笔测试
已难以满足对学生
全面素养的评价需求,
而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
正逐步融入中小学的单元整体教学中,
为教学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现性评价的定义与特点
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创造新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现状。
它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表现性评价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 明确评价目标,引领教学实现
表现性评价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评价目标,即确定我们期望学生达成的学习成果。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以评价目标为引领,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这些目标展开。
通过深入解析课程内容,提炼单元主题,并围绕主题设定具体的评价目标,教师能够清晰地知道“评什么”,从而指导“教什么”和“学什么”。
2. 设计表现性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表现性任务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任务,以展示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应注重任务的情境性和真实性,确保任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任务应具有足够的挑战性,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译林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Exploring Literature”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表现性任务:
一是让学生撰写作品鉴赏报告,从优秀文学作品的特征出发,评析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
二是设计海报并展示,为自己喜爱的作家代言。
这些任务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制定评分规则,导引教与学方向
评分规则是表现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评价标准。在制定评分规则时,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确保规则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评分规则应涵盖多个评价维度和指标,如内容、语言、结构、交际性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以作品鉴赏报告为例,教师可以制定以下评分规则:内容方面,是否覆盖了优秀文学作品的特征;语言方面,是否表达清晰、用词准确;结构方面,是否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交际性方面,是否表达了对文学阅读的态度和看法。通过这些具体的评分规则,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升。
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原则
真实性:表现性任务应模拟或还原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其知识与技能。这种真实性的刺激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任务的吸引力。
关联性:任务设计需紧密关联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确保任务既具有挑战性又能贴近学生实际。通过任务,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建构性:表现性任务应要求学生构建答案或完成产品,如撰写报告、设计海报等。这种建构性的应答规定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指导性:任务指导语应清晰明确,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通过明确的“做什么”和“怎么做”,学生能够在任务的引导下有序地展开学习与实践。
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方法
确定评价目标: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评价目标,即期望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达到的学习成果。这些目标应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等。
设计刺激情境:根据评价目标,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刺激情境。这一情境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任务中。例如,可以设计一个作品鉴赏报告征集令,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进行评析。
制定应答规定:明确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应遵循的规定,包括任务的具体要求、成果的呈现方式等。这些规定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还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细化评分标准: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用于评估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评分标准应涵盖内容、语言、结构、交际性等多个维度,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评分标准,可以增强他们的评价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实施与反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阅读其他文章 | 编辑:刘老师 微信:wlxlxb
| 喜欢吗?点右下角“在看”告诉我 |
👇 | 欢迎转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