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这件事,只要顺着门道去做,是能够做得顺手和有效的。现在把它弄得如此虚泛、玄乎、费力,其症结是“佐料”加得太多,丢失了原味,导致失真、变形、走样。现当下,一线教师在诸多理念、模式和技法的裹挟下,大都感到学又学不会,绕又绕不开,做又做不好,不少人陷入“猴子掰玉米”的境地,以至于教学在“夹层”中呈现出混沌状态。大道至简,朴素最真。教学以“道”驭“术”,悟透其本质就是那么几个关键之点,只要踩着这些“点”据实而做,缠绕在教学上的许多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让学生心生喜欢是教学的万能之法。“喜欢”一词看是抽象,大而无当,但它着实是传递学习动力的引擎,内化学习品质的“酵母”。作为教师,在摸索教学门道的时候,首选之法就是要变着法儿,穷尽一切可能,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上施策出招。一旦学生心中装上了“喜欢”的按键,课堂教学的引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有了这种因“喜欢”而生的学习原动力,就教师而言,就拿到了解码课堂学习的“金钥匙”。手上有了这把钥匙,比操作层面去模仿这法、那法要有效管用得多。为此,“让学生喜欢”作为教学百法之宗,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固守和看重。当教学所有的招式、技法、策略都聚焦在“让学生喜欢,让学习有味”时,教得顺手,学得对路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守住教学“基本盘”的前提就是要做到上、中、下“三清楚”。“上”要清楚课程标准,知晓课程体系。“中”要清楚教学目标,熟知教学内容。“下”要清楚基本学情,明晰学习起点。上、中、下“三清楚”是教学的基础工程,它关联着教学行进的方向是否对向,匹配的路径是否合适。不少“三无”(无向、无序、无效)课堂的出现皆为“三不清”所致。教学中“上”要清楚“课程标准”,就是要顺应学科属性,明晰教学边界,掌握要求标准,做到依标施教。“中”要清楚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要不枝不蔓,“聚点”发力,教师绕“点”而教,学生缠“点”而学,做到教学每行进一步,就要在心中默念一下:偏离目标了吗?“下”要清楚基本学情,就是要知晓学生当下的学习起点,在“最近发展区”上定位“刚刚好”的教学界面,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以“合适”作为教学的“定盘星”,做到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学保底在于落实,教学见效在于兑现。以“时时做到,环环落实,一个不少,一项不缺”的施教准则,盯住不落实的人,追踪不落实的事,养成只要有指令发出,就一定要有结果回应的教学习惯。教学中我们可以放缓节奏,但一定不能悬空环节,就是停下来,也要把已经生发的学习行为进行查验,追踪是否落实到位。这种落实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结果兑现,它还包含了教学各环节上的反馈和评价。这种关联学习结果的反馈和评价,如同产品售后的货款清点,有卖出必须有回收。每一程、每一段,乃至每一个课时都必须伴随学习行为的生发,对其结果进行跟踪考评,目标达成吗,结果咋样,障碍在哪里?唯有如此,才能教得明白,学得有效。所谓“现形”就是要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以其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态,确保他们在学习全过程中真实在场。把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依据可接受性原则,匹配给一个个不同层次的学习个体,让他们在读出来、唱出来、画出来、写出来、算出来、做出来的切身体验中,形成思维碰撞,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使其学习过程具形可感。臻于此境关键在于做到两点:一是教师要退居学生学习的幕后,把传统意义上的“讲清”、“教会”变为给学生交任务、指路径、递工具、作评价。二是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不停的给学生“派活”,让他们在自奋其力,自求得之的学习状态下,形成思维手脚停不下来的学习进程,以此达到脑袋饱和和心智生变。“不完整”是当下教学染病的症结所在。由于“不完整”,导致教学不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关联学习的各相关要素不能得到有序的连结,学生在这种残缺、散乱的学习境遇中,不是思维受阻,就是知识卡壳,这种在困顿状态下萌生的学习体验,不仅消耗了学习能量,而且还拉低了学习品质,从而,导致教学在浅层次、低效率的水准上运行。要改变这一现状,务实的做法就是要将“完整”二字嵌入教学全链条各环节之中,这种完整不是单一某个局部的完整,是教学各要素、各环节、各层面整体、系统的完整,它包括学习经历的完整,课程设计的完整,学习环节的完整,支持链条的完整等等方面。在这种“完整”的教学框架下,通过教学的点点相连,环环相扣,层层码高,从而,实现认知的升级和学习的进阶。要重视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一是要聚焦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问题”,以此来打开课堂,演绎教学。二是要追踪学习的堵点和疑点发现“问题”,以此来消除困惑,助力学习。两种问题两种属性,“问题”一,重在选点,重在设计,缺失了它,就缺失了构架课堂的“梁柱”,就缺失了引爆学生思维的“按键”,就缺失了求知生变的“引桥”。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介入的教学,是很难触及学习本质的,教学在线性状态下终将会变得清汤寡水,索然无味。“问题”二,重在暴露,重在利用。“问题”生发在其它地方确实是问题,“问题”生发在教育教学中,它就是资源,并且是最便捷、最优质、最绿色的资源,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追寻问题、看重问题、利用问题。言及教学就要关联活动。“活动”是“师主型”课堂的解药,是“学习型”课堂最直接、最为有效的载体。“活动”较之于教学,有着妙不可言的功用,它既可以搭建学习场域,也可以凸显学习主体,还可以承载学习内容,教学的诸多要素都可以在它的承载下,得以落实和呈现。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应该指向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要对接教学目标,聚焦教学主题;二是要讲究呈现形式,选定呈现时间;三是要关联教学环节,匹配教学场景。通过“活动”,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让其在大量的手动、心动、脑动、互动、能动中,戒除学习过程中的随从之学、附和之学和依赖之学。
①在线分享、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我们会注明来源,版权归原出版机构及原作者所有。
案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认识小数》
怎样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学?
嵌入性评价,支持高质量的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应用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研究
崔成林: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教学评研究“公众号、视频号联系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阅读其他文章 | 编辑:刘老师 微信:wlxlxb | 喜欢吗?点右下角“在看”告诉我 |
👇 | 欢迎转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