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网传南昌某地一教育局领导到教室参观时,小学生进行节奏式鼓掌欢迎引发热议。此现象的出现,折射出办学价值之选——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当办学落脚在“为了学校”上,工作的界面就会框定在学校声誉和办学业绩上打转,至于“学生”这个教育场景中的主体,也就会因此被视而不见。在这种办学主张下,教育的违常失范就显得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诸如:为迎接一些检查,把正在上课的学生拉出来突击打扫清洁的,为配合一些活动,擅自调整学生学习时间的,上课期间在肃静的校园里,随意打开喇叭播放通知的,为了所谓的不损坏图书,图书室锁着不开放的,为了办学名誉,编织理由,想方设法排挤“差生”的,凡此种种,都是在“学校”视角下,无视“学生”存在的价值扭曲和行为异化。学校、学生两者孰轻孰重,回归教育本源就一目了然。有了学生,才有学校,失去了学生,学校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基于这样的事理逻辑,办学价值的择重之选,毋庸置疑“为了学生”必居其首。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缠绕“学生”这个基点去思考、设计和实施,否则,就有悖于校之为校、师之为师的办学初衷。大量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凡属“学生”处在学校核心置顶位置的,学校就充满生机和活力。比如:北京十一学校秉持“竭尽全力帮助教师,以方便教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的办学准则,以学生为中心,把资源放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的“让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的实践哲学,将立德树人的宏大命题落地在儿童学习生活的每一日、每一时。重庆谢家湾小学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课程体系,以“不落下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荣获中国质量大奖。郑州艾瑞德学校“一所真正看得见学生的学校”,在其校园里,每一个孩子都是那样珍贵的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美丽的不同。例不多举,凡属真做教育,做真教育的学校,一定是把“学生”作为高频词,时刻放在心中,挂在嘴上的学校。敢作敢为在其它行业是应该值得肯定和褒扬的,但在教育领域则须慎重而为。因为教育是唤醒灵魂,点化生命的事业,它容不得半点随意和轻狂。在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务实的工作态度应该是敬畏在前,敢为在后。如若对“专业”所涵盖的属性、规律、本质不清楚,不知晓,不心存敬畏,一味的率性而为,就作教育而言,轻则会在工作中闹乌龙,闹笑话,重则会危害工作,贻误事业。此种行为的最大悲哀不在于平时的颐指气使,刚愎自用,而是紧要关头的胡乱决策,导致后患无穷。为此,专业敬畏作为职业的底线操守,是身处教育场域中的每一个人必备的品质和基本的素养,必须铭记于心,践之于行。然而,当下一些失真的教育场境耳闻目睹之后,令人啼笑皆非。一学校新校长到任,为了高考成绩能大幅度提升,将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主任一并挪到高三年级,加上高三原年级主任一共三个,一个管文科,一个管理科,一个管复读。教师质疑此事,他振振有词的说:“非常时期,非常措施”。这般草率的“敢为”之举在基础教育中不乏其例。诸如:把做校长功利为就是当官用权,把抓质量抽象为就是抓分数,把课程建设简化为就是按课表上课,把文化内涵幼稚为就是拉横幅、贴标语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心无敬畏所衍生出来的。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不论是教育创新,还是教学改良;也不论是育人模式的转型,还是学习方式的改进,都应该基于专业的角度去设计和操作,不能一时兴起的草率而为。基于此,办学实践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育人规律知晓吗?课程教学懂行吗?治理机制有招吗?如若回答是茫然的,你就要心存敬畏,潜心修炼——因为,唯有专业化才有竞争力。“切”和“拆”是解决问题两种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的方法。“切”落脚于图快、省事,不辨个性,不重实情,采取“一处短路,全部断电”的作法来解决问题,它的价值取向就是规避风险,逃避责任。“拆”指向于溯源归因,在切分、拆解的基础上,找到症结,看清“病灶”,它的价值取向在于主动作为,解决问题。基于作用和效果,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本应该少“切”多“拆”,然而,在当下的学校日常管理中,却有太多的只“切”不“拆”。比如:为了所谓安全,一律不允许春游、秋游。中午时间,也是为了所谓安全,铁门紧锁,不许学生下楼活动。课堂学习模式一律只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衡水中学跑操竞相效仿后,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不分年级高低,早操晨练一律只能跑操。在这种以“切”代管的工作模式中,教育的人性、个性、属性、特性被全部予以剔除,让办学在维持状态下进行着低水平的运行。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在各种多变的教育场景中,更加需要我们具有以“拆”求“解”的工作态度。在“拆”中明晰边界、找到关联、定义性质、分清类别、匹配路径,让问题独立成体,裸露现形,进而对症下药,达到对其全面、系统、有效的解决。以此“拆解”思维来指导我们的办学实践,面对具体问题,每拆解一次,就是一次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是一次认知的多维升级,就是一次方法的全面创新。
①在线分享、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我们会注明来源,版权归原出版机构及原作者所有。
案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认识小数》
怎样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学?
嵌入性评价,支持高质量的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应用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研究
崔成林: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教学评研究“公众号、视频号联系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阅读其他文章 | 编辑:刘老师 微信:wlxlxb | 喜欢吗?点右下角“在看”告诉我 |
👇 | 欢迎转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