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edx演讲嘉宾,腾讯、清华等特邀培训师,曾任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高盛集团,深耕教育创新领域10年, 《学会提问》导读专家,专业培养儿童和成人的理性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
越来越觉得,我们普通人面临的很多困境,其实涉及到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冲突和取舍问题。教育孩子,短期能看到的,是孩子考试的成绩、掌握了什么知识或具体的技能。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但考好大学是为了什么?从长期来看,我们可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比较高。年轻人找工作,短期能看到的,是这个工作的工资、声望和预期的稳定性。从长期来看,可能就要考虑,十几年后工作会不会变得更好,工作能否支撑自己和家庭长期的幸福生活。一个无法给个人带来成长、无法让人创造价值的工作,即使现在看起来稳定,但二十年后,更可能会让人被别人或机器替代。在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里,短期和长期可能是一致的。比如在北欧,孩子在小学阶段没什么学业压力,有很多空间去探索兴趣、了解自我、学习社交、学习最核心的能力,在慢慢的教育中,成为独立的人。长期来看,社会贫富差距小、各行业都能得到比较平等的尊重、社会福利给生活兜底,一个个独立而不同的人,更有可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过上还不错的生活。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短期和长期大概率会相冲突,这是超级内卷、分化巨大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我们的社会虽然和北欧很不同,但让人幸福的因素却没有那么大的差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及其团队,基于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H=S+C+VH:幸福感
=
S:天生遗传的幸福基准水平(例如乐观程度等)
+
C:生活环境(例如积极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还不错的收入、更多闲暇或自由、压力适中的工作环境、宜居的居住环境等)
+
V:自己可控的活动(例如进入心流的体验,做自身有优势的事,做利他的事,做感兴趣或有意义的事,终身学习等)
问题是,很多人把这个复杂的幸福方程式,等同于学历和金钱:学历和金钱给人更多的选择机会,进而带来幸福方程式中的所有。短期的成绩最可能带来学历和金钱,所以抓成绩最为关键。学历和收入不错,但感到很不幸福的人,非常常见,上面很多因素是金钱买不来的。例如,人际关系主要需要人有某些道德品质、同理心、爱的能力、沟通能力,身心健康需要人保持一些良好的习惯,压力适中,并且有勇气和能力不为了赚钱而牺牲身心健康。进一步说,在教育中过于追求短期收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能保证好的学历,还更可能伤害长期的幸福。一些极其聪明的孩子,能用1小时达到别人5小时的学习效果,可能算是例外。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考试排名是个零和博弈,排在前面的是少数人,短期内高强度、高竞争、低效率的学习,大概率会伤害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兴趣和意义感等等。在我们的社会里,短期和长期大概率是相冲突的。如果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想清楚如何取舍,生活就容易许多。相信长期主义,意味着关注长期结果,尤其是一个行为会对长期产生的负面影响。强迫孩子超前学习、刷题,很可能导致孩子厌学、压力过大、心理不健康;告诉孩子社交都是浪费学习时间,很可能让孩子不会与人相处,难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不重视孩子的兴趣和自由探索,很可能让孩子缺乏兴趣、意义感和价值感。孩子可以连续一星期只睡7小时,但如果连续几年只睡7小时,大脑发育会被影响,身体和心理大概率会出现各种问题;孩子可以刷题一个月不感到厌倦,但不太可能连着刷几年不感到厌倦;孩子可以在青春期前靠听父母的话来生活,但不太可能一辈子依靠父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做法违反人性、违反人的发展规律。这和一些人理解的“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父母计划好长远的每一步,孩子执行)是不一样的,长期主义不是基于控制,而是基于对人的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洞察。什么更可能给人带来长期的幸福感,带来幸福方程式里那些因素的呢?我觉得有三点:一个有自主性的孩子,会终身学习,自己想办法改善生活环境,不断去探索自己可控的活动,解决问题。相信长期主义的做法,是鼓励孩子探索兴趣,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内在动力,只要不伤害他人,尽可能支持孩子的自主选择。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不一定能转化成学习成绩。短期思维的做法,则是强迫孩子学习不感兴趣的科目或特长,规定好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节奏和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看到孩子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成绩,但孩子更可能失去学习动力。一个判断力强的孩子,不会盲从,她会去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她能发现问题、基于证据做出好的分析、最终做出好的判断,指引自己解决问题、找到幸福。相信长期主义的做法,是在孩子遇到任何问题时,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会花更多时间,也不一定能提高考试成绩,尤其是当考试考查的主要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短期思维的做法,则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孩子照做了,也许问题能快速被解决,成绩能立刻被提高,但孩子可能没有掌握分析和判断的方法,脱离了别人的帮助,或者换一个场景,自己就很难做出好的判断。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不会成长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基础。相信长期主义的做法,是培养孩子同理心、诚信这样的品质,让孩子理解问题的复杂性,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即使这要花更多时间,短期内对成绩没什么帮助。短期思维的做法,则是忽视品德教育,更关注考试成绩,或者用说教、要求或奖惩的方式,约束孩子当下的行为,一切为成绩服务。相信长期主义,是有风险的。孩子如果成绩中等,考不上最好的大学,是不是依然能靠着自主性、判断力和同理心,在社会中找到一条好的出路,过上使自己感到幸福的生活?大量研究证实了自主性、判断力和同理心的重要性。我认识的符合这三方面的人,我不知道他们的学历或家产如何,但他们大多过得不错,因为他们总在探索,能走出自己的路。我们是不是相信人的发展规律?相信一个独立生命的内在力量?一个观念上的障碍,是很多家长只相信先天论,却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觉得,自主性和判断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少数学霸孩子才有的,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拥有。大量研究发现,遗传在很多方面大概影响人的40-60%,这意味着要培养有一些孩子的自主性、判断力和同理心,要比培养另一些孩子相对困难一些,但基因无法被改变,后天培养依然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一个心态上的障碍,是很多家长的恐惧和从众心理。这是非理性的,听了一大堆道理,也下不了决心做选择。一个经验上的障碍,是家长自身的一些经验,可能早已不适用于这一代孩子。小镇做题家的经验,是努力刷题能改变命运。但小镇做题家的孩子可能衣食无忧,更注重个人感受,体验过更丰富的娱乐,强迫孩子像自己童年时那样吃苦可能并没有用。更大的障碍,还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多数人被动参与在关注短期结果的竞争中,不敢等待,总觉得和大家保持一致最安全。如果成为一个相信长期主义的家长,做选择就容易多了。不预设结果——不强求,也不设限。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察、询问、相信、耐心教孩子一些方法、或是提一些问题、给孩子探索的空间,最重要的是,等待。我的儿子三岁时,长辈和别的家长告诉我,要多教他数学,但他不感兴趣,他更喜欢动物和大自然。有一段时间,我会觉得数学太过抽象,会不会他天生就不感兴趣(我也要时常反思自己的预设)?但我还是选择等待时机。等他快四岁时,我发现他开始对数数很感兴趣了,就开始利用一些教育时刻,尝试过几次,他非常喜欢。喝水的时候,他有时会说,“妈妈,你说我要几口能喝完?我们一起数吧。”回家的路上,他会说,“妈妈,你说要数到多少我们才能到家?我们一起数吧。”然后我们会各自猜一个数字,看谁最靠近。有时我们会一起数到160。我们会做一些游戏,快速数数,让对方听漏掉了哪个数字。现在,数数,询问加减法,往往都是他自己发起的。孩子在能力和心态上准备好了是前提,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就很可能激发孩子学习上的自主性。
同龄的一些孩子约着一起上足球课,但在草坪上带球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更喜欢跑步,不喜欢踢球,这可能因为他的大运动发展慢一些,带球跑对他难度比较大,他不愿意尝试踢足球。他的手臂力量强一些,所以我让他尝试了一次类似于体操的忍者课。他非常喜欢这种跑跳攀爬的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都倒数计时,“还有5天就要上忍者课啦。”即使如此,到新学年我依然会问他,你想继续上忍者课吗?他会很慎重地思考,告诉我他的想法,“我有点不太喜欢老师要求我们要一起做一个动作,但是我还是想上,爬上爬下很好玩”。或许过一年两年,他会对其他运动产生兴趣,至少不排斥尝试。我在做的,还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这个过程中,父母当然也会发表不同意见,但我会观察孩子的现状,平等考虑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感受,重要的是,不拽着孩子超前学习。在培养自主性上,我也踩过坑。儿子有时候会说,“妈妈你帮我脱睡衣,帮我穿鞋子,我不会穿”。为了省时间快点出门去上学,我有时候就帮他做了。但儿子上的幼儿园,最重视的就是独立性。我才发现,原来在幼儿园里,绝大多数事情他都是自己做,也都可以做到。如果老师发现他遇到了困难,会耐心教他方法,比如老师教他怎么区分鞋子的左右脚,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哪只鞋是左脚;教他一种把外套铺在地上,自己穿上的独特方法,他非常骄傲,经常给我展示。是我潜意识里以为他做不到,所以限制了让他自己尝试。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考上什么大学,我也并不那么在意,但是此时此刻,他依然对世界充满好奇,爱思考、爱阅读、爱提问、爱交流,对我来说这更重要。因为我相信长期主义。作为一个相信长期主义的教育工作者,做产品也容易多了。创业八年,C计划在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自主性和同理心。我们创业不是为了赚快钱,因为相信这些对孩子的终身至关重要,遇到再多困难,我们都从未动摇过。课程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判断力;学生们每年阅读17-22本经典书籍,思考那些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开拓视野,逐步了解自己、建立价值观,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找到了意义感、主动性提高了;阅读和讨论,一次次将学生带入文学的场景,让学生换位思考,形成同理心。我们不太会计较研发的投入时间,因为长期的教育,需要好的产品,如果我们知道一个设计方式不符合孩子的需求和特点,不可能不去调整。我们没有急于引入投资,因为我们知道理念不完全一致的投资可能促进一个机构短期的快速发展,但也更可能加速一个机构长期中的灭亡。我们没有计较在每个用户身上的付出,我给家长做过免费咨询,团队中很多人都回应过家长和学生课程外的需求,我们都为很多家庭操过心。我们尽可能把更多的利益分给同事们,只要机构可以持续发展,我们并不计较短期的盈利。同事们也并不计较短期内的付出,她/他们想和机构长期一起成长,我们的离职率低得出奇。所以有时候,一个家长问,我的孩子上一次课,能有什么变化?对考试成绩有什么帮助?要想保持诚实,就很难言之凿凿。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阅读和思维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格或习惯不同。有的孩子一节课就能掌握一个基础的思维方法,有的需要一学期的练习就能掌握;有的能很快切换和投入到整本书的阅读,有的没有阅读的习惯,需要持续帮助才能慢慢读进去;有的第一节课就很有表达欲,有的要一年后才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有的立刻能应用在考试中,有的一年后才发现对考试很有帮助。我们关注每一个环节,做所有能做的事情,尽最大的努力,不断完善。
但从根本上,如果相信长期主义,相信学习判断力、阅读好书、进行和生活贴近的讨论、培养自主性,这些是重要而有价值的;看到孩子喜欢上课,持续思考,有收获和感悟,愿意尝试阅读和表达,更理解问题的复杂性;看到孩子学习到思考的方法,课程的分析是深入的、能给人很大的启发……我们都会在某些时刻看到每个孩子巨大的变化,那往往会超出成年人的预期。
相信长期主义,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作为成年人,我会感到更坚定、更安心、更幸福;
作为孩子,他会感到更自在、更有空间、更自信;
亲子的关系,会成为一种真正的联结,那是一世的爱的联结。
孩子,路还长。你终须要自己想、自己试、自己走,而我,爱你、相信你、等待你。
致谢:李一诺、华章、郭骅、徐冬梅、池晓、欧阳艳琴、冯媛 老师们对C计划的支持
C计划最新思辨课正式上线!在线直播课,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学生,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独立思考、高阶表达、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