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矛盾出现,孩子会冷静判断对错,还是会随着时机立即站队?当社会事件屡屡被讨论,孩子是清晰、理性地表达观点,还是会不假思索、立下判断、人云亦云?面对他人的评价和观点,孩子该如何客观看待而不是盲从盲信?怎样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思维?
极端主义盛行的社会,成长中的孩子们如何不被标签和社会规训绑架?在信息混杂的世界里,有自己的观点便显得尤为重要。那该如何让孩子能独立思考,生成不易被带跑的观点呢?
关键有两点:
在孩子的人生旅程中,具备多元、理性、公正和同理心的价值观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不会随大流盲目选择,而是独立判断、理性权衡,探索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更贴近属于他的人生幸福。
成长过程中,我们担心孩子接触到极端事件,模仿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但是避而不谈并非破除焦虑的好方式,在思辨讨论中帮助孩子提前认知、学习正确的思考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帮助孩子成长。
寒假我们给L8孩子设计的罪案主题系列,帮助孩子理解复杂社会,透过探讨罪案背后的人性、社会制度、司法体制等,培养孩子多元、理性、公正的价值观。
追寻梦想是一件充满希望的事。但假如梦想破灭,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怎样理性分析原因、重建对未来的积极心态?这是我们的孩子可能会遭遇的挑战和思考。
除了踏实走好脚下的路,我们也需要思考:梦想破灭背后,究竟是个体的不够努力,还是也存在结构性的因素?帮助孩子们深入、理性地看待不同因素对结果带来的影响。
乔治与莱尼的梦想为何如此脆弱?在这部经典之作中,我们将带着孩子一起理解大时代下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反思他们遭遇的偏见和不公、身上的孤独感,也会带着孩子进一步探讨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问题。当孩子能深度理解个体命运背后的复杂诱因,他也会更理性地看待挫折、更有同理心地对待他人。
善恶该如何去界定?好人和坏人是区分人的标准吗?黑白之间的区分线在哪里?在阅读知名非虚构文学作品《冷血》时,孩子们将更加能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建立公正、多元的价值体系。
1959年11月,杜鲁门·卡波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堪萨斯州的一起凶杀案。富裕农民赫布·威廉·克拉特一家四口被杀害于家中,且作案手段极其残忍。经查,作案的两位凶手却是为了获取想象中有大量现金的“保险箱”,他们甚至完全不认识死者一家。最终,他们经历漫长的司法审判,被判处死刑。
“冷血”的恶人真的存在吗?他们是如何变成这样的?杜鲁门带着满腔疑问开展了六年的调查与研究,最终写作《冷血》这一纪实文学,成为非虚构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书中,有着对于受害者和犯罪者双方的细腻描述,以极大限度的真实还原了他们生前的种种行为和心理过程,也激发了读者深切的共情和反思。
我们会跟孩子们一起探讨:罪案背后反映了怎样复杂的人性?对于避免罪案再度发生又有何启示?非虚构文学对真相的挖掘和记录有何价值?对凶手的审判如何彰显正义?从犯罪心理出发,理解人性的复杂和懦弱,思考司法制度的局限性,探究公平的罪与罚。
《平原上的摩西》出版后,获得了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其中对时代和命运的侧写、环环相扣的情节构思令其受到不少导演的青睐,改编成为电影和剧集。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看似良善正义的好人,如何受到时代、社会、命运、个人选择的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并不是要他们同情罪犯为其开脱,而是在伸张司法正义的同时,帮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案件背后的复杂诱因,探索不同选择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犯罪发生,建立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人性中,有面对他者的怀疑、偏见、敌视;也有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的关心、温情和爱。我们会和孩子们讨论:这些温情和慈悲,是如何让书本中的人物获得救赎的?这些善意、点滴的温暖,正是一个社会的人性之光。看见它们、体会它们、并珍视它们,也许会让我们的孩子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都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我们经常能听到家长对孩子早恋问题的担心。但当孩子们成长到初中,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步入青春期,在身体和心理上发生一系列的激烈变化,渴望情感的交流、渴望他人的理解、渴望独立自我又希望融入集体……
在这样的身心变化下,与其对于情感问题采取完全回避的态度,不如把它写入议题,及时地让孩子在谈到青春期情感时能够理性看待。
我们无需妖魔化青春期的情感,它甚至也并不完全指向爱情——对他人的依恋、莫名地情绪化、偶然出现的叛逆心等等其实也都在隐隐发出信号,让孩子们能通过变化的情绪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一次,我们将选用全球知名的青春文学、亚马逊4.5分高赞小说《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以及部分跟青春期恋爱有关的电影和孩子们开启这一议题。透过主人公青涩的情感经历,我们将引导孩子们理性看待青春期恋爱的价值和影响,并透过情感的困惑,思考如何获得更进一步的成长。
正视青春期的情感,我们其实都可以获得更美好的能量。
教室里应当安装监控吗?这个问题看似已经有了答案——据中国教育网消息,2020年底前,我国要实现所有中小学和城市幼儿园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100%”。这意味着,伴随政策配套措施的实行,未来的校园内都会安装上摄像头。
但教室里是否应当装监控?装监控的目标与使用方式是什么?这是否算侵犯隐私?还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对于身处监控中的孩子们而言,面对头顶的这双眼睛,也可能还会有不少的压力、质疑、困惑等等困扰。利用这次议题,让孩子们组织思路发表看法,不仅可以破除一些非理性的观念和迷思、避免思维偏激,也是一次练习论证的好机会。
在这个议题下,我们将带着孩子们理解隐私与监管的边界,了解和练习“目标-手段”的分析框架,并学会在不同场景中迁移应用。
2008年汶川地震已经距今很久了,除却事件本身的伤害,“范跑跑” 也像一个符号般被人们永久记住。
“范跑跑”原名范美忠,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时,正在上课的他丢下学生先行逃生,撤至学校的操场,引起互联网及媒体的报导与社会关注。事后,范跑跑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他并不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有为救学生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义务。
/来源:豆瓣/
“范跑跑”是否具有救助学生的义务?这一话题引发了大众的讨论。部分人会认为,“范跑跑”作为教师,应该尽力保护学生;也有部分人会认为,面对灾难时,每个人都会因为恐惧选择先逃生,不应该苛责“范跑跑”。不同身份的人,应该承担的救助义务是否均等?更进一步,灾难中如果有逃生机会,是否一部分人可以先走?谁又有权利先走?为什么?在这一议题下,我们会带着孩子们思考灾难中的救助义务。帮助他们使用批判性思维,分场景整理思路,输出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也将进一步看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逐渐拥有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
在开放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的当下,代孕这一复杂议题,开始频频出现在主流舆论场上。商业代孕的本质,是女性对自己子宫的出租。这样的“出租”道德吗?
至今为止,代孕在中国仍然尴尬。《财新周刊》将其归纳为“法律不禁,政府不许”。现实中,代孕需求也早已催生了颇具规模的黑市。以“健康咨询服务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等为名,代孕产业链遍布各地。据估算,全国约有1000家此类机构;武汉某代孕公司负责人称,武汉一年的成交量为两三千例,估计全国的数量在2万以上。
面对这样一个涉及人伦、道德、法律的复杂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讨论它?在这一课时,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观看现象级非虚构作品、全球第一本器官交易全景实录书《人体交易》的第六章《婴到付现》,和孩子们一起以“权衡利弊”的分析框架,从道德伦理、功利实用等多方面剖析这一议题。
关于“高铁、飞机小孩哭闹要怎么办?”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多年,今年假期,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很多转变。
父母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帮助年幼孩子适应长途旅行,比如带小孩剥豆角、捡花生、剥卷心菜等,既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又让孩子有事做,不会因为无聊而吵闹。这些新闻,一时之间被传为美谈。
/截图来源:大象新闻/
尽管航空公司表示,这一行为是在孩子祖母同意下进行的,但这一事件仍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争议。许多人开始质疑,即使家长同意,将孩子关在厕所里进行教育是否恰当?是否应该因为孩子的哭闹而限制他们的行为?
这一事件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公共空间,我们对他人的容忍义务应该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对于带幼儿出行的家庭,他们是否应该因为孩子的天性而承受更多的指责和限制?
在这一议题下,我们会带着孩子们思考公共空间的容忍义务。面对社会中撕裂对立、情绪化的不同观点,帮助孩子们使用批判性思维一同探讨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好学生吗?好学生意味着孩子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和上级期待,拥有不错的成绩和能力,在性格上也更加乖巧、懂事。我们也许或多或少都期待孩子优秀,这样的孩子,也理应成为从小被父母、老师夸奖、被同龄人羡慕的对象。
但在今年上半年,豆瓣小组上却聚集了一群“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在小组成员中的描述中,想要努力成为“好学生”的心态,让他们太过看重外界反馈和评价、恐惧失败、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从而被”好学生心态“困在了牢笼里,难以挣脱。当没有达成外界的评价标准时,他们便失去了行为的动力,也带来了强烈的自我否定。
外界的期待是否必然会导致心态的失衡?想要满足外界期待的“好学生心态”,究竟是人生的财富还是毒药?
2018年被誉为“亚洲版《黑镜》”的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播出,这部剧便形象地讨论了这一议题。这一次,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该剧的原著小说部分章节,透过主人公作为好学生的内心独白和成年后的反思,来一起探讨:为什么会养成好学生心态?如何看待自己身上的好学生心态?如何处理好同父母的关系?在外界期待和评价之下,如何进行自我关怀?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接纳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
C计划思辨阅读课对标中美英分年龄段学生培养体系,系统训练80多个思维能力点;
选择丰富实用的经典书籍,有效训练独立思考和表达;
重视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孩子成长为求真、求知、公正和坚毅的独立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