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课题分离”在社交媒体上是流行词。或者说,这几年它其实一直在暗暗地流行,只是程度有别。努力做好“课题分离”,也成为年轻人维护和建设自己情绪的技艺。
从流行的角度看,它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语;但要是从含义来说,它又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熟悉的。比如凡事“拎得清”,距离做好“课题分离”也就不远了。
那么,你今天做好“课题分离”了吗?
我们有一位作者就是“课题分离”的实践者。是有什么心理学指南启发了她吗?如果是这样,或许能列出一份“课题分离”主题书单。所以你们也必然猜到了:显然不是。既然不是,能否以评论者的角色从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书籍中找一些资源——他者的案例、抽象的理论、多彩的案例等——撰稿一篇作分析?当书评君接着与她聊下去,很快得知,原来她这能力根本不是最近这几年学习到的。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开始明白这回事,课本中总有一些人物(哪怕只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吸引她,激励她成为小小的“课题分离”实践者。
这就要从她的成长说起了。
下面,是她的讲述。
友情提示:本文是作者对中小学阅读的回忆,所谈的理解或许与今天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有差异。不过也正是当年的理解帮助了她,而这才是重要的。不是吗?
C计划最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