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印度总统办公室已向G20峰会的参会国发出了正式邀请信。在信件中,印度总统穆尔穆被尊称为“婆罗多总统”。此外,印人党发言人于9月5日晚上分享了关于莫迪总理访问印尼的一份文件,该文件中亦将莫迪称呼为“婆罗多总理”。
印度政府也贴心地准备了《婆罗多,民主之母》的宣传册供G20峰会的与会代表阅读。更值得注意的是,在G20峰会当天,莫迪面前的桌签上的国家名称也被更改为了“婆罗多”。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议会特别会议于9月18日开始举行,会议期间可能会讨论更改国名这一重要议题。印人党高层对此表示热烈支持,他们认为新的国名更能代表这个国家,并对可能的国名变更表示自豪。与此同时,印人党的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也多次公开声明,在所有场合都应该使用“婆罗多”来替代“印度”。然而,印度的反对派则批评莫迪政府在没有公开议程的情况下召开了此次会议。
此外,关于国家名称的变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莫迪总理意图与“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有所区分。该联盟在7月采用了I.N.D.I.A这一缩写,可能促使莫迪政府加速了公布新决定的步伐。对于这一问题,民族主义大会党(NCP)的领导人沙拉德·帕瓦尔明确表示:“更改国家名称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事务,即便是印人党对在野党联盟的缩写有所不满,也不能采取此种行动。”
印度还是婆罗多?印度独立后的首位总理尼赫鲁在其著作《发现印度》(Discovery of India)中提到:“在不同的场合,我常常向听众讲述我们的印度(India)、印度斯坦(Hindustan)和婆罗多(Bharat)”——这些是历史上该国最受欢迎的三个名称。
自1950年《印度宪法》生效以来,其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印度,即婆罗多,应为各邦之联合”。这一规定在宪法层面上赋予了“印度”和“婆罗多”两个名称同等的法律地位。那么,这两个名称之间存在何种区别呢?“India”一词与吠陀语中的“Sindhu”(意为河、海)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在征服印度河流域后,开始使用“Hindu”来指代该地区。随后,“Hindustan”这一名称也被操波斯语的征服者用以称呼这片土地,意指“印度河之地”。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入侵印度,并采用希腊语将所占地区命名为“indos”。直到1858年,英国开始殖民南亚次大陆时,才在波斯语和希腊语的基础上,逐渐将“Sindhu”转写为现代英语中的“India”。
在审视“Bharat”这一梵语词汇时,我们不难发现其深含的文化与历史意蕴。该词不仅象征着对光明与知识的追求,而且根植于印度古典文学的沃土之中——《摩诃婆罗多》及往世书均有记载。在这些文献中,“Bharat”既指代了传说中的建国君主婆罗多王,也延伸至其血脉相承的婆罗多族后裔。相较于“India”这一外来语汇所携带的异域色彩,“Bharat”显然更加贴近印度本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一种源自正统印度教传统的民族认同。
文化学者进一步阐释了两者的区别:“India”倾向于描述一个地理实体,而“Bharat”则蕴含着民族情感与神话传说;前者体现了历史的维度,后者则是文化与感性的象征;“India”展现的是统治力与包容性,相对地,“Bharat”则呈现出更为情感化和排他性的特质。
至于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G20峰会期间选择使用“Bharat”而非“India”,此举无疑彰显了印度欲强调其独特文化身份与历史传承的意图。这一更名不仅是对外展示国家自信与主体性的体现,也可能是为了在国际对话中传递更加明确和深刻的文化信息,从而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中占据一席之地。
莫迪政府在各个领域推行的“改名运动”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据不完全统计,早在2016年和2020年,印度最高法院曾收到将印度更名为“Bharat”的申请,但法院以“宪法已认同‘India’与‘Bharat’均为印度国名,改名实属多此一举”为由予以驳回。同时,国民志愿服务团及印人党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为“婆罗多”发声,而莫迪政府还在近期落成的新议会大楼内悬挂“大婆罗多”壁画。
选择在G20峰会期间官宣“Bharat”,莫迪政府意欲何为?长期以来,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印度社会酝酿了强烈的“逆袭情结”,而近年来印度“扬眉吐气”更是使这种情结剧烈释放。2022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指出,印度2021年四季度GDP总量超过英国,跻身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对印度而言,“超越英国”正是历史性的逆袭事件,标志着曾经的殖民者已被甩在身后。
2010年,印度裔的里希·苏纳克正式成为英国首相的消息,在印度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这一事件被视作印度与英国在历史角色上的某种逆转,象征着印度摆脱了殖民历史的阴影。与此同时,印度人民党政府致力于将2023年打造为“印度元年”,意在强化国家崛起的形象,特别是在担任上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期间,积极展现其国际影响力。
印度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其“月船3号”成功在月球南极实现软着陆,使印度成为全球第四个登月国家及首个登陆月球南极的国家,进一步增强了国民的自信和骄傲。
这些连续的成功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在举世关注的G20峰会上达到了高潮。值得一提的是,莫迪政府在G20峰会前夕特别安排了一尊象征破坏、创造和变革的湿婆神雕像于会场外展出,此举不仅展示了印度丰富的文化遗产,也隐含了印度意图在全球秩序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决心。
莫迪政府在当前关键时期提出“Bharat”作为国名的举措,旨在标志着印度不仅告别其历史上的屈辱阶段,而且宣告着向一个辉煌未来的迈进。自2014年掌权以来,莫迪政府采取了“去殖民化”和“国族再造”的双重策略,一方面反对殖民主义残余,另一方面促进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此次更名是对内外政策的延续与深化,旨在内部加强印度教民族认同,推动国家统一;在国际舞台上则力图摆脱殖民历史的影响,确立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性强国的地位。
2014年莫迪上台次日,英国《卫报》发表社论指出这一天可能成为英国正式结束对印度统治的历史节点。文章评论道,在印度国民大会党长期执政期间,许多政策实际上延续了英国的治理模式。而代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人民党上台后,则被视为与之前由英国直接或间接控制下的国大党时代彻底划清界限的标志。
正如社论所预测,莫迪领导之政府及其所属政党印度人民党(BJP),正致力于根除印度政治、社会及文化领域中残存的殖民时代遗留问题。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莫迪重新提出了1968年由教育部提议的“三语并行”政策,该政策旨在印地语区推广印地语、英语以及其他现代印度语言的教学(优先考虑南印度语言),而在非印地语区域则推行印地语、英语及地方语言的学习。此举措意在逐步减少英语的使用,以印地语取而代之,但遭到了非印地语使用者的强烈抵制。
另一实例是,2022年9月,莫迪政府在“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下水仪式上,公开了新的印度海军军旗,采用了源自古马拉塔帝国时期君主希瓦吉印章图案的八边形标志,取代了具有英国殖民色彩的“圣乔治十字架”。
在英国女王去世的消息公布前的几小时,莫迪宣布将新德里的“国王大道”(Rajpath)更名为“责任大道”(Kartavya Path),并在原英王乔治五世雕像处竖立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领导人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的铜像。
2023年5月,印度新议会大厦的落成标志着该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这座现代化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国家的发展成就,更象征着印度迈向自力更生的新纪元。同时,建于英国殖民时期的旧议会大厦经过精心改建,转型为一座博物馆,这一举措旨在淡化殖民时期的影响,强化国家独立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意义。
莫迪政府致力于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以加强国内信徒的身份认同,并通过一系列措施重塑和团结社会结构。这些措施包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印地语的使用,以及重建具有重要宗教和文化意义的阿约提亚罗摩出生地神庙。此外,选择“Bharat”这一名称来替代传统的“India”,也反映了政府对于弘扬印度教文化和价值观的决心。
在这一过程中,莫迪政府特别关注那些可能被边缘化的非印度教徒群体,包括宗教少数派(尤其是穆斯林)、持不同政见者、世俗主义者和无神论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压制这些声音,以确保印度教民族主义能够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印度政府近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颁布针对穆斯林社群的特定法律和政策。这些措施涉及禁止屠宰牛、实施《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以及取消宪法第370条规定的克什米尔地区特殊地位。同时,政府还推行了所谓的“推土机正义”,即使用强制手段拆除被认定为犯罪分子的住宅,这种做法主要影响了穆斯林社区,并可能为公共暴力行为提供了支持。此外,政府还限制了信息的自由流通,旨在压制不同政见的声音。
自莫迪政府上台以来,记者遭受迫害和新闻机构被迫关闭的事件频繁发生,导致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印度的新闻自由状况表示严重关切。2022年,与印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集团收购了一家主流媒体的部分股权,该媒体此前以采访批评政府的人士并在电视新闻领域坚持强硬立场而知名。
改名为“Bharat”不仅标志着一种文化认同的转变,也引发了对印度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这一举措可能被视为强化国家统一和文化认同的一种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非印地语区特别是南印度地区可能对新名称持有保留态度。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南北印度在语言、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此前莫迪政府推行的“三语并行”政策已经引起了南印度各邦的不满,如果进一步更改国名,可能会加剧这种分歧,甚至引发更广泛的抗议行动。
更改国名涉及修改宪法条款,这将对现有的法律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印度宪法自独立以来一直是维护国家多元性和世俗主义的重要基石。将某一特定文化或语言置于优先地位,可能会导致宪法中的相关条款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法律框架和社会和谐。
虽然改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但其背后隐藏的挑战不容忽视。如何在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尊重各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将是政府在未来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若印度成功更名为“Bharat”,在国际场合中其英文名称的字母排序将显著提升。目前,“India”在英文排序中的世界排名为第78位,而改名后,“Bharat”有望跃升至第20位左右。这将使印度在各类国际会议和赛事中的出场顺序大大提前,从而带来更为有利的国际曝光和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