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沿海的985大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如厦门大学那般拥有美丽海景的文艺高校,或者名字带有浓厚海洋色彩的中国海洋大学。然而,还有一所沿海的985高校,尽管缺乏引人注目的网红标签和“中国”前缀,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大连理工大学。
这所高校在搜索引擎上的第一个关联问题竟然是“大连理工大学是985还是211”。作为“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大连理工显然感受到了这种被低估的委屈。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的知名度确实有所下降,这一点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上有明显体现。
以高考大省河北为例,在招生计划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大连理工大学在河北理科的最低录取位次从2015年的4593名下滑到了2022年的8390名。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大连理工大学名气上的落差。大连理工大学,凭借其“985高校”的称号,本应在招生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现实情况显示,在某些省份,其录取分数线甚至低于部分北上广深地区的非双一流院校。这一变化引发了对其学术地位是否下降的疑问。实际上,大连理工大学并未退步。该校自2001年起便被纳入“985工程”,并在2017年成功入选“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进一步证明了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与实力。
此外,近年来大连理工在科研方面的成绩也颇为突出。据2018年度统计,该校在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荣获十项大奖,排名全国第五。
鉴于此,为何大连理工大学对考生吸引力似乎有所减弱?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城市经济和发展水平对考生选择的影响。随着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大连相对滞后的经济状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报考决策。
大连曾一度辉煌,2012年的GDP首次突破7000亿人民币,位列全国前15。然而,到2022年,尽管其GDP达到了8430.9亿,但相较于其他快速发展的城市如郑州,显得相对滞后。在这十年间,郑州的GDP从5500亿增长至约1.3万亿,显著超越了大连。大连本地缺乏龙头企业,使得学生在本城寻找大公司就业机会的难度加大。
在2021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北京有171家,而大连仅有两家,这进一步凸显了大连对高端人才吸引力的下降。2018年,还有30.29%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在大连,但到了2021年,这一比例骤降至11.90%。此外,大连理工大学的专业设置也未能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的变化,影响了其吸引优秀考生的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其在工科领域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传统优势。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的机械、化工、环境、土木和力学等传统理工类专业均获得A级评定,跻身全国前10%之列。然而,对于当前市场上热门的专业如金融和计算机,大工并未将其列为专业布局的核心。
这些传统专业的明显问题是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根据《大连理工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软件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中有高达95%的人能够获得超过10万元的年薪,而化工学院和机械学院的毕业生中,能获得这一薪资水平的却不足40%。
在求职过程中,这些专业的学生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薪资问题。化工、机械、环境等领域的专业对口工作通常需要在工厂环境中进行,相较于办公室环境,这些工作环境往往较为艰苦。有知乎网友分享其从事化工行业的经历时表示:“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且地理位置偏僻,许多工厂都位于郊区或野外。”
大连理工大学的就业环境及薪酬水平未能吸引大量高考考生,导致其传统优势不再具有吸引力。尽管“在朝霞中诞生”并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但该校的光辉历史似乎未能持续发光发热。
1948年,中央批准东北局创建一所正规大学——大连大学,其中工学院便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创校初期,师资匮乏,首任校长屈伯川派遣专使前往北京与上海,成功邀请到王大珩、张大煜、毕德显、彭少逸等多位当时知名的专家学者加盟,这些学者的到来极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氛围。
王大珩院士是中国计量科学领域的先驱,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贡献直接推动了863计划下神舟飞船、蛟龙号潜水器以及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研发进程。张大煜院士作为中国催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并领导了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的研究工作,该技术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合成氨工业水平及化肥生产能力。
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国际领先地位,而且至今仍对中国工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两位杰出科学家的支持下,大连理工大学迅速建立了国内顶尖的物理实验室,并持续至今通过设立特别班级如“张大煜化学菁英班”、“王大珩物理科学班”来缅怀其贡献者的精神遗产。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所有成员依然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
大连理工大学自1960年起,因建筑工人离城返乡的政策影响,主楼工程一度停滞。面对困境,学校不得不动员学生参与建设,从搬砖砌墙到水电安装,全由师生共同完成。尽管条件艰苦,但这所与新中国同龄的高等学府依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大连理工大学不仅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发展,还积极参与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艘核潜艇,再到蛟龙号深海探测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及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工程中,均有该校师生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入学并于同年成为首批校友之一的彭士禄院士,在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便当选为院士,并且担任中国首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以及核电站主要设计领导者之一,为中国国防和能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截至2020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力学系教授团队为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其中,李刚教授领导的团队完成了该型号火箭结构轻量化设计,每发火箭可节省发射成本约两千万元人民币。 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在中国众多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似乎有所波动,但学校的实力和学生的素质依然保持在高水平。在多个科研领域的前沿,大连理工的学生仍然活跃并取得显著成就。
例如,在2021年,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总决赛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国际学生组织卓越进步奖等竞赛中获得了多项荣誉。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大连理工大学依然具备强大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其学术地位并未受到影响。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一所“985”大学,在教学资源和科研能力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该校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中,精细化工实验室在染料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研发的数码打印染料已占全球通用墨盒市场的20%,医学诊断染料广泛应用于血液临床检验,并出口至一百多个国家。
在师资方面,大连理工有13位全职两院院士和38位兼职两院院士,这一数字在众多“985”高校中也显得格外突出。相比之下,即使是在辽宁地区分数线更高的南开大学,也只有15名两院院士。
学校的发展还依赖于其资金状况。大连理工大学每年拥有72亿元的资金支持,相较于东北大学、兰州大学等其他“985”高校,其财力更为雄厚。尽管传统工科学科对学子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但近年来,学校在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及经济管理学院领域取得显著进步,并已赢得考生与业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大连理工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其表现尤为突出。根据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该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及工商管理两个专业均获评A-等级,使其成为国内六所拥有双A级管理学科的商学院之一。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成就不仅局限于国内认可。2021年4月,该学院成功通过国际AMBA认证,成为继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之后,全国第七所同时获得三大国际商学院认证以及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的高等教育机构,实现了国际与国内顶级商学院认证的大满贯。自建校30年来,经济管理学院现已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一所985高校,正在不断发展其新兴专业,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这所院校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理工类领域,还在努力拓展新的学科方向。因此,对于大连理工大学的未来,无需过于担忧。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成长,并将继续在时代的潮流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