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和广西合称为“两广”,两地在地理上接近,文化相似。从百色到南宁、梧州,再到广州,社会文化面貌几乎一致。省界并未阻碍广州与南宁人用粤语交流白斩鸡、肠粉的制作方法。古代两广长期属于同一行政区,直到宋朝才正式分为广南西路(广西)和广南东路(广东)。明朝设省时,将海南岛、雷州半岛及广西所有海岸线划归广东,使广西成为内陆省长达500多年。
在新中国时期,广西重新成为沿海省份。1952年,通过交换,广西用一个位于内陆的怀集县换取了广东沿海的合浦县、钦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共计约1600公里的海岸线。这一交易相当于广西用3000平方公里的内陆山区土地,换得了2万平方公里的沿海平原土地。这次交换导致广东和广西上百万人的户籍“一夜之间”发生变化,打破了广东对岭南海岸线长达五百多年的控制。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钦北防地区经历了两次改属:1955年划归广东,1965年又划归广西。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两广省界。那么,为什么在稳定了500多年后,广西会以一个内陆县换来广东近海的四县一市呢?这背后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原因。
岭南地区在先秦时期属于百越文化区,西瓯和骆越先民是两广的土著居民。秦朝时期,这些地区被纳入中国版图。然而,秦朝很快灭亡,岭南地区独立为南越国,其疆域大致覆盖今天的两广,并与汉朝对峙。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使得两广之间的界限一直模糊不清。
汉朝在征服南越国后,在岭南地区设立了交趾刺史部,其治所位于梧州(苍梧县),对该地区实施了统一管理。由于岭南幅员辽阔,历代王朝对其东部和西部的开发程度有所不同。从东边的广州(南海郡)到中部的梧州,再到西边的南宁,这一带河流众多,地势平坦。而岭南西部则山高林密,气候炎热,北方汉人移民多定居于东部,较少前往西部。
唐朝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逐渐分化,越往西土著部族越多。以南宁为界,最西边基本是土著部族自治的羁縻州,为了方便监管,唐朝便在羁縻州之上设置安南都护府。南宁附近则是羁縻州和流官治理的正州夹杂,东部则基本为正州。从秦朝到唐朝,两广一直是一个一级行政区,没有明显的行政边界。即使是唐朝灭亡后形成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两广一带依旧自立“南汉”,成为十国之一。因此从秦汉到南汉,无论是大一统还是割据时代,两广都是处于一个一级行政区。
两广分家 宋朝时,岭南地区以梧州为界,划分为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正式形成两广分家的局面。广西拥有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占据岭南地区超过一半的海岸线。元朝时期,设立行省制度,广西属湖广行省,广东大部分在江西行省,两广继续保持分治状态。
元末,由于海盗侵扰,明朝将海岸线划归广东,广西变为内陆省。这一大规模省界改动与当时的政治和安全形势密切相关。元初,由于京杭运河年久失修且堵塞,元朝决定开发海运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海运的开辟使元朝推行了“雇佣包运制度”,促使东南沿海居民广泛参与航运。据记载,一次粮运动用的船只多达1500余艘。元末,部分海员演变为地方势力的海盗,并与从事走私及劫掠的日本“倭寇”时有联合登陆侵扰。学者刘鹗形容广东沿海一带风涛险恶,是盗贼聚集之地。
明朝虽在1368年统一南方,但海盗仍保持武装力量,与陆上叛军和“倭寇”一同骚扰沿海地区。每当明军到来,海盗便迅速散去。为此,明朝在同年4月决定将岭南沿海划归广东管理,设立大量海防卫所以抵御海盗侵袭。同时,怀集的行政区划也有所调整。
平乐府治所(平乐)离怀集较远,于是怀集地方官带着印信前往更近的梧州府治所(苍梧)投奔。当时,统一广西的明军将领杨璟驻地在苍梧,因此怀集县在1376年归属梧州府管辖,成为其“行政飞地”。
由于国防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广东获得了岭南所有海岸线,而广西则成为内陆省,这一格局保持了五百多年。 两广分化 省界稳定后,广东拥有海岸线的优势显现出来。16世纪末,明朝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合法从事海外贸易活动,丝织品出口大幅增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清朝虽短暂开放过几次海禁,但在乾隆帝之后实施更严厉的海禁政策,仅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作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中国的丝绸主要通过广州出口,东南亚、欧洲和印度的货物也在此交易。广东凭借数百年的沿海贸易,成为中西方的重要贸易枢纽。同时,广东沿海地区的居民纷纷出海,形成了“下南洋”的潮流。由于变成内陆省,广西山林密布,土著部族众多,明清时期统治者的主要政策是先求安定,再求发展。
清朝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后,明朝残余的永历政权仍依托广西深山进行抗清斗争,直至1661年。清中期,由于地方官腐败,广西的壮族、瑶族和黎族等部族以及汉人经常发动起义。此后,从广西发迹并席卷半个中国的大规模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战火不断。 到了清末,两广省界已维持约五百年,两地经济差距巨大。1909年,广东财政收入约为2000万两银(不含海关与债务收入),而1911年广西财政预算收入仅447万两银,支出却达到584万两银,入不敷出。
民国时期,广东和广西的经济并没有完全独立发展。广东商人更愿意溯西江而上,沿着西江进入广西梧州。
这一时期,东南亚等地的广东华侨纷纷回省投资,广东民族工商业遍地开花,侨办的东南亚进出口商行每年贸易额总值一千万元以上。而广西则受制于兵祸连年、无沿海出口和内陆贸易的萎缩,南宁和梧州作为广西的两个主要商埠,大部分行业都是亏损状态。
广西的内陆环境也培养出当地人吃苦耐劳、骁勇善战的特点。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便是狠抓军事和社会组织,把广西打造成民国的“模范省”。当时广西发展政策的核心便是“自卫、自治、自给”和“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桂系部队的战斗力也是声震全国。
梧州因西江水道的便利,成为民国初期广西的经济中心之一。广东商人在此投资建厂,并深入南宁和百色地区进行货物交易,使得粤语在西江两岸广泛使用。广西的农产品如大米、食用油等成为广东的重要消费品来源。两广之间的经济互补和人文交流紧密,正如王士俊所言:“东西两广,虽分二省,其实共为唇齿之邦。”广东商人在南宁和百色修建的粤东会馆至今仍是当地著名景点之一。
1950年,张云逸成为新成立的广西省首任主席。他意识到,在海上贸易时代,广西作为内陆省份面临着发展限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将原廉州府地区划为“钦廉专署”。当时广东省主席是叶剑英。两人在革命时期合作多年,感情密切。叶剑英支持张云逸关于广西需要沿海地区求发展的提议。1951年,广东钦廉专署(钦州专区)委托广西代管。作为“失去”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补偿,怀集县委托广东代管。第二年,钦州专区和怀集县分别正式成为广西、广东的一部分。
时隔五百多年,广西又成为沿海省份。这是双方省界第二次大变动。 第三次省界变动很快便来临。1955年,东南沿海局势越发紧张,先后有一江山岛战役、台山海战等。为巩固国防,方便调度,广东于1955年再次拿回钦州专区,广西又变回内陆省。
1965年美国将越南战争扩大化,当时中国的一部分援越物资是通过海运到达北越。小规模的海运没有把海运运费低、隐蔽性好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而且越南与广东距离远,沟通不便。
1965年,钦州专区重归广西,成为海上隐蔽运输的主要港口。这标志着两广省界最后一次变动。援越物资通过伪装的商船或渔船从防城港运往越南海防市,再分发至各地。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防城港逐渐发展为广西主要出海口。
八九十年代,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钦州专区最终拆分为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广东肇庆从地区改为地级市后,怀集成为肇庆市的一个县。这些变化至今未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成为中国的经济和人口大省,而广西经济则相对滞后,两省经济发展差距显著。2021年省份GDP排名中,广东位列第一,广西排名第19。因此,有人认为广东用沿海地区换取一个内陆县是“亏大了”,而怀集县则是“赚翻了”。
广东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珠三角地区,而非珠三角的粤东西北发展相对滞后。广西通过“换地”获取钦北防三市后,重点发展沿海经济带,沿海三市经济增速较快。
作为广西唯一的出海通道,钦北防三市属于北部湾经济区,2013年便建有直达南宁的高铁,早于粤西湛江、茂名通广州的高铁(江湛铁路2018年开通)。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的提出,未来更多西部省份物流将通过广西进出,为沿海三市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2020年,北海和防城港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高于邻近的湛江和茂名。纳入肇庆后的怀集县也成为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获得发展机遇。
无论觉得“亏”还是“赚”,这些感慨多源于两省经济差距。广东在富裕的同时积极帮助广西扶贫,体现了“两广一家亲”的精神。
怀集和钦北防在广西和广东之间的归属频繁变动,导致“一家代代不同省”的现象。尽管两广之间存在经济差距,但无论是成为广东人还是广西人,两广文化相亲、地缘相近的关系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