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 ‖ 01】散文 · 樊文举 ——《洋芋情愫》

文摘   2024-12-31 10:40   宁夏  



平台小编





小编园地           



洋芋情愫




文 ‖平台小编  樊文举







秋日时,表弟庄庄来电话说,今年的新洋芋能吃了,问我哪天回老家,提前挖一袋让我带上。我说怕还嫩呢,这时挖了太可惜了。庄庄说,能吃时就吃么,图个新鲜。他们已经吃了十多天了,况且今年种的比往年要多得多。还批评我像爹娘一样,被苦日子过怕了,啥都舍不得,怕糟蹋。我只“嗨嗨”地笑了笑,无言以对,因为他说准了我的心思。庄庄最后说,哥,你哪天回来,提前说一声。老家里再啥好吃的少,洋芋可多着呢,挖一袋你和娃娃也尝个新鲜,今年我种的这个品种味道美的不得了,比往年的要香的多。听表弟说这话时,不争气的我好像已流出了口水。

亲戚朋友都知道我爱吃洋芋远胜过肉,所以每年新洋芋成熟时,总会有人打电话告知。我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如此喜欢洋芋,也许是植于骨子里的那种情感和天性吧。如果那顿饭菜中没有了洋芋,就觉得寡而无味,淡而无趣。为此,妻笑我说,真是一个十足的“洋芋蛋”,没有洋芋就活不了。想想,虽只是一句玩笑话,却无意中说准了我这个喜好的正中。是啊,娘是吃着洋芋生下我的,我又是吃着洋芋长大的。怎能对洋芋没有情感呢?大姐曾调笑说,小时我哭的时候,她喂我几口煮洋芋后,不但不再哭了而且还会笑。如果没有洋芋,也许真的就没有今天的我。是洋芋给了我生命,也是洋芋给了我生活,我爱洋芋就像洋芋深深地爱着我脚下这篇贫瘠的土地一样。

西海固是我国的洋芋主产区之一,我的家乡西吉作为西海固的一部分,洋芋自然是家家户户年年必种的农作物之一。对西海固人来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洋芋一直既是他们的主要口粮又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蔬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洋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海固人。虽然这里的土地贫瘠,但因其海拔高、高寒、干旱、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十分适宜洋芋生长。尤其是我们西吉的洋芋,因个大、皮薄、肉嫩,淀粉含量高,香糯可口而享誉全国。这便是老天赐予西海固人、尤其是西吉人的福音。

记得小时奶奶常说,是洋芋救了我们这个地方的人的命。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洋芋咋会救人呢?是不是洋芋曾也像奶奶讲的古经中的神草或神兽一样,在哪场大灾难中救过这里的人。想到这时,我觉得西海固的洋芋后面,肯定藏有一个很富有神奇色彩的故事。就缠着奶奶问,洋芋是咋救我们这个地方的人的。奶奶叹口气才说,民国十八年,西北大灾荒,饿死了好多人。她和爷爷带着大姑一路逃荒,见这里有人种洋芋,而且长势不错,便想只要肯吃苦,在这儿肯定不会被饿死,就这样落户在了西吉县这个叫孟家湾的庄子。事实证明,爷爷奶奶的判断确实没有错,因为这里生长洋芋,他们才得以活命。民国九年,海原大地震,整个西海固地区几周边一夜间山崩地裂,死伤无数。幸存的人们,只能靠挖野菜,掏鼠洞里的粮食,找地里前一年落在地里的洋芋等为食维持生命。五八九年时,西海固大旱,颗粒无收,这里的人靠吃洋芋蔓、糜衣子、榆树皮、观音土等才活了下来。听着奶奶讲过去的故事,我想野菜还好,可洋芋蔓、糜衣子、榆树皮、观音土这些东西,咋能咽下去呢?想着想着,我嗓子里像塞了一团洋芋蔓、糜衣子、榆树皮或者泥巴,憋得喘不过气来。奶奶接着说,用洋芋蔓磨成的“面”是当时最好的食品,因为它多少含有点淀粉,在嘴里来回嚼时,还会有一丝谈谈的甜味。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海固人都习惯叫洋芋为“救命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了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西海固人逐年加大洋芋种植面积。记得当时为了多种一窝洋芋,春秋两季时,几乎每天晚饭后,娘会喊上我去开荒。其实,当时的我根本干不了多少活,最大的作用是给娘作伴。娘开挖的大多是庄前院后、地头地尾的一些小荒地块。当然,我们也有值得炫耀的成绩,那就是我娘俩在离家不远的一个荒坡上,竟日积月累地开出了一块近一亩大小的荒地。洋芋对土质的要求很低,不像其他粮食作物嫌贫爱富,只要有土壤,种下就能活,活下就会有收成。谁知,新开的荒地里种的洋芋比熟地里的长的更好更大,而且味道也比熟地里种的要香的多。娘一边挥汗挖地,一边对我说:“多开些地,多种一窝洋芋,我的娃不但不会挨饿,还会有钱上学呢。等我的娃把书念成了,当了公家的干部,就不怕挨饿了。”夜色中,娘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无法看清她脸上的表情,但我敢肯定她是笑着的,而且笑得很灿烂。娘的话是对的,因为多种了洋芋,我们一家人自此再没有挨过饿,而且我上大学时的学费大多是靠卖洋芋所得。

二十一世纪初,西吉县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县洋芋种植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0万亩扩展到了120多万亩,农民人均洋芋产业收入达6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先后获得了“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第一大县等殊荣。我们全庄人因洋芋连年丰产,先后盖了新房子,买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电视机,逐步用上了手机,修了路,一下子打破了过去消息闭塞、交通不便、贫穷落户的现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不仅仅我们庄里这样,整个西海固人因洋芋都日子过的眉开脸笑的。白发苍苍的娘看着弟弟妹妹们通过抖音、快手在网上卖洋芋的样子,笑着说,谁能想到洋芋还能这样卖啊,咱们的洋芋可真是卖出了苹果的价钱啊,要是在前几年,打死我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奶奶说的没错,是洋芋救了我们一庄人、西吉人、西海固人的命;娘说的也没错,是洋芋帮我们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也是洋芋帮我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乡亲们说的更对,是洋芋帮我们西吉人、西海固人摆脱了贫穷,走进了小康的日子。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西海固人、西吉人,怎能忘记洋芋和生长洋芋的这片土地的恩赐?所以,脱贫后的西海固人,又亲切地叫洋芋这个“土蛋蛋”为“金蛋蛋”。

前几年去复旦大学参加培训学习期间,课余时与朋友转进上海的一家超市,在蔬菜专区看见有人排着长队买洋芋,可能一方面是因这段时间没洋芋吃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出于好奇,难道大都市的人也像我这个乡里棒一样爱吃洋芋吗,就身不由己地走了过去。当我看到这位“老朋友”在大都市里的面目时,真让我唏嘘不已:它们一个个被洗的白白净净的,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菜筐里。不仅如此,它们还如一个个待嫁的姑娘似的,每一个上面都贴了标致的绿色商标,根本不像家乡地里的洋芋。还是出于好奇,再细看商标,见上面印有一行再熟悉不过的汉字——生产地·西吉。我惊讶地对随行的朋友说,这是咱西吉的洋芋啊!朋友也显得十分的惊奇。他瞅着商场菜筐里的“西吉洋芋”对我说,咱西吉的洋芋一出西吉咋就变洋气了?我开玩笑对他说,西吉的人不是也一样吗?你不知道你这几天也变白了、变胖了?而且还很瓷实,装了一肚子的知识。

我相信,西海固的洋芋,不仅救得了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守得了寂寞,还能致得了富,创得了辉煌。作为吃着西海固洋芋长大的我,怎能不爱它呢?我还推测,在未来不久的日子里,乡亲们一定会再次改口叫它“福蛋蛋”的。想到这时,眼前一片蓝盈盈、粉嘟嘟的洋芋花儿,漫山遍野,一望无际,正在随风轻盈起舞。





注:该文原载《固原日本》2024年12月26副刊口弦版


作者简介


【樊文举】网名北尘、水比药苦,宁夏西吉县人,业余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中国文艺家》《朔方》《飞天》《黄河文学》《共产党人》《大观》《六盘山》等报刊杂志。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大石城》、诗集《墨语心痕》、散文集《天蓝色的记忆》,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宁夏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学员。

Liupanshan

六盘山诗文

编辑:水比药苦


谢谢关注






六盘山诗文
宗 旨: 用文字表达心情,以文学慰藉心灵。 主要板块: 六盘前哨、六盘人文、原创天地、摄影绘画、雏鹰展翅、 小编园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