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纯爷们”,征服了多少人的心?!

文摘   2024-11-01 10:38   河北  

无论是床头曾经粘贴过的肌肉发达、抱着机枪的兰博海报所释放的膨胀荷尔蒙,还是不知道翻自第几版的VHS在传来递去间愈发惨淡的画质,都见证着“70年代生人”通过约翰·詹姆斯·兰博与美式价值观、美式生活方式的第一次对接与冲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兰博几乎是当时那一代青年的集体偶像,好莱坞一次无意识的偶像塑造工程,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动作大片的高潮。

《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无疑是一部精彩的动作电影,也是对战后老兵生活状态的深刻检视。影片根据大卫·莫雷尔(David Morell)的小说改编,讲述越战老兵兰博(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因袭击小镇警长威尔·迪索(布莱恩·丹内利饰)被捕后,单枪匹马发起了一场个人战争。监狱的环境总是让他联想起沦为战俘的经历,兰博很快越狱并逃进了丛林。他成为了国民警卫队的搜索目标,但他们并不知道兰博在这种类似战场的环境中拥有超强的生存能力。正当兰博的野外作战能力让军队手足无措时,他从前的指挥官特劳特曼上校(理查德·克里饰)——这场冲突中兰博唯一的盟友——前来帮助他摆脱困境。

兰博的子弹没有摧毁整支俄勒冈州的警队,但在他的M60怒吼下,几十年来一直以“角”为单位计价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电影价格被撼动了,进而整个电影体制的改革开始了。1985年1月,中影公司在美国设立了子公司——中国电影进出口(洛杉矶)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美国影片的购买工作。同年8月,国家电影局批准每年有10部左右的影片可以执行浮动票价制度,而第一部实行浮动票价的电影就是《第一滴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以本片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电影为中国电影市场调高了价位。


1985年底,中影公司引进了第一部纯粹的好莱坞大片《第一滴血》。以当时中美间的文化交流状况,能够引进这样一部电影极为不易。而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之前包括《佐罗》、《追捕》、《虎口脱险》、《叶塞尼亚》等多数译作,虽然在国内反响异常热烈,但没有一部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国际大片。

《第一滴血》的成功与否是真正检验上译厂拿捏好莱坞主流片的试金石。上译厂为此片的译制工作可谓是精英尽出,杨成纯任总导演、乔臻出任男一号、毕克配兰博的上司特劳特曼上校、童自荣等一干配音名星甘当配角。尽管由于时间久远且保存条件的关系,而今我们听到的这条国配音效不佳,但能一次领略到上译众多配音大师的风采已是极为难得。


《第一滴血》的制作方乃大名鼎鼎的卡洛尔克电影公司(Carolco Pictures),在推出了《终结者》、《全面回忆》等无数经典动作电影之后,终因耗资9000万美元的《割喉岛》(Cutthroat Island,1996)在美国上映五周票房只有950万美元这一重大亏损而导致的连串恶性事件而宣告公司整体崩盘。


《第一滴血》从计划到真正投拍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影片似乎命中注定要在动作片大行其道的八十年代与观众见面。《第一滴血》刚刚上映时遭遇了相当严厉的批评,评论界普遍认为影片太过暴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影片中的死亡人数其实很低:只有一个人曝尸银幕。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后来史泰龙开始对人物进行创作和加工,伤亡人数也随之上升。和洛奇系列一样,史泰龙在一部又一部的续集中——《第一滴血2》(Rambo:First Blood Part 2,1985)、《第一滴血3》(Rambo3,1988)和《第一滴血4》(Rambo,2008)把一个复杂的角色一步步演成了超人类的存在。

《第一滴血》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成为1980年代动作电影的经典代表,倒并非其故事或者动作真的有多好。而是因为“兰博”这个被美国主流社会抛弃的体制外英雄身上闪耀着不屈的反抗精神,恰是那个年代年轻人内心最真实的呐喊。个体最终将被主流吞并,英雄也难逃被招安的命运。在导演乔治·科斯马图斯与史泰龙携手打造的续集剧本中,这个曾经高举反体制大旗的孤胆战士被异化成了一个“美国英雄”。客观的来说,续集在人性的挖掘和故事的流畅性上较之前作可谓大有提高。但精雕细啄之下,前作的生猛风格荡然无存。全片充斥了乔治·科斯马图斯成熟的镜头语言和圆滑的商业技巧,在一幕又一幕的好莱坞式煽情和好莱坞式动作场面的疲劳轰炸下,电影是好看了,但兰博却迷失了。

CULT电影
这里,也许是唯一的以cult电影为主菜的大食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