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小说派作家中,参与电影创作的不在少数,阿兰·罗布-格里耶最为世人熟知的触电经历自然是为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创作剧本,但其实他在1961年就已经开始执导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不朽的女人》(The Immortal One),当时一个比利时制片人愿意投资格里耶一部根据他自己剧本拍摄的电影,前提是必须在伊斯坦布尔拍摄,因为投资商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从土耳其转现金出境。格里耶欣然接受,因他与妻子凯瑟琳也是相识于伊斯坦布尔,但没想到在外景地拍了没几天就遇上了军事政变,拍摄延期直到1963年才正式上映。
《不朽的女人》讲述了一个男子N追忆一个女子L的故事,曾入选柏林电影节并获得路易·德吕克奖。格里耶大量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来组织叙事结构,由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早在1961年就获得了威尼斯大奖,因此很多人误认为《不朽的女人》在手法上对前者有很多借鉴,因此评论它为《去年在伊斯坦布尔》,但其实《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不朽的女人》在创作上都是一致的,都由格里耶撰写极其详尽的剧本,演员走位镜头摆放等都有明确标示,所以不存在抄袭的问题,而仅仅是同一作者的近似创作期,也因此产生了“谁才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真正作者”这段影史公案。
阿伦·雷乃的前期作品中持续追求先锋性,也可以看做是对这一公案的某种回应。而格里耶则在《不朽的女人》之后,保持了稳健的、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先锋性一脉相成的创作力,推出了《欧洲快车》(Trans-Europ Express)。
这可能是最能代表格里耶电影风格的一部作品,由格里耶夫妇出镜扮演小说家,在乘坐欧洲快车时编一个走私犯的故事,在故事进行的时候他们还不断修正主人公的身份、任务、认识的人和剧情,甚至还与主人公在同一个空间里相遇,但到影片最后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按照罗伯特·麦基的说法这是“无情节”电影,而这也正是格里耶想要表达的,通过戏中戏的方式来玩转传统叙事电影,并将之延展至无穷的可能性。
1967年,格里耶拍摄了《说谎的人》(The Man Who Lies),这也是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部合拍片。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期间,通过主人公的叙述以及情节反转再次玩弄现实与虚构,男主角让·路易·特兰蒂尼昂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格里耶拍完此片一度认为自己不会再拍电影,直到一次去突尼斯开会,意识到自己可以尝试拍摄彩色片,于是于1970年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彩色片《伊甸园及其后》(Eden and After),其实拍摄此片的计划本是一箭双雕,即用一部电影的预算,制作两部不同的电影,一部即是用于商业放映的《伊甸园及其后》,一部则是用弃用镜头和额外镜头组接而成的、符合格里耶原始想法的、于次年推出的《N.已经掷出骰子》(N.Rolls the Dice),前者采用了严格的十二音序列方式架构叙事,后者也是采用了音乐结构来建构故事,剧情高度简化(N.代表了雌雄同体的叙事者,根据骰子转动而启动叙事),风格神似戈达尔的电影,且带有后五月风暴的特征。
1974年,格里耶推出了《欲念浮动》(Successive Slidings Into Pleasure),此片源自格里耶与一个专门投资大成本电影但总是亏本的制片人的打赌,他说自己可以用50万法郎完成一部电影。影片展现了一个女杀人犯在修女院囚禁时为自己辩护的超现实经历。格里耶精打细算,在萨德曾被关押过的地牢里取景,16天就完成拍摄,此片受到伊夫·克莱因的影响很大,因此很多段落接近观念艺术。
格里耶的这些作品将电影作为一种个人创作载体,挑战观众接受度,既丰富了电影语言,也实践了作者电影。就像格里耶自己说的:我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我拍电影只是画面和声音吸引我,假如我的电影与小说之间有唯一的联系的话,那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