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仍然保持着较慢的审核速度,10月以来仅有三家公司上会。
本周五将迎来10月以来的第四家上会企业——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隆新材”)。
这也是科隆新材第二次上会。公开信息显示,科隆新材于2023年10月31日获得北交所受理。在经过近一年的排队流程后,公司被安排在2024年9月23日上会,但结果是“暂缓审议”。
科隆新材成立于2009年,公司是主营业务为液压组合密封件和液压软管等橡塑新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煤矿辅助运输设备的整车设计、生产、销售和维修。
在科隆新材的招股说明书(2024-10-18上会稿)中披露,公司满足在全国股转系统创新层连续挂牌满12个月,符合《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试行)》第 2.1.3 条的第一项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不低于8%,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2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
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科隆新材营业收入分别为3.13亿元、3.29亿元、4.42亿元、2.0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612.16万元、5197.05万元、8336.81万元和2991.17万元;分别实现扣非净利润4317.13万元、4741.88万元、7663.25万元、2851.10万元,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净利润明显波动。
此次IPO,科隆新材拟募集资金2.1亿元,主要将投向军民两用新型合成材料液压管生产线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
公司业绩、研发投入及财务内控等
遭到质疑
上市委对于科隆新材业绩较为关注。
在第一轮问询中,提到“业绩增长是否具有偶发性”;在第二轮问询中,重点关注“业绩增长的合理性及真实性核查”北交所提出了的问题;在第三轮问询中,“2023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合理性及真实性”再度被北交所重点关注;在第一次上会时,“关于经营业绩”也在审议会议中重点问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经营现金流并未与营业收入同步,甚至在2024年上半年急剧缩减出现了负值。对此,公司解释“公司主要客户为大型国企,受客户资金预算管理、审批流程、付款周期等因素影响,通常销售回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上半年的回款相对较少。”
核心技术及其人员的稳定性也引起了上市委的关注。
在科隆新材IPO前夕,公司经历了一系列关键岗位的人事变动。核心技术人员许旭光、王晓辉分别于2022年9月和2023年5月离职。
对此,公司解释“为保护公司核心技术,许旭光、王晓辉均已与公司签署保密协议与禁止同业竞争协议,该等核心人员离职并未对公司相关专利技术应用、研发及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财务内控的规范性同样引起了上市委的关注。
在第一轮问询中,重点关注“财务内控不规范及整改有效性”;在第二轮问询中,提到“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充分性”以及“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充分性”等问题;在第三轮问询中,再次提及“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充分性”;在第一次上会时,“关于财务内控不规范及整改有效性”也在审议会议中重点问询。
对此,公司解释“针对财务内控不规范的情形,公司已彻底规范整改,相关内控制度已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
作为一家“二次上会”的企业——科隆新材,能否顺利过会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写在最后
近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到“统筹推动融资端和投资端改革,逐步实现IPO常态化,积极培育耐心资本,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虽然不是官方表态,但这也代表了一种风向。自去年以来,IPO节奏放缓,一级市场的退出机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IPO常态化政策逐步实施,市场信心有望进一步恢复,投资机构能够更好地规划退出路径,从而实现资本的有效流动。
免责声明:本文的信息、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内容观点不代表天瑞丰年立场。
历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