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加时赛,看看谁先扛不住...

文化   财经   2024-07-10 22:23   广东  
团贷网追踪第589天:人性最丑陋的那面,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大家好,我是NP教授。

6月份CPI数据出来,同比上涨0.2%,不如预期,唉~还是经济通缩。


对于经济通缩的讨论,刚开始时候还是比较敏感的,现在已经稍微好点,可以聊聊。

(一)
通缩的特征,显然易见...

无论是数据层面,还是个体感观,我们现在的经济,已经明显陷入「经济通缩」。

最典型的数据体现就是CPI,即物价指数。

从2023年3月份起,我们的居民价格指数增速,就持续低于1%,甚至连续负增长。

(这种数据可能还被美化过,大家懂的)

在没有特殊因素的情况下,CPI长期低迷,肯定是遇到麻烦,而且是大麻烦。

从个体感观层面,通缩就再明显不过了。

历史上最经典的那场经济危机——1929年,就是经济通缩。

这段话是用来形容当年危机的,大家看看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当时没有收入的人只能排队领免费的救济,甚至乞讨过日,即便还过得去的家庭,因为恐慌情绪的蔓延,只想存钱不敢消费。

市场需求锐减就导致商品持续降价,从1930年5月开始,CPI指数连续40多个月同比负增长,但持续降价不是什么好事。

当时有农场主宰杀牲畜后直接扔掉,牛奶直接倒掉,因为价格太便宜,根本回不了本,与其花精力卖掉不如扔了。

而企业为了保住利润,只能疯狂的压榨员工或裁员。

当时即便一个商场的售货员一天都要工作超过12个小时,而且没有双休,但年薪只有250美元,根本满足不了最低生活需求。

工资越低,工人就越没有消费能力,商品就要继续降价。

通缩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这样水深火热的生活,甚至让一部分人民视苏联为灯塔国,深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美国。

老百姓疯狂存钱,物价持续下跌,商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送人,企业裁员与降薪...

这些都是通缩最典型的现象。

为什么全球的主要经济体都在抵御通胀,却只有我们陷入通缩,这难道不奇怪吗?

(二)
2020-2024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现在也没有十足把握回答。


我只能尝试解答下。


因为口罩前后,我们的经济周期跟全球经济周期是刚好相反的,以及一些故意制造的矛盾,导致国内的资本外流严重。


我们现在的资本流动与外资参与度,跟十几年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以股市为例,以前炒股,根本就没有北向资金的说法,没有外资,全是自己在玩。


还有企业风投,以前还有很多外资参与的资本风投,例如红杉资本、IDG等等。


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例,国内两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最大股东都是外资,但现在的一级市场,外资明显少见了。

这可能是两国矛盾的原因,但最大原因我认为还是经济周期的相反。

回顾这几年的操作。

自从口罩爆发后,我们是最先反应的,无论是应对,还是经济层面的货币放松。

2020年初,为了应对口罩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我们率先放了一波水,当时国外都还没反应过来。

就是这波放水,后面给我们的股市和热门城市的区域带来了一波不错的涨幅。

以深圳楼市为例,当时疯狂借经营贷买房。

对岸的米国,后知后觉,经历美股几次熔断后,赶紧启动量化宽松,并且长达2年时间。

回到我们这边,我们没有米国那么疯狂放水,从2020年底开始,逐渐反向收水。

2021年的政策,还记得当时的说法,就是“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

说白了就是要收水,经济增长压力没那么大,赶紧开始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等。

这就导致2021年全年,我们货币环境其实并没有特别宽松,但国外却是疯狂放水。

(2021年1月,M2增速重新回到两位数以下)

虽然那年的货币政策没有宽松,但当时人民币汇率很低,加上口罩控制得好,那年的进出口数据极好。

以美元计价,2021年出口同比增长29.9%,进口同比增长30.1%。

(2021年人民币汇率历史级别的低,极大利于出口)


那年我们的GDP增速是8.45%,哪怕因为20年的基数不高,这个增速同样很不错。

2021年,a股的沪深300指数创历史新高,一二城市热门区域的房价也创历史新高。

2021年,仍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虽然还有口罩,但我们都相信口罩过后,日子会更好。

2021年,也是我们经济周期和全球周期开始相反的第一年。

那年,别人放水,我们在收水,外资大量流入,很多资产价格都有不错的涨幅。

以北向资金为例,2021年北向资金净流入约432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20年数据翻倍,可以看出外资流入的趋势。

但进入2022年,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美联储开始加息,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开始加息。

我们经济开始感受到压力。

按照传统的观念,经济遇到困难,考虑放水降息,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干。

(2022年4月,M2增速重新突破两位数)

你的经济周期跟别人相反,既有好处,也会有坏处。

别人放水,你在收水,资本自然就会从境外流入国内,就像2021年。

但别人都在加息收水,而你却降息放水,情况就会刚好相反。

资本流回境外,加速卖出你的人民币资产。

这时候,角色已经开始互换了。

当时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整,官方最典型的说法就是:以我为主。

国外加息,国内主动放水和降息,外资加速流出,人民币汇率首先扛不住,开始狂飙,几个月就创历史新高。

(短短半年时间,汇率就从历史级低位飙到历史最高)

人民币汇率飙升,直接打击是出口这架马车。

叠加21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政策的开始收紧,特别是银根的收紧(21年就是收水)

房地产在22年基本熄火,美元又在升值,2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房企的美元债出现逾期,开始爆掉,房企资金链断裂,各种烂尾楼风波出现。

房地产这架马车,不仅没有向前了,反而开始拖后腿了。

2022年开始加息,国内勉强还能撑得住。

2023年全年,美联储依然采取多次加息,不断驱使境外资金回流,甚至加息到5%+。

2023年上半年,我们继续维持降息放水的节奏,同时发力汇率市场,想把汇率压下来。

(2022年下半年-2023年上半年,这时候又开始放水)

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情况就跟2021年完全相反,你总不能控制人家卖出你的资产。

2023年往后,无论是国内的保守资产(人民币/存款/国债),还是国内的风险型资产(股票),全都比不过人家。

不仅外资加速在跑,甚至很多内资都想跑。

诸位结合自己的感受,这两年“润”都成为一个产业链,多少资金外流都不敢讨论。

以股市为例,21年北向资金净买入4300亿,而在22年和23年,对应数据是900亿和437亿,这里面差了多少倍,足以证明趋势。

2023年下半年,终于意识到不能再放水,放出的水要不在银行空转,要不就是外流。

所以M2增速开始快速降下来,直接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背后都是有特殊原因的。

(2024年5月,M2增速为7%,历史最低)

本来按照预计,美联储今年上半年就会开始降息,硬是不肯降,还要拖到年底或明年。

现在有点像是加时赛,看谁先扛不住。

我们现在不敢大规模降息放水,甚至还要想办法保住长期国债利率,直接陷入两难。

经济周期相反带来的影响,就是21年吃了1年的红利,22-24年付出3年的代价(甚至更久)

现在说的产能过剩,对应的产能扩张,其实都是从2021年开始,例如锂电池的扩产。

叠加某些矛盾就不多说了,结果就是外流。

资金外流,货币周期相反加剧流出,导致人民币资产在国外贬值,价格还下跌。

进出口数据低迷,产能过剩,企业利润下降,楼市烂尾,老百姓负债高,消费拉动不起来,就是现状,表现出来就是经济通缩。

(三)
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

总之,经济通缩就是最终的结果。

通缩已经持续1年多,我都看出来的,郭嘉那些领导和专家们肯定也看得出来。

在未来几年时间里,主要任务可能都是围绕着经济通缩的问题。

在我的认知里面,要解决当前问题,未来必定会需要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行动。

至少是万亿级别,例如08年的4万亿。

但在此之前,首先要把货币周期调整回来,

否则现在开始经济刺激,可能就是间接给美国输血,事倍功半。

其实解决经济通缩,教科书上面无非就是那几个办法:

1、增加货币供应量,量化宽松,这是最基础的。

2、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赤字,让政府成为最大的消费者,增加基建、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支出,主动为社会创造需求;

3、降低税费和市场利率,适当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负,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

4、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例如以旧换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产业和增长点;

5、促进出口。必要时候还要让汇率下降,让本国货币贬值;

6、加强社会保障,提供社会接济;

7、引导公众预期。通过政策宣传和解读,引导公众形成对未来经济向好的预期。

我相信这些措施和办法,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会出现。

真正的救市,还在未来。至少教科书上面的那些解决办法,还没有出现。

但解决危机的过程,时间不会太短,任何政策实施都需要过程,更何况还没真正开始。

就个人而言,保持现金流,保证活到最后。

我依然对我们的未来充满着希望,前提是要活到最后。

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好好活下去吧。


长久陪伴,偶尔启发,请关注↓


NP教授,热爱低风险理财和养基的老师傅。

说过最毒的真话,得罪过很多人,只为救更多人。

如今年华渐老,采菊东篱下。只写我感兴趣的,只说你看得懂的。

长久陪伴,偶尔启发,慢慢变富也挺好。





觉得有帮助的

请在右下方点赞,表示鼓励

NP说财
长久陪伴,偶尔启发,慢慢变富。(备用号: NP财知道\x26amp;NP悄悄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