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浩之|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城市可持续治理与合作

文摘   2024-10-08 17:15   上海  

编者按

CUF100 Youth Session 2024

2024年8月20日,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财贸经济》编辑部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4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城市未来与中国发展”为主题,邀请了12名城市研究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围绕主题进行学术论文或相关研究成果宣讲,并邀请6位顶级期刊编辑进行精彩点评和研讨交流。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潘浩之作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城市可持续治理与合作”的演讲,以下是他的发言整理:

我最近在思考全球城市可持续治理合作的目标,这个问题对我们整个学科研究范式或者内涵都有影响。城市间的协同环境治理有很多研究,中国比较多的是关于大气、水质的协同治理方面的。说到环境协同治理的解决目标,基本都是天更蓝、水更清,解决环境目标。那么,全球城市可持续治理目标是不是就是解决跨境的环境问题,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呢?

潘浩之

实际上,全球视野下的城市可持续合作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在“冲突世界”中,“可持续治理”是国家间少有的“无阻隔”合作途径;在“冲突国家”间,“可持续治理”是平息冲突和保持沟通的重要路径。

今天介绍的是面向气候变化的全球城市可持续治理可以在哪些方面合作。在这个研究里,我们研究了欧盟54个主要城市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中的行为公共政策创新,以及城市之间如何进行政策学习。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很多人理解为传统绿色基础设施的一种。比如说种一棵行道树,本身具有吸收碳排放的功能,树下再做一些雨水的处理,这是它在工程领域的价值。但在这角度上,它对减排的贡献不太多,在欧洲除了斯德哥尔摩能达到40%,其他的都在5%-10%左右。但是有的欧洲城市想法比较先进,他们在碳减排规划中提出了一些机制,比如更好的行道树+道路设计能减少人们车辆需求,让人们主动将乘车改为步行。目前这些内容并没有进入碳减排效能中,但其实它的效率很大。我们当时做过一个研究,结果显示同样生活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和生活在美国芝加哥的人,他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差了10倍,这就是环境对人的行为机制造成的影响。

我们首先讨论了这些行为机制对欧盟54个城市未来2030年实现碳中和有什么样的贡献,其中哪些机制没有被发现。我们提出了5种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和5种机制,其中三种机制是重要的行为机制,分别为减少城市的蔓延、亲环境的行为和调节气候。

如果仅仅把“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和“碳减排”的关键词放到文献库中进行搜索,几乎搜索不到。但把行为机制放到文件中搜索工程相关、城市规划相关的论文,却可以找到很多城市行为学、城市地理学的论文。因此我们想,可不可以把结果通过语言分析的方法整合起来,最后做成基于54个城市的情况进行分析。

我们把不同的文件进行源分析、效果评判、效果取值,分析具体涉及的城市环境类型,最后对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按照环境适应性、城市边缘以及乡村地区适应性以及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价与排布。我们选择了全欧洲主要城市,其中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空间精细度做得比较高,不同城市的分配方案也有所不同。

我们还做了一个到2030年碳中和的社会经济路径预判,在不同的RCP排放情景中,整个措施最多可以减少57.3%碳排放,其中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行为可以比原来的方案碳排放减少16.2%,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原先的设想。

此外,还分析了一些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行为路径上有初步实践的城市,包括哥本哈根、巴黎等等。其中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首府萨拉戈萨是我们模型里预测出能实现碳减排的三个欧洲城市之一,在欧洲是非常领先的。

最后论文总结了一些路径,包括最发达、最前沿国家的“气候先锋路径”,稍微落后一些国家的“气候发展路径”以及其他国家的“无心插柳路径”等等。



城市与房地产研究
本公众号介绍城市与房地产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分享领域内的国内外学术信息与最新动态。由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陈杰教授的科研团队运营,代表上海城市与房地产青年学者联谊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