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0日,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财贸经济》编辑部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4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城市未来与中国发展”为主题,邀请了12名城市研究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围绕主题进行学术论文或相关研究成果宣讲,并邀请6位顶级期刊编辑进行精彩点评和研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发表了会议致辞。他指出,当前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如城市债务、城市就业、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老龄化和少子化等等,都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研究领域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前不久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未来,深化城市建设、引领治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也将成为城市研究相关领域的重要课题。
何德旭
论坛分为主旨发言和主题研讨两个环节。主旨发言环节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联合)毛其智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陈杰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明星分别以“新型城镇化中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和“全球城市国土开发强度模式差异研究”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陈杰指出,新型城镇化中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从理论上是非常重要的,但总体保障覆盖率较低,保障深度较浅。通过研究他发现,象征性地执行住房保障政策,反而会在供给挤出效应下刺激房价上涨,进而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下降。但地方政府发布的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政策公平感和可及性更高的时候,会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能够增加农民工的归属感。因此他建议,住房保障的关键不是单纯提高住房保障占比、覆盖和投入,公平性才是住房保障的生命线,要提高住房保障的可及性、均衡性、可预期性和公平感。
陈杰
陈明星通过对全球6986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模式比较发现,更高强度与更加均衡的城市国土开发模式值得借鉴,超大特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也要促进不同城市间城市国土开发强度均衡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城市发展的路线图需要从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在城镇化进入减速阶段与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大背景下,从增量扩张模式向存量更新模式转型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发展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居民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创造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社区环境,享受到高质量、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陈明星
主题研讨由12位青年学者宣讲学术论文或相关研究成果。在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潘浩之作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城市可持续治理与合作”的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康作了题为“收缩城市的TFP是否下降了?——基于与非收缩城市的对比”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作了题为“全面同城化与都市圈培育”的报告,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锁利铭作了题为“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个体倾向、同位竞合与中继支点”的报告,《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高凌云和《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燕梅分别进行了点评;在城市与土地、房地产环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刘志林作了题为“多层治理视角下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的报告,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作了题为“土地、城市更新与经济发展”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崔璨作了“中国城市家庭住房财富分化”的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王之作了题为“构筑未来都市蓝图:优化住房布局,激发集聚活力,共筑居民幸福家园”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梁华和《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谢谦分别作了点评;在城市与治理环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张文佳作了题为“建设十五分钟城市?来自行为大数据与城市模拟的探索”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万海远作了题为“社会预期的传递过程与市场影响”的报告,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作了题为“城市交往集聚——基于城市联系网络的证据”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作了题为“数字技术、竞争优势重构与制造业产业链空间分工”的报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郑世林、《财贸经济》编辑部副主任张昊分别作了点评。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执行)倪鹏飞作了会议总结发言。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立于2014年8月,是城市领域的公益性、学术性的多学科交流平台,论坛通过组织年会、讲座、研讨会、调研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活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青年论坛是论坛年度重要活动之一,目前已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国内高校城市研究领域学者、顶级期刊编辑部主任和媒体记者约5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参与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