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我们做对了什么?

体娱   2024-10-22 17:03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让我们一起读懂中国,读懂世界















张维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院长


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引来全球关注。2024年6月12日,英国著名的杂志《经济学人》网站刊文,标题是《中国已经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它这样写道:五年前的2019年,我们杂志曾发文探讨中国科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有一天会成为科学超级大国?五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得到了明确的回答:是的。

外国媒体如何评价

中国现在的科技水平


《经济学人》杂志随后又刊发了一篇封面文章,标题是《中国科学的崛起——令人担心还是令人欢迎?》,文章写道:中国科学正成为世界级水平,从植物生物学到半导体物理学,中国已变成主要力量,“某种意义上甚至使美国相形见绌”。文章还就美国制裁华为公司的结果做了一个评估,指出这是一个“起反作用的失败”。


熟悉我们观点的人知道,我们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关于中国的政治分析总体上评价不高。意识形态偏见使然,它误判中国政治是常态,但这个杂志对政治领域以外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应该说品质参差不齐,时高时低。但作为西方主流观点的代表乃至风向标,它提出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乃至关注。


英国《经济学人》的这篇文章首先聚焦它称之为“全球最大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在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成就。它这样写道:过去几年里这里的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能够增加小麦颗粒长度和重量的基因,发现了能够提高高粱和小米等农作物在盐碱地生长能力的基因,发现了使玉米产量提高10%左右的基因……中国已被普遍看作是农作物研究领域内的领导者,但中国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起绝非只是个例。


谈到中国科学院的成就,我想我们还要提及不久前去世的中国科学院的前院长周光召院士,他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担任中科院领导,我当时也有机会聆听过他的报告。在中科院当时究竟何去何从的非常迷茫的时刻,他提出建设一个“人民的科学院,面向全国的开放的科学院”,探索“一个适应时代、适合中国的新科技发展模式”。回头看他为中科院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国《经济学人》的这篇文章聚焦分析两个关键指标:一个是高引用率论文的数量,第二个是“自然指数”。这个文章提出在顶尖科研领域内,中国科学家取得了长足进步。文章是这样说的“由美欧日主导的旧的科学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终结”。文章指出根据权威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高引用率论文的数量是中国的20倍;到2013年这个差距缩小到4倍,从2022年起,中国高引用率论文的数量超过了美国,也超过了所有欧盟成员国之和。这篇文章也提到,也有学者质疑这个指标,认为中国学者在一些领域内引用中国同行论文的数量超过引用外国同行的论文,不排除这中间可能有猫腻。当然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文章这样说,它说第二个指标,也就是“自然指数”很难做猫腻,因为“自然指数”是依托全球自然科学100来种权威杂志论文形成的一个综合指数。根据这个标准,中国现在也领先全球。2014年“自然指数”首次推出,当时中国排名在全球是第二,论文数量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然而到2023年,中国已经排名第一。


当然这个文章也提到中国有一大批中流水平的大学,它们的科研成果比较平庸,但中国正在努力克服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同时警告欧美国家,中西方科研交流合作至关重要,对中国学生和科研人员关上大门,将给西方科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文章把中国科学的飞速进步归结为三个因素,也就是资金、设备和人才。中国的研发投入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16倍,现在总量仅次于美国。文章认为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已经不乏最先进的设备和非常优秀的研究人员,而且薪酬也很有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学生不再像他们的导师那样,将美国视为某种‘科学圣地’。” 西方机构对年轻而有抱负的中国科学家的吸引力似乎越来越小。

华人科学家为何

大批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今年7月1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也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显示自2018年后离开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增加了75%。报告对1304个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进行了在线调查,表明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所谓“安全和技术威胁”为由而推出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以来,华人科学家离开美国的人数增加了75%。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最为显著,2021年有超过1000名生命科学家离开美国。根据这个报告的调查,35%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感到自己在美国不受欢迎;72%的学术研究人员感到研究不安全。65%的受访者担心“美国的反亚裔仇恨和暴力”。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这篇文章也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大规模回国的现象,认为这是美国政府的“推”,英文叫“Push”,和中国政府的“拉”“Pull”两个因素互动的结果。这也使我想到不久前,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与一批国内芯片产业界的大佬共同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尹志尧本人曾长期在硅谷工作,他说硅谷有不少先进设备,他说“你真正看这些设备是谁在做的呢?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国留学生干起来的。好的是其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回国了,在座的好几位都是美国回来的,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国内专家合作”。他还向大家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到今年夏天,我们在芯片生产设备方面,“基本上可以做到自主可控,虽然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但最起码我们是已经有技术,至少可以替代了”。

中国科技的奇迹远未达到极限


海外关于中国科技进步的研究几乎还都提到中国在科技专利方面的迅速崛起。根据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2022年的年度报告,2022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数量为798400项,美国是322970项,也就是中国是美国的2.47倍。


此外,国外媒体广泛报道了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2023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认为在64项前沿技术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在53项技术上面排名全球第一,这包括人工智能、5G通信、高铁技术、半导体、清洁能源、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美国则在11个领域排名全球第一。有分析认为这个报告渲染了“中国威胁论”,但我们可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出自己的独立研判。


让我们还是回到英国《经济学人》的这篇封面文章。这个文章的最后指出,五年前,我们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科学是否能够繁荣?但迄今为止,至少在硬科学领域内,我们的回答是“Yes”。文章引用一位资深学者的话说:“给中国奇迹设限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奇迹远未达到极限。”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2014年3月美国知名的《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文,标题就是《中国为什么不能创新?》,文章充斥了对中国体制和文化的偏见。但九年后的2023年5月,这个杂志又刊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新的创新优势》。看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哈佛商业评论》至少在一些领域内努力与时俱进,否则他们会把自己的牌子做坍的。西方多数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中国科技事业的崛起,不少领域内领先全球。当然,我们国家一直坚持稳扎稳打的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的科技改革和科技发展都更上一层楼。


总之,我们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国科技工作者,看好中国科技事业的壮丽未来!


(本节目播出于2024年10月21日)


讲中国故事,讲我们的故事

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

每周一晚22:00

点击“东方有礼”小程序

获取东方卫视官方文创


这就是中国
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节目官方账号 每周一晚22:00东方卫视播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