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羕在三国时代确实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但他却性情高傲、轻视他人,最后更是因“祸从口出”这四个字而丧命,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彭羕字永年,广汉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就是说他身高一米八四,长相英俊帅气,是个大帅哥。但他性格很高傲,对人大多轻视不睬,唯独敬重同乡好友秦子敕,并将他举荐给太守许靖,说道:“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谠落落之誉,丰功厚利,建迹立勋,然后纪功于王府,飞声于来世,不亦美哉!”
通过彭羕此言可以看出他对秦子敕的看重和欣赏,秦子敕就是秦宓,他确实学识丰富、见解过人,后来成为了蜀汉著名学者。
彭羕起先在益州牧刘璋手下做官,不过是书佐类的小官,有点大材小用。后来又被众人毁谤,刘璋就将彭羕施以“髡钳”之刑,并贬为奴隶。“髡钳”是古代的一种刑法,意为“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此时正逢刘备入蜀,沿江北上,彭羕想要结交刘备,于是前往会见刘备的谋士庞统。庞统与彭羕并无旧交,又正好赶上有客在座,彭羕径直到庞统的榻上躺下,对庞统说:“须客罢当与卿善谈”,意思是说“等你会客结束我再跟你好好聊聊”。
彭羕的做法体现了他性格的随性,以及不拘小节,但却有别于文人身上所应具备的礼仪与谦虚等特点。
庞统会客完毕,坐到彭羕跟前,彭羕又要庞统跟他一起吃完东西,然后才和他谈话,于是留宿在庞统那里,次日又谈了一天。庞统对彭羕的才华十分赏识,深为欢悦。而法正以前就很了解彭羕,于是两人一道向刘备推荐彭羕。
庞统和法正都是深受刘备信任的智谋之士,两人都很欣赏彭羕,可见彭羕确实才能出众,不同凡响。刘备也认为彭羕非同常人,多次让彭羕传达军令行动,指导教授诸将,他的工作很合刘备心意,对他的赏识和待遇日益加厚。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平定成都,提拔彭羕为治中从事。彭羕徒手起家,权力在州人之上,行为举止便十分嚣张,沾沾自喜自己地位的日益升迁。
从这可以看出彭羕性格的缺点,一朝得势便十分高傲,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俨然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如此作为必定不能长久。
诸葛亮虽然表面上对彭羕热情接待,但内心并不喜欢他,屡次向刘备进言:“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既敬重信任诸葛亮,加上自己观察彭羕的所作所为,于是对彭羕稍加疏远,调任他为江阳太守。诸葛亮果然具有识人之明,料到彭羕“难可保安”,后来事实的发展也证明诸葛亮所料不差。
诸葛亮之所以不喜欢彭羕,是因为诸葛亮用人以德为先,这与曹操颇为不同,例如诸葛亮所看重的蒋琬、费祎、董允、邓芝、姜维等都是德才兼备的贤才,而彭羕固然有才,但却德行有亏,张扬过甚,因此为诸葛亮所不喜,这与诸葛亮的君子作风和选才标准有关。
彭羕听说要调他远出任职,私下心里很不高兴,于是便去会见马超,马超对彭羕说:“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意思是说“您的才干超群拔萃,主公对您很器重,说您可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并驾齐驱,怎么会让您外任小郡,使人失望呢?”
彭羕听后忿忿不平的骂道:“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在古代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彭羕此言是在骂刘备为老兵。彭羕接着又给马超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彭羕口无遮拦、出言不逊,如此德行又怎能长居高位呢?此乃自取其祸也。
马超羁旅归国、寄人篱下,归顺刘备后内心常怀危惧,行事如履薄冰,总担心不被刘备信任,这也是马超自从归顺刘备后就再也没有立功的原因,史书上也再也没有出现他的身影,相较于他早期的勇武善战,晚年的马超寂寂无闻、谨小慎微,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在马超去世前还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信中将从弟马岱托付给刘备,以为微宗血事之继,言辞恭谨,态度谦卑。因此在马超听到彭羕说出这种话之后大惊失色,默不作声。彭羕走后,马超便将彭羕的话写作报告呈给刘备,于是彭羕被逮捕囚禁。马超本就常怀危惧,他担心祸及自身,于是将彭羕之言密告刘备导致彭羕被拘捕。
彭羕在狱中写信给诸葛亮,语气极为谦卑,将刘备比作“慈父”,还盛赞诸葛亮乃“当世伊吕”,彭羕解释自己所说“内外之言”的真实含义是“欲使孟起立功北州,勠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并没有非分之想,希望诸葛亮能明察自己的本心。
诸葛亮看到彭羕的信后,不作回应。彭羕最终被处死,时年三十七岁。诸葛亮顾全大局,为确保蜀汉政权的长治久安,所以必须要处死彭羕这种对政权构成威胁的人,这也是万全之计。
彭羕长相英俊,性情高傲,才能过人,得到庞统和法正的赞赏;他办事能力出众,深受刘备赏识,但一朝得势便行色嚣张,目中无人;他被调为江阳太守,心怀不满,怨天尤人,辱骂刘备,甚至说出悖逆之言,因而被处死。彭羕才能出众,若能谦虚低调、处事谨慎,不恃才傲物、口无遮拦,那他也一定会在蜀汉大有作为,前途不可限量,可惜彭羕有着性格缺点,有才无德,让诸葛亮深感不安,他最后惨死的结局也正是“祸从口出”这四个字的印证。
长戳下方二维码关注,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