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王修,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他。确实,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王修的知名度只能排在三流,但是他在乱世之中却始终能够做到“坚守大节,心怀仁德”,这是殊为难得的事情。那王修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日死的,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祭神,王修因感触而思念母亲,非常悲哀。邻里听到他的哀哭声,因此为他停止了祭神。从这可以看出王修年少早慧,乃纯孝之人,一般人在七岁时还正处于玩乐的年龄,王修则因思母哀哭而感动邻里,可见他的聪敏和早熟过于常人。
这里补充一下:什么是社日?社日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两汉以后,农历二月与八月上旬的戊日,就固定为民间盛大的岁时节日。据说,之所以设在戊日,是因为在天干中,戊属于中央,于五行属于土。
在王修二十岁时,到南阳游学,住宿在张奉家里。张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没有人去看望他们,王修亲自照料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王修见张奉家人生病而不忍,心生怜悯,充分体现了王修的仁德。
初平年间,北海相孔融征召王修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人孙氏素来豪侠,他的门客多次犯法。民间有抢劫案发生,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吏役无法去捉拿。王修于是带领吏民包围了孙氏家,孙氏拒守,吏民畏惧不敢靠近。王修命令他们道:“有敢不去攻打的人,与贼人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于是交出了抢劫的贼人。从此当地横行不法的豪强都惧怕屈服。这件事体现了王修的果断与霸气,颇具大将之风。
王修被推举为孝廉,他辞让给邴原,孔融没有答应。当时天下动乱,推举孝廉的事情就搁置了下来。不久,郡中有谋反的人。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连夜奔往孔融那里。在贼寇刚刚起事时,孔融就对左右的人说:“能冒着危难前来帮我的,只有王修了。”话刚说完,王修就到了。可见孔融深知王修之公义,具有识人之明,王修不避危难前来相助孔融确实体现了他的仁德和道义。
后来,王修任功曹。当时胶东多有贼寇,孔融又任命王修为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自己设置营寨壕堑,不肯听从官府的发派调遣。王修独自带领几个人骑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震动惊愕,没有人敢有举动。王修安抚了其余的人,自此贼寇逐渐止息。
此事体现王修胆识过人、才能出众,凭借胆识和魄力震慑贼寇,将胶东治理的井井有条。孔融每次有了危难,王修即使是在家中休息,也会马上赶到,孔融往往倚仗王修得以免于祸患。由此可见王修感念孔融的恩德,乃是重情重义之人。
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次诽谤诬陷王修。后来刘献因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当时的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这说明王修处事公平,不因私废公,亦不因个人好恶而影响公事,他以德报怨、胸怀宽广,乃是堂堂正正的君子。袁绍又征召王修任即墨令,后来又任袁谭手下的别驾。
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逝,因审配等伪立袁绍遗令,拥立幼子袁尚为主,袁谭与袁尚渐生嫌隙。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袁谭和袁尚开始刀兵相向,袁尚率兵攻打袁谭,袁谭战败,王修率领吏民前往营救袁谭,袁谭高兴的说:“成吾军者,王别驾也。”王修时任袁谭别驾,所谓“在其位当谋其政”、“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王修不避艰险营救袁谭,确实做到了尽忠职守、无愧本心。
袁谭战败时,刘询在累阴起兵,诸城皆应。袁谭叹息着说道:“今举州皆叛,岂孤之不德邪!”王修说道:“东莱太守管统虽在还表,此人不反,必来。”十几天之后,管统果然抛妻弃子来到袁谭这里,妻儿被叛贼杀害,袁谭任命管统为乐安太守。王修认为管统必来可谓有识人之明,管统宁弃妻子前来体现了他的赤胆忠心,但如此做法却是对妻子的不义,正所谓“忠义难两全”,古今截然。
管统选择了忠,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做法是被大力提倡和推崇的,因为在封建社会认为“忠”乃立身之本,排在首位,诸葛亮也曾说道:“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则名扬。”如此看来管统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就不奇怪了。袁谭想要进攻袁尚,王修劝他说:“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袁谭不高兴,但理解他的志向节操。王修此言足见他乃公忠义士,敢于犯颜直谏,秉性刚正不阿,可惜袁谭不以为意。
过后袁谭又问王修:“计安出?”王修说道:“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属有谗人,固将交斗其间,以求一朝之利,愿明使君塞耳勿听也。若斩佞臣数人,复相亲睦,以御四方,可以横行天下。”
王修以兄弟大义规谏袁谭,希望袁谭可以与袁尚重修旧好,兄弟亲睦,才可以横行天下。这体现了王修的仁德以及刚正的性格特点,可惜袁谭并没有采纳王修的肺腑忠言,一意孤行,最后败亡也是咎由自取了。袁尚又率军攻打袁谭,袁谭迎战大败,派辛毗去向曹操求救。
曹操攻破冀州后,袁谭再次反叛,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在南皮进攻袁谭。王修当时正在乐安运粮,听说袁谭危急,率领他带去的士兵和从事一共几十人,向袁谭那里赶赴。到了高密县时,听到袁谭已死的消息,王修下马放声大哭,说道:“无君焉归?”于是去了曹操那里,请求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
曹操想要观察王修的诚意,于是沉默不语,王修说道:“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曹操嘉奖他的节义,听从了他,并让王修担任督军粮,返回乐安。由此可见王修确实是忠贞之士,对袁氏父子忠心耿耿,可惜袁氏父子并非明主,不能从谏如流,辜负了王修的满腔忠义。
袁谭被击破后,全州各个城池都服从了曹操,唯独管统据守乐安,不愿服从。曹操命王修去取管统首级,王修因管统是亡国之忠臣,于是解开他的捆绑,让他去见曹操,曹操高兴的赦免了他。管统和王修一样都是忠贞之士,彼此惺惺相惜,可惜袁氏父子却不能善用他们,这才导致了最后的败亡。
袁氏政令宽纵,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曹操攻破邺城,查抄没收审配等人的家财数以万计。待到攻破南皮县,察看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曹操感叹着说:“士不妄有名”。于是礼聘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可见王修不仅仁德忠义,还十分廉洁,有国士之风。王修治理政务,抑强扶弱,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体现了王修杰出的政治才能。
魏国建立后,王修任大司农郎中令。曹操欲行肉刑,王修认为时机还不允许实行,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王修被迁为奉尚。肉刑是指直接摧残身体的刑法,例如髡钳(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墨刑(在脸上刺字)、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这些肉刑实施起来都较为残忍,王修反对曹操行肉刑,认为会失去民心,这体现了王修的仁德之心。
后来严才反叛,与他的属下几十人攻打宫殿旁门。王修听闻兵变,召唤车马未到,就率领属下官吏步行到了宫门。曹操在铜雀台望见他们,说道:“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由此可见曹操对王修忠义的信任和了解。相国钟繇对王修说道:“过去,京城发生变故时,九卿是各自居守官府不出。”
王修说:“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意思是说“靠国家的薪俸吃饭,怎么能躲避国家的危难呢?居守官府虽是旧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难的大义。”当时的人以为美谈。王修此言说的是大义凛然,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心和节义,让人十分敬佩。不久后,王修病死在任上,其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
王修少时早慧,母亲去世后,其哀哭之声感动邻里;二十岁时游学南阳,亲自照料张奉全家,病愈乃去;他被孔融召为主簿,处事果断,豪强摄服;在郡中有反叛时,他不避危难赶来相助孔融,堪称忠正之士;在面对刘献诋毁时,他胸怀宽广,不因私废公;他屡次劝谏袁谭应兄弟和睦,却不被采纳;在袁谭去世后,他下马号哭,请收葬谭尸,以全臣子之节;他勤俭廉洁,家无余财,有国士之风;他善于治理,严明赏罚,百姓称之;他反对肉刑,心存仁德;在严才反叛时,他将官属步行至宫门,守赴难之义。王修不论是跟随孔融、袁谭还是曹操,都始终做到了尽忠职守、以尽臣节,他兢兢业业、心怀仁德、处事果断、不失节义。王修堪称是大节仁德的义士。
长戳下方二维码关注,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