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是三国时期国力最弱小,也是最早灭亡的国家,但它却得到了历朝历代的高度关注和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蜀汉代表的是正义一方,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英雄豪杰活跃其中,例如诸葛亮、关羽、赵云、姜维等都是忠肝义胆的英雄,他们受到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喜爱与推崇,而蜀汉最后的灭亡也让后世深感惋惜。
蜀汉虽然国力弱小,但却是三个国家中治理的最好的一国,内部非常稳定,极少内乱,这固然与诸葛亮的治蜀功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蜀汉众多的案件中,最为大众所关注的就是李严被废事件,这件事情的始末可谓是扑朔迷离,史书语焉不详,堪称是一大疑案。李严为何会突然被废?这与蜀汉权争究竟有没有关系呢?这些都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他在年轻时担任郡中的吏员,以才干知名。荆州牧刘表让他到郡中各县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正为秭归县令,于是西往奔蜀,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在曹操攻占荆州时,李严却弃曹操而反奔蜀地,可见李严对“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并不认同。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严被任命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大军。李严则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从这可以看出李严十分看好刘备,认为刘备有英雄之姿,必成大业,故而在关键时刻转投刘备。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成都平定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益州因在刘焉、刘璋父子的治理下,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刘备于是命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和李严五人共同制定《蜀科》,后来成为了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召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领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叛贼首级,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领郡如故。
李严先后平定蜀汉的两场叛乱,以少胜多,表现卓越,确实体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可见李严有着过人的才能。
据《水经注》记载,李严在健为任郡守期间,还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枢纽工程,使其能连接江的两岸。东汉晚期,战乱颇繁,都江堰、六水门等大型水利工程都严重失修。
李严上任后,重新整治水利工程,对当时的生产建设是有功绩的。可见李严不仅军事才能出众,其政才也不容忽视,并在任上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影响后世。
李严虽才能出众,却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穷奢极欲,以满足一己之私,他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
李严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被魏国任命为乐陵太守。由此可见李严虽能力出众,却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他自视甚高,不善处理同僚关系,并且心胸狭窄、私心颇重。这些缺点都注定他无法成为名流千古的贤臣良佐。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是刘备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与诸葛亮共同接受遗诏,为股肱之臣,可见刘备对李严的信任。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以诸葛亮主政,李严掌军,这样的安排与东吴孙策的托孤十分相似,孙策临终前托孤于张昭和周瑜,同样是以张昭主政,周瑜掌军,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刘备的托孤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刘备之所以会托孤于李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李严确实才能过人,尤其是军事能力出众,而诸葛亮擅长内政,所以李严若与诸葛亮合作会事半功倍。第二,蜀汉政权主要由三大派系所组成,分别是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荆州派指的是刘备在荆州期间所招揽的贤才,代表人物是诸葛亮、蒋琬;东州派指的是跟随刘焉、刘璋入蜀的人士,代表人物是李严、法正;益州派指的是益州的土著氏族,代表人物是黄权、谯周。这三大派系一直明争暗斗,面和心不和,当遇到外敌来犯时,三大派系尚且可以为了各自的利益同仇敌忾、抵御外敌,可若当外患解除,他们彼此之间又争斗不休,甚至蜀汉的迅速灭亡也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严是东州派的代表,与益州派也有着不错的关系,而他本身出生于荆州,因此被荆州派视为老乡,也愿与他亲近。在当时的蜀汉政权,只有李严与三大派系间都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刘备这样安排也是为了平衡蜀汉三大派系间的关系,让矛盾不至激化,减少内部损耗,可谓是用心良苦。可惜李严有才而德亏,更有着性格缺点,最终没能善始善终,辜负了刘备的信任。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严转为前将军。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兵镇守汉中,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来,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当时蜀汉的版图只有益州一个州,如果再多设立一个巴州,就相当于在搞内部分裂,会危及蜀汉政权,所以诸葛亮拒绝了,可见李严私心太重,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如此品行又怎能成就功业?于是诸葛亮便让李严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李严。诸葛亮不仅没有因此罪责李严,还让他移屯江州,足见诸葛亮的心胸非常宽广。
李严还写信给孟达说道:“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李严与孟达同属东州派,二人又是生死之交,关系密切。此时孟达已经叛投魏国,李严写信给孟达暗示让其回归蜀汉,与自己联手,好壮大自己的权势与地位,与诸葛亮分庭抗礼。
诸葛亮也写信给孟达说道:“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可见诸葛亮对李严的才能是很欣赏的,若李严能够迷途知返,用心国事,未尝不能成为社稷重臣,可惜他的私心与权欲太重,即便诸葛亮大公无私,对他再三包容,李严仍不知满足。
李严又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信驳斥,认为:“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二人由此不睦,逐渐貌合神离。在古代“受九锡”通常是篡位的前奏,例如曹操和司马昭都曾“受九锡”,权倾天下,最后二人的子孙也都相继篡权,建立了魏国和晋朝。李严劝诸葛亮“受九锡”是不怀好意的行为,如果诸葛亮答应便会让他的声誉受损,自己也能借机染指权力,这样的用心是很险恶的,体现李严的私心很重。
后来李严的同乡陈震出使东吴前,曾私下对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回复,认为自己和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大公无私,一切以国事为重的高尚品德。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出兵进攻汉中,诸葛亮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属职位在诱降他,诸葛亮知晓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在面对国家危难之际,李严不顾大局,却要挟诸葛亮为自己加官进爵,似此眼中只有私利、不念国家安危之人又如何能够长久?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际,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李严听说军队已退,于是又故作惊讶,说道:“军粮饶足,何以便归”,用意在于推卸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欺上瞒下,他又上奏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手笔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暴露无疑,李严辞穷理屈,只能叩头认罪。于是诸葛亮上表废李严为庶人,流放梓潼郡。
对于李严犯罪被废的始末,后世很多史学家都质疑其真伪性,尽管此事记载于《三国志》,但文中所述李严犯罪手法拙劣,很容易被人识破,这与李严杰出的能力不相符合,因此受到质疑。但蜀汉联名上表请求废黜李严的大臣中包含了蜀汉各个派系的人,这足以说明李严所犯的是一件非常严重的错误,是无法被原谅的错误。
李严作为刘备的托孤重臣,却在数年后遭废黜流放,此案详情扑朔迷离,被后世认为是蜀汉的内部争斗,也是荆州派代表诸葛亮和东州派代表李严之间的权力斗争。但与通俗意义上的权争有所不同,蜀汉此次的权争非常温和。
诸葛亮虽然将李严废为平民并流放,但却依然保持其原有生活水准,并任用李严之子李丰为丞相府从事中郎,可以说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试想有谁会重用自己的政敌之子呢?甚至还将他放在身边悉心教导,诸葛亮如此坦荡磊落的胸怀真是可昭日月。
相比于魏吴两国的权力斗争,例如魏国司马懿诛曹爽三族,吴国孙峻诛诸葛恪三族,哪个不是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可唯有蜀汉此次的权争是完全没有流血的斗争,足见诸葛亮心胸之宽广非常人可比。
诸葛亮废黜李严后,还曾写信给其子李丰,信中透露出自己的款款真情。诸葛亮在信中说道:“吾与君父子勠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谓至心感动,始终可保,何图中乖乎!”诸葛亮还鼓励李丰道:“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丕可复通,逝可复还也。”
诸葛亮在信中表明了自己“以国事为重”、“匡扶汉室”的志向,还鼓励李丰用心国事,劝李严能够勤追前阙,如此还有将功赎罪、报效朝廷的机会。信中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胸怀宽广、大公无私、以及重情重义。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李严听说后非常伤心,发病而死。李严曾被诸葛亮废黜,可他不仅没有丝毫责怪诸葛亮,反倒在听闻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时因悲伤发病而亡。
这主要是因为李严生前常企望诸葛亮能够重新启用自己,诸葛亮去世使得这一希望破灭,而后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故而激愤发病。这足见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是如此之大,让被惩罚者心服口服,无丝毫怨言,难怪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曾评价道:“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这句评语可谓一语中的。
李严才能出众,先投刘璋后投刘备;他军事能力卓越,曾两次平定蜀汉内乱,以少胜多,克敌制胜;他政才突出,在任时重新修筑浦江大堰,造福后世;他因才干被刘备指定为托孤重臣,掌内外军事;他私心颇重,权欲极强,不顾大局,又欺上瞒下,遭废黜流放;他常思将功补过,在听闻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时激愤而亡。
李严本为贤才,又是刘备的托孤重臣,若他能够谦虚谨慎,勤于国事,以大局为重,那他必定能够成为蜀汉栋梁,流芳百世。可惜他的私心和权欲让他铸成大错,最终自毁前程,而李严被废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温和的权力斗争事件,这自然与诸葛亮的大公无私与磊落胸怀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戳下方二维码,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