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变坏,往往是从三言两语中的不理解开始的

创业   2024-10-31 10:16   泰国  

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


变得沉默了、更少分享了、更忙了、更晚回家了、喝酒更多了、更没有耐心了?

在你发现对方改变的时候,对方的变化早已经开始。关系中的人的改变,往往发生在需求转向的时刻。原来由你来满足的这部分需求,只能转向其他的途径。

我有个认识了 10 多年的朋友,有次聊天时,讲到我和我妈的一次吵架。那次吵架其实马上就和解了而且我领悟到了一些自我觉察的东西。但我和这位朋友聊的时候,只聊了吵架的部分而没有聊对我更重要的自我觉察的部分。

这就很微妙了,如果不是这段时间在高频复盘对话的话,我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当时挺诧异的,因为我和这位朋友是无话不聊的。


仔细想了想自己的行为,我想我是选择了一个更安全的部分来聊——一个你无论什么反应我都能接受的部分(另一个部分如果你批判的话,我可能难以接受)。

为什么我会感觉不够安全呢?在脑海里往前“倒带”我们的对话时,发现自己当时捕捉到了一些信号,觉得她并没有理解我。


例如,我传达了一些自我表达层次的内容,被否定了(参考上篇),又或者是在某些重要话题时她看起来心不在焉等等。

这些信号都是瞬间的,通常不易觉察。但它会在对话中被双方不时捕捉到。

而感到不被理解的时刻多了,倾诉的需求就可能转向。


而这往往非常可惜,因为它开始的时刻,通常双方都不会察觉到。因此,能够理解对方并传达这种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那什么是理解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大师卡尔·罗杰斯是这么说的:

这意味着进入他人的个人感知世界,并在其中达到充分忘我的境地。它需要时时刻刻对他人内心流变着的意思,对恐惧、愤怒、柔弱、困惑或者他(她)体验到的一切保持敏感。它意味着暂时生活于他人的生命之中,非常细心地巡视这个世界,而不给出任何评判


多么美妙的场景!但这里的每一句话都非常困难。


例如不带评判。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个例子体现了不评判的困难。


作者为一所小学提供咨询服务,这所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表示对方难以沟通:


我首先问老师们:“校长做了什么不符合你们的需要?”


“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提问的是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却是这位老师对校长的评论。 


当我指出这一点后,另一位老师响应道:“我知道他的意思了。校长的话太多!”这仍不是一个清晰的观察,而是对校长说多少话的评论。


随后,第三位老师说:“他认为只有他想说的话是重要的。”我进而向他们解释,推断他人的想法和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是两码事。随后,第四位老师大胆地说:“他总是想成为人前的焦点。” 


当我指出这也是推断时,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说道:“你的问题太难回答了!”


再如充分忘我、时刻对对方的内心敏感。


日常交流中的“安慰”,通常很快会把注意力从对方身上移开,扯到自己身上


我们在对话中,能多久保持对对方的关注,而不把话题扯到自己身上呢?当对方说起一个经历,我们能做到只聊对方愿意聊的部分,而不聊自己感兴趣了解的部分吗?

不过今天呢,我要介绍一种方法,可以带领我们慢慢达到这个境界。

Taraaa
前大厂产品经理; 分享思维、学习干货; 痴迷认知、逻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