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慰,给予情绪支持,这里有一份书单

创业   2024-08-13 09:30   上海  
小A得知同事小C的母亲刚刚过世。

小A:听说你母亲的事了,我很难过。
小C:谢谢你。她已经和癌症斗争两年了,她尽力了。
小A:我的父亲五年前突发心脏病去世。我们都没有机会和他告别。
小C:这太让人难过了。
小A:想到她去世时你至少在她身边,是不是觉得轻松多了。

为了回应小A的问题,小C有几种回应方式,可能都不那么舒服:

1)是吧,我可能好一些了。
2)并没有,看到她带着那么大的痛苦离开太难受了。
3)可能我应该为能陪她走完全程而心怀感激。

小A的安慰让人很头大,原本是共情小C,反而变成了共情他自己,让小C反过来安慰他。

此外,因为他自己没有在父亲过世时陪在身边感觉很遗憾,就推测小C在母亲去世时能陪在身边,应该感觉释怀。

图片来自《恰到好处的安慰》
那么更好的回应是什么呢?

1)我很抱歉。(他没有提自己的经历)

2)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过。我的父亲几年前也过世了。你现在怎么样?(他承认自己有过相似的经历,但是仍然关注小C的感觉)

3)陪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是什么样的经历?(如果小A想要了解小C在母亲临终前的经历,他可以这样问。他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为这一点应该很重要,但没有假想小C的感觉。)

小A最开始的反应,是生活中我们很常见的反应,但它并没有真正做到共情。

究其原因,是我们对痛苦的不适感以及想要阻止它的冲动。
相比存在的状态,我们的文化更看重有什么结果;相比情绪混乱,我们更看重整理好情绪;相比于让事情就那样待着,我们更相信得有个了结;相比于学会和哀伤相处,我们认为治愈就等于彻底摆脱。

真正的共情是看见对方的感觉,不试图阻止、评价它。

每一个人体验失去或其他东西的方式都不一样。共情帮你了解真正的痛苦、恐惧或其他感觉是什么样子的。

01 《恰到好处的安慰》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曾经罹患癌症。对于她们来说,生病最艰难的,不是掉头发,或被服务员叫成“先生”,而是“好朋友或家人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或无意识说了不好的话而选择消失时,我感到的孤独和被隔绝。”

这本书的主题是“如何安慰处于痛苦和受伤中的人”,充满了有趣的插画,是娓娓道来的风格,像是有个大姐姐在亲切地教导你。内容轻松有趣又实用。(不过对于我这种偏好有逻辑结构的人来说还是有点不舒适的哈哈哈😂)

02 《高难度谈话》
这本书我好多年前就读过,当时对我影响蛮大的。

好多年前我妈生过一场大病,之后她的脾气变得更差了。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爸爸因为一件小事没有符合她的心意(比如忘记她忌口的东西),她会大发脾气。历数爸爸以前的种种“劣迹”,有些是经常说的陈年旧事,有些是压在心里没有说过的(比如说爸爸多看了几眼路过的女人)。

有几次我回家遇到这样的时候,看着妈妈因为一点小事乱发脾气,也开始很生气,觉得她无理取闹。

我会严厉地指出她的问题,比如以前的事情既然决定让它过去就应该放下,要就事论事不要把对事情的讨论上升到对人的评判等。说着说着,就会变成我俩的争吵。

而事后平心静气的时候,妈妈会告诉我,看到爸爸看别的女人她会难受,是因为她嫁给爸爸的时候就因长相而自卑,后来一直努力,总算在外形和能力上在同龄人中有了自信,却因为一场病,把这种自信又击溃了。

而每当听到这里,我也很懊悔,觉得对待妈妈太严厉了。

当年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和妈妈的争吵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者告诉我们谈话分三层
1)事实层面:发生了什么、意图、责任
2)情绪
3)自我认知

妈妈的问题常常是自己曲解对方的意图(如看到爸爸看别的女人就联想到他会不忠),急着指责对方,并发生自我认知的崩溃(如不自信感又回来了)。而我没有体谅她的情绪(急着指出问题,对她来说是一种指责,使她觉得感受未得到认可)。
在高难度谈话中,找出正确的事实从来都不是谈话的重点。谈话双方争论的是他们对此在感知、阐释和价值观上的不同见解。

03 《情绪陷阱》
如果说上一本书讲的是冲突性谈话的“原理”,那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

当对方很生气时,直接忽略 TA 说话的内容,去“标记”对方的情绪。

例如:你感觉很生气。你感觉不被尊重。

标记一定要简单直接,用“你”做主语即可。不用说“我觉得你好像很生气。”

这种标记是对对方情绪和感觉的认可,对方会有一种被看见的感觉。

是一个简洁而强大的方法了。

04 《共情的力量》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曾供职于哈佛医学院,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他用大量的案例给我们讲了为什么要共情、如何共情。

我的朋友最近遇到一个十分难缠的客户,抓小放大,要求很多,频繁挑战她的专业能力。她被折磨得不胜其烦,精神状态不太美丽,都想去龙华寺求一个符保平安。

她跟我抱怨。一开始,我只是在用共情的技巧在安慰她。可是一段时间后,突然觉得,我好像真的“看见”了她的灵魂,一个正在经受痛苦的灵魂。

而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人有时是多么孤独。即便我陪在她身边,她依然是独自一人行走在那种煎熬中。

我想说的是,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慈悲之心。而它,能经由训练达到。

这本书的缺点是案例比较多,有点啰嗦。

05 《阅人无数:突破沟通中的艰难时刻》
这本书的书名感觉很功利,很让人下头,但是书的内容却非常好。

它的两位作者是美国的审讯心理专家,为重大危机事件,例如谋杀案、爆炸案等提供心理咨询,处理极具挑战性的沟通案例。

这一背景让他们非常擅长与人沟通,让对方敞开心扉,获取更多信息。其中也提到了共情式倾听的技巧,非常深入和细致。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一个沟通风格的模型,把沟通风格定义为 4 种动物模型,让你知道如何和不同风格的人沟通。


一开始,你只是在训练共情的技巧。长此以往,你放下了成长经历带来的价值体系,放下了评判和标准,偏见与预设。

你看到一个个灵魂的形状,他们从哪里来,何以至此。

于是你发现,那独自穿行的荆棘之路,是如何被你放下的东西所塑造的。你照见了别人,也疗愈了自己。


于是有一天,你没有了技巧,只有慈悲和柔软,关怀与爱。



Taraaa
前大厂产品经理; 分享思维、学习干货; 痴迷认知、逻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