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星妖作,一本带来沉浸舞台剧体验的书

创业   2024-05-29 10:04   上海  

周末参加开智的线下活动,其中有一个换书的环节,我带的是《理解漫画》。当年读完非常喜欢,但想起来在公众号一次也没推荐过,今天就来好好推荐一下。

《理解漫画》解构了漫画的技艺,什么是漫画,漫画有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能吸引你等等。内容是很学术派的漫画理论,但作者用漫画的手法表现,生动而有趣。

这本书最理想的读者大概是那些想成为漫画家的人。而我作为一个外行,却也被深深吸引乐在其中。

01 漫画如何吸引人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我对于内容怎样影响人的认知、如何吸引人有很强的兴趣。《理解漫画》在这一点上有很多深刻的洞见。

例如,《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提到,语言中有空间隐喻,用空间来表达意义。

例如,用空间词汇来表达时间概念:从前、以后;英语中也用空间介词 in, at 等来连接时间。

再如,形式 A 离 B 越近,对 B 的影响就越大。

John won't leave until tomorrow.
Mary doesn't think he'll leave until tomorrow.
否定词离 leave 越近,效果越强。

He is not happy.
He is unhappy.
un 的否定比 not 更近,unhappy 表示难过,而 not happy 可能不快乐也不难过。

而漫画显然也是这样:

再如,漫画利用“知觉封闭性”创造了很多互动。

知觉封闭性,指的是大脑在看到不完整的内容时,有把它补全的倾向。

上面两张图之间的事件进展,是读者自己脑补的。

作者和读者完成了一次创作上的“共谋”。


02 超越舞台剧的沉浸体验

互动感,或者参与感,这在其他艺术形式里也有。

例如在喜剧片中,假如你先看到一个人在路上走,下一个镜头是地上有块香蕉皮。那么你就知道这个人马上要摔倒。

你有这样的预期。接下去当那个人真的摔倒时,这个镜头就更好笑了。

角色在自己醒悟之前就要干一件愚蠢的事,观众眼睁睁看着角色变成倒霉蛋,这种乐趣被一步步释放出来,就更好笑。

再来,在语言中,直喻和隐喻也能塑造参与感。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小学语文学过的概念。

什么是直喻呢?

直喻一般是用"像xxxx一样”这样的句式表达。“Tara 像狮子一样奔跑”是直喻。

什么是隐喻呢?

假如你们看到我在奔跑,然后有人说了句,“看!狮子在奔跑”,这就是隐喻。

《修辞感觉》里提到,隐喻有的时候需要读者参与侦探工作,解开作者比喻的实体。

狮子指谁呢?哎,原来是 Tara。这就是一个破案的感觉。

隐喻的读者像在玩寻找答案的游戏。...读者是参与其中的。而直喻中,答案已经备好,读者更像是旁观者。


不过,在《理解漫画》里,作者除了介绍漫画中互动的手法,还亲身示范了一把。

他塑造了程度非常丰富的互动感,我觉得别的艺术形式里几乎无法复刻。

这也是我想打 6 星的原因(满分 5 星)。

我们来看一看。

这本书出现最多的是作者本人的卡通形象。它承载了多种作用,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不断地变幻身份。

作为讲述的作者

这张图中,卡通形象代表的就是作者。作者在介绍内容。这是最普通的一种互动,和文字书籍的作者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出现了他的图像。

此时你是一个读者,接收作者讲述的内容。你和作者的关系是读者-作者

作为故事的主角移情

作者在介绍了漫画的类型之后,说“漫画的世界博大精深”。

他画了一个巨大的地球仪,画面中的他有种仰望星空的感觉。而我们也被代入作者的位置,成了仰望星空的人,体会到漫画的博大精深。

这有点像电影的体验,带入主角,跟着主角的眼睛去看。

这里你和作者的关系,是融为一体的(电影)主角。

作为故事的主角将你带入配角

这几幅画中,作者试图给漫画下定义。有点像影视里的“剧中剧”。

作者先提出漫画的定义是“连续的艺术”,所谓的“台下的观众”质疑不够具体。他又提出“连续的视觉艺术”。“台下观众”又挑战:动画也是一种连续的视觉艺术呀,怎么区分?

这个台下观众实际上也是读者的内心os。这时你就被带入了这个剧中剧,成为配角和作者互动。

你和作者的关系是配角-主角

这种形式的表达在艺术作品中就很少了。

试想一下,哪部电影你在观看的时候,你感到和导演的关系是配角-主角呢?我当时读到这里觉得特别好笑和兴奋,我觉得就是这种参与感造成的。

作为这本书表达的材料

这里作者是在介绍图像到文字的抽象过程。

第二排倒数第二格,他在讲文字和图像有什么差别,他把自己脸的“图像”拿走,在上面写文字来加以说明。最后一格还讲到了图标。他的面部就变成了一些图标,来突出差别。

在这里,作者就变成了这本书表达的材料。

此时你和作者的关系是读者-书页。这种表达形式就更罕见啦。

就算你不想成为漫画家,如果你对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或内容创作有兴趣,推荐你看看这本书!

题图来自 Pixabay




Taraaa
前大厂产品经理; 分享思维、学习干货; 痴迷认知、逻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