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效原因分析
团队成员采用“5why”法对11项关键失效模式进行根因分析,见下表。
住院患者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关键失效模式的根因分析
2.团队成人针对根因拟订改善方案并实施,在取得上级部门同意后,依据方案共性,整合为4大对策,群组逐一实施。住院患者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根因的改善行动方案
对策一:范输注方案构建3A评估体系,规范输注方案
3A即药物评估(Drug Assessment)、患者评估(PatientAs-sessment)、医护评估(MedicalCare Assessment)。
(1)药物评估(1A)参照血管活性药物目录,梳理出常用药物清单,依据血管活性药物对循环的支持程度,将常用药物分为红、黄、绿三区存储。
(2)患者评估(2A)依据成人浅静脉分级标准对患者外周血管进行评估分级。当输注药物渗透压>900mosm/L或PH<5、患者输注时长>6h或血管分级为3级时须经中心静脉输注,当紧急用药时且药物输注时长<6h、患者血管分级0级~2级时可经外周静脉输注。
(3)医护评估(3A)对科室医生、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梳理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护士穿刺能力分级标准,对病区护士进行穿刺分级,明确每位护士的穿刺级别。病区护士穿刺分级标准
经3A评估后,结合文献循证,制订了“红、黄、绿三区药物经中心静脉置管标准化输注方案”。
红、黄、绿三区药物经中心静脉置管标准化输注方案
对策二:开展五步联动培训,提升专业水平
(1)学习需求分析 调查发现,护士在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不良反应与监测、应急预案与处理及规范化操作等方面存在疑惑。
(2)培训计划设计 运用教育目标分类法,设置专项培训目标,制订培训目标和内容。
(3)课程安排 参考需求调研论证,整合出住院患者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4大板块的培训内容,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不良反应与监测、应急预案与处理及规范化操作等,共设置19节课程。
(4)实施培训。理论培训从4大板块培训内容展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授课;技能培训以标准化患者及视频教学为主,采用床旁示教、视频教学、情景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技能培训重点强化了两个内容:一是续药备药时间循证。二是优化续泵方法。
(5)效果评价 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机制。
对策三:制订集束化管理措施,确保输注安全
(1)信息化管理。在电子医嘱系统增设不合理医嘱弹窗提示,确保医嘱下达精准无误。
(2)创建常用药物速算盘和速算表。由于血管活性药物在输注时对剂量要求严格,且需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动态调整滴速,通常医生将剂量换算成mL/h,紧急用药时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因此,制作了标准量的多巴胺速算盘,方便快速精准给药。(3)依据血管活性药物分区,输注时在注射器、延长管贴红、黄、绿预警标识。
(4)预判患者药物外渗风险等级,进行红、黄、绿三色预警,不同患者给予不同处理。<9分为红色标识,9分~11分为黄色标识,>11分~14分为红色标识。对贴红、黄色防药物外渗风险标识的患者,在输注前、中、后制订预防措施。输注前充分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治疗周期及药物性质,选择最佳静脉、最合适的静脉导管及置管位置。输注中执行规范操作,加强输液全过程安全监管,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输注后评估局部情况,若治疗结束,尽早拔除静脉导管。
外周静脉输液渗出风险评估表(改良)
(5)制订优化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应急预案,护士按照流程处理。
(6)制订药物输注AIDET沟通模板,方便医患沟通。
对策四:明确质量评价标准,管控关键环节
(1)建血管活性药物管理质量评价表,实施“科主任+护士长-质控组长-静疗联络员+责任组长”三级质控。
输注前
输注中
输注后
意外事件的报告和处置
(2)制订中心静脉通路及外周静脉通路血管活性药物输注巡视监测卡,从巡视时间、药物输注速度、注射泵运行状态等维度进行输注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