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博士后:学术梦的“炼金场”还是“围城”?

文摘   2025-01-27 08:14   新加坡  

      这篇文章题为《Postdoc 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s link to academic retention and faculty success 博士后论文的发表和引用与学术保留和教职成功有关》,由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Yueran DuanShahan Ali MemonBedoor AlShebliTalal Rahwan等学者共同完成,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DOI: 10.1073/pnas.2402053122)。

     该研究以全球45,572名学者的职业轨迹为数据来源,横跨25年的学术历史,探讨了博士后阶段在学术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篇论文不仅对现有的学术招聘与留任机制提出了深刻洞见,还尝试为年轻学者的职业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博士后:学术道路的“黄金十字路口”

      博士后阶段,被形容为“学术之路上的炼金场”,也常被调侃为“围城”——在其中的人想逃离,之外的人却想进来。这种矛盾正源于博士后阶段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是通向学术世界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它又是许多学者被迫离开学术界的分水岭。
     研究指出,
41%的博士后最终未能留在学术界。这一高流失率并非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是学术界本身的“漏斗结构”注定了许多人无法进入教职岗位。这种现象不仅引发了对博士后阶段“高压”和“剥削”的讨论,也让我们更加好奇:那些成功走向学术巅峰的博士后究竟有哪些共性?



成功的三要素:生产力、方向调整与流动性

       这项研究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揭示了博士后阶段对未来学术成功的三个核心影响因素:科研产出、研究方向的调整和地理流动性。

1. 科研产出是核心竞争力

     在学术界,“量”和“质”始终是评价学术能力的两个重要维度。研究发现,那些在博士后阶段发表高影响力论文(被引用率位列前5%)的学者,不仅更有可能留在学术界,还在教职早期的表现中展现了更高的科研效率。更有趣的是,博士后阶段的科研成果比博士期间的成果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更大

2. 方向调整:适度变革创造新机会

      研究方向的调整被形容为一个“金发姑娘原则”:既不能完全固守原地,也不能过度脱离原有领域。研究发现,那些在博士后期间适度调整研究主题的学者(例如跨学科合作),在未来学术表现上更为突出。然而,完全偏离原有研究方向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3. 地理流动性:走出“舒适圈”更有益

     数据显示,选择国外博士后的学者在早期学术表现上的优势更加明显,而在同一国家的机构间流动对学术产出的影响较小。对于非欧美地区的学者来说,进入高声望机构能显著提升未来表现,但对于欧美地区的学者来说,这种“机构名声”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数据之外:对学术职业的几点反思

1. 博士后阶段的意义被低估了

     长期以来,博士后的角色被简单地描述为“等待教职”的过渡期。然而,这项研究用数据表明,博士后阶段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关键产出期,更是积累新技术、扩展学术网络的重要时期。年轻学者如果在这一阶段充分利用资源,主动参与研究合作,将大大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2. 高压力的学术文化亟待优化

      研究强调了博士后阶段的高压环境以及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高影响力论文是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可能让学术界错过许多潜力人才。如何平衡高产出与个体成长,是学术界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

3. 跨学科合作的潜力仍待挖掘

      研究方向的适度调整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关键之一,但现有的学术体系中,跨学科合作往往面临行政、文化等多重障碍。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更多博士后走向跨领域研究,可能是未来学术政策需要关注的方向。


对年轻学者的建议:如何破局?

基于这篇研究的洞见,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为正在规划职业道路的年轻学者提供参考:

  1. 专注高质量科研产出
    不论是博士阶段还是博士后阶段,高影响力论文始终是提升职业竞争力的“硬通货”。学者应尽可能关注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避免“短平快”的低质量产出。

  2. 不要害怕适度改变
    适度调整研究方向或尝试新的学术环境,能够有效拓宽视野并增加未来的学术竞争力。然而,过度变化可能导致成果积累的中断,需谨慎规划。

  3. 主动寻求合作与指导
    在博士后阶段,与领域内的优秀学者建立合作关系,能够为职业发展带来巨大助力。同时,充分利用导师资源,获取更多行业建议与机会。



博士后与博士阶段的关系:一脉相承的成长

      尽管研究强调了博士后阶段的重要性,但博士阶段的积累同样不可忽视。博士阶段决定了一个学者是否能够获得优质的博士后机会,并为未来的科研产出打下基础。正如研究所示,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成功是高度相关的:在两者期间都有高影响力论文的学者,其学术表现显著优于其他人。

     这也说明,博士阶段的努力并非仅是为获取学位,更是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根基。在这一阶段,学者应注重以下几点:

  • 专注科研深度:比起“短平快”的产出,更重要的是能打动领域同行的创新性研究。

  • 寻求跨学科机会:适度尝试新的技术或研究方向,为未来的博士后研究积累更多可能性。

  • 建立人脉与合作:博士阶段的学术网络可能直接影响你是否能进入优质的博士后项目。


结语:博士后是一场“炼金”,更是一场“修行”

      从这篇PNAS论文中,我们看到了博士后阶段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它不仅是学术之路上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学者实现职业突破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学术界需要为博士后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指导,帮助他们在这一阶段找到平衡点。

      对于年轻学者而言,博士后并不是“等待”的代名词,而是一场主动“炼金”的过程。那些能够在这一阶段高效积累成果、拓展技能与网络的学者,将更有可能跨越学术的“围城”,走向更广阔的职业舞台。

鸡汤一碗:不负青春的“炼金”

      学术的道路上,从博士到博士后再到教职,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途中布满荆棘与迷雾。然而,正如这篇研究所揭示的,努力与积累终会结出硕果。
     或许,你的论文有时无人问津,你的实验常常事与愿违,但请记住,这段路程是每一个学术人的必经之路。只要不轻言放弃,每一次失败都是未来成功的基石;只要脚步坚定,每一个“普通的今天”都将成为“辉煌的明天”。
    学术的炼金,不是为了一个名头,而是为了探索未知的热情与创造知识的喜悦。愿每一个学者都能在自己的学术旅途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光辉道路!

原文信息:

文章标题:Postdoc 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s link to academic retention and faculty success
发表期刊:PNAS
作者团队:Yueran Duan, Shahan Ali Memon, Bedoor AlShebli, Talal Rahwan
单位: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
链接:
DOI: 10.1073/pnas.2402053122

文字写作:梦想工厂
责任编辑:er不er
文章编号:343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epub/10.1073/pnas.2402053122


胡纯一实验室 Hu lab
新国大胡纯一实验室Hu Lab (2023~)的官方公众账号。实验室宗旨是文体艺术不分家,科研科普两开花。加油加油!欢迎访问www.chunyihulab.org获取更多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