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抓住“小分子”的大秘密——E. coli中的“分子社交地图”

文摘   2025-01-25 10:41   新加坡  

       你是否好奇过细菌体内是否有一个“分子朋友圈”,在这个小小的朋友圈中,各种分子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维系着生命活动的和谐运行?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 coli)作为研究最深入的模式生物之一,其体内的分子交互网络却依然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

     而这一次,来自多伦多大学的Hui Peng博士及其团队,携手质谱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题的冰山一角。他们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Ligand interaction landscape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essential enzymes in E. coli 大肠杆菌中转录因子与必需酶的配体相互作用” 的研究成果,为细菌的分子交互绘制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地图。


背景:分子互动的“谜中谜”

        在生物界,从人类到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根本驱动力都离不开分子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就像一场交响乐,不同分子在各自的位置上扮演着特定角色,共同演奏出生化反应的乐章。其中,蛋白质与小分子代谢物的交互(Protein-Metabolite Interactions,PMIs)是生物体内最基础却也最复杂的化学联系之一。这些互动调控着代谢通路、信号转导,甚至基因表达。

         尽管PMIs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家们的研究进展却远远落后于蛋白-蛋白交互(PPIs)。特别是对E. coli这样的模式生物,已有的代谢通路和调控网络虽然被详细记录在KEGG和EcoCyc等公共数据库中,但这些数据中只有极少部分的PMIs得到了实验验证。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分子在细胞内的结合行为极其难以捕捉——它们体积小、化学性质多样,且与蛋白的结合往往转瞬即逝,这就像试图在拥挤的地铁车厢中找出一对说悄悄话的乘客。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显著问题阻碍了PMI研究的发展:

  1. 未知的关联:某些代谢反应的底物和产物已经明确,但参与反应的酶却没有被发现。

  2. 隐藏的功能:一些酶的“地下代谢”(underground metabolism)尚未被揭示,而这些功能很可能对细胞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认知的缺失不仅限制了我们对细菌生理的全面理解,也为应用领域带来了实际障碍,例如代谢工程中难以避免意外的小分子效应,或是抗菌药物研发中的靶点选择困难。因此,揭开PMI的面纱,是基础与应用生物学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技术革新:打造“小分子交互地图”

       针对上述挑战,Hui Peng博士团队开发了一套突破性的技术管道,通过快速亲和纯化结合高分辨率质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性地绘制了E. coli中114种蛋白质的“小分子交互地图”。该研究的技术亮点包括:

  1. 亲和纯化与质谱技术结合
    研究团队对目标蛋白进行亲和纯化后,结合高灵敏度的Orbitrap质谱仪,捕捉蛋白质与小分子之间的结合信号。此方法无需依赖外源探针或修饰分子,大大提高了实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AI驱动的分子对接分析
    为了精确定位小分子结合位点,团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小分子进行高分辨率分子对接分析。这不仅帮助识别了多个全新的结合位点,还为理解结合界面的生化意义提供了坚实基础。

  3. 广泛的适用性
    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疏水性分子(如脂类),也能捕捉亲水性代谢物的交互信号,覆盖了296种化学多样性极高的小分子代谢物。


研究发现:分子的“朋友圈”有多精彩?

       通过这项技术管道,研究团队发现了69种必需酶和45种转录因子的分子“社交圈”,揭示了以下几个重要规律:

1. 酶与转录因子的不同偏好

        必需酶的结合界面在微生物中高度保守,暗示这些交互可能是维系微生物群落生存的基础。而转录因子的配体结合界面则表现出显著的进化特异性,表明它们的功能更可能与特定环境适应性相关。

2. 结合界面的进化意义

         研究通过泛微生物进化分析发现,一些PMI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微生物组的。例如某些与代谢酶相关的交互,在多种病原菌和共生菌中表现出保守性,这为理解微生物组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3. 功能协同的分子网络

        通过整合代谢通路信息,研究发现某些小分子结合对代谢网络具有“枢纽”作用。这些交互可能在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和代谢重编程中起到协调作用。



应用展望:PMI研究的新起点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E. coli分子交互的新面貌,更为多个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应用启示:

  1. 代谢工程
    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些新发现,设计更高效、更稳定的代谢途径,将微生物转化为天然产物工厂。

  2. 抗菌药物开发
    新鉴定的结合界面为化学探针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模板,这将帮助开发更精准、更高效的抗菌药物。

  3. 微生物组研究
    通过进一步扩展此方法,有望揭示微生物组中更多的小分子交互,为理解其如何调控宿主生理提供新视角。

  4. 基础科学拓展
    这一技术管道为研究其他模式生物,甚至是多细胞生物的分子交互网络铺平了道路。




结语:从“小分子”到“大未来”

     Hui Peng博士团队的这一研究,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微生物世界的“分子交响乐”同样宏大而复杂。这些看似微小的小分子,就像生命乐章中的音符,在看不见的分子网络中跳跃、共鸣,为生命活动注入动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或许能更加清晰地绘制出这幅“分子交互通讯录”,找到更多未知的分子关系。或许,下一个重大突破,就藏在这些“小分子”的交互背后——一个既微观又宏大的生物学世界正等待我们去探索。

文字写作:小X
责任编辑:er不er
文章编号:341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032-7


胡纯一实验室 Hu lab
新国大胡纯一实验室Hu Lab (2023~)的官方公众账号。实验室宗旨是文体艺术不分家,科研科普两开花。加油加油!欢迎访问www.chunyihulab.org获取更多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