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 压力颗粒的破碎谜团:PARP13如何操控细胞生死?

文摘   2025-01-13 23:30   新加坡  

      压力颗粒,这种存在于细胞中的“小熔炉”,无声地记录着细胞应对环境压力的足迹。从癌症到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却又充满神秘感。        而最近,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hang-Jung Cheng博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Regulation of stress granule maturation and dynamics by poly(ADP-ribose) interaction with PARP13",首次揭示了压力颗粒背后关键角色PARP13的精妙操作。让我们一起探寻压力颗粒的“生命密码”。

压力颗粒:细胞的压力调节器

      压力颗粒(Stress Granules),顾名思义,是细胞在应对环境挑战时形成的特殊生物分子凝聚体。这些颗粒由未翻译的mRNA、翻译起始因子(如eIF3b)和RNA结合蛋白组成。当翻译起始受阻(如eIF2α被磷酸化),这些颗粒便会迅速形成。它们的功能多种多样,包括重塑细胞转录组、暂时储存重要的信号分子等。

      然而,压力颗粒并非总是“善类”。在多种疾病中,包括癌症、病毒感染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压力颗粒被发现具有异常行为。例如,其物理性质的液-固相转变可能是病理性蛋白聚集的关键机制。然而,这些颗粒是如何动态调节其大小、成熟度和流动性的,科学家们一直未能完全解答。

 压力颗粒的“黏合剂”:PAR的秘密

      研究发现,一种被称为多聚ADP核糖(Poly(ADP-ribose),PAR)的分子在压力颗粒中扮演重要角色。PAR由ADP核糖基转移酶(PARPs)合成,像一根“分子搭桥”,通过多价结合支撑颗粒的结构。然而,PAR在颗粒动态中的具体功能却一直模糊不清。

    Shang-Jung Cheng博士团队的研究聚焦于PARP13,特别是其短型异构体PARP13.2。有趣的是,PARP13虽不具有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却能特异性结合PAR。在这一研究中,作者通过解析PARP13与PAR的相互作用,发现其对压力颗粒的动态调节具有决定性作用。

分子实验揭示PARP13的操控之道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单点突变,破坏PARP13的PAR结合能力,观察到了令人惊讶的现象:压力颗粒变得更小但数量增多。这一“颗粒碎片化”现象也出现在与癌症相关的PARP13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体中,表明PAR结合能力的减弱是关键原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PARP13突变体还导致颗粒动态减缓、融合受阻,且在多种压力条件下表现一致。这表明,PAR-PARP13相互作用不仅参与压力颗粒的形成,还对其成熟与动态调节至关重要。

细胞内的分子舞台:颗粒动态的新视角

      压力颗粒的形成和解体如同一场分子级别的“舞蹈”,需要不同的角色协同演出。而PARP13则是这场舞蹈中的重要“指挥”。当PARP13失去对PAR的结合能力时,颗粒便失去了“液态流动性”,从而阻碍其正常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压力颗粒调控的新机制,还提示了PAR结合能力异常可能与癌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展望:压力颗粒研究的新篇章

       Shang-Jung Cheng博士团队的研究为压力颗粒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他们揭示了PAR-PARP13相互作用在颗粒动态与成熟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了PAR作为细胞凝聚体“分子骨架”的关键地位。

      未来,这一研究或可为多种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例如,通过恢复或调控PARP13的PAR结合能力,可能有助于纠正颗粒异常,减缓相关疾病的进展。此外,压力颗粒作为细胞压力应答的“风向标”,其动态调控或许还能为新型抗癌策略提供灵感。

      从分子到细胞,从细胞到生命,科学的探索总是以微小的发现撬动宏大的图景。PARP13,这一默默无闻的分子,在压力颗粒的世界里展现了其“掌控者”的风采,而这种新发现无疑会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文字写作:风
责任编辑:er不er
文章编号:331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5666-0


胡纯一实验室 Hu lab
新国大胡纯一实验室Hu Lab (2023~)的官方公众账号。实验室宗旨是文体艺术不分家,科研科普两开花。加油加油!欢迎访问www.chunyihulab.org获取更多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