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解码致病变异背后的蛋白质稳定性之谜

文摘   2025-01-10 23:48   新加坡  

背景:基因变异与疾病的千丝万缕

       在20,000多个人类蛋白质的基因代码中,错义变异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推动了进化的脚步;另一方面,它们却引发了多种遗传疾病。据统计,约三分之一的人类遗传疾病与错义变异有关,而这些变异会导致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然而,数以千万计的错义变异中,大多数的功能影响仍是未知之谜。

     蛋白质是细胞工作的核心工具,而其稳定性是蛋白质正常发挥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家早已认识到,一些致病性变异会导致蛋白质稳定性下降,从而削弱或完全丧失蛋白质功能。然而,针对如此庞大的蛋白质和变异谱系,现有研究多局限于个别蛋白或少量变异的分析。这使得全面理解错义变异的致病机制,尤其是变异如何影响蛋白质稳定性,成为人类遗传学的一项重大挑战。


研究亮点:规模化解码错义变异的功能影响

     巴塞罗那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前所未有的规模化实验,开展了一场针对人类蛋白质变异的深入探索。他们利用DNA合成技术和细胞筛选实验,成功量化了超过50万种错义变异对500多个人类蛋白质结构域稳定性的影响。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60%的致病变异会导致蛋白质稳定性下降,还进一步强调了稳定性在隐性遗传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名为“人类结构域组1”(Human Domainome 1)的数据集,这是一份涵盖500种蛋白质结构域的变异效应参考。这份数据集不仅为临床遗传变异的解释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还为开发和验证计算方法预测变异效应提供了宝贵的训练数据。


从“稳定”看疾病:研究的核心发现

1. 蛋白质稳定性与疾病的关联

    该研究首次在大规模水平上验证了蛋白质稳定性下降是致病变异的主要机制之一。特别是在隐性遗传疾病中,蛋白质稳定性对其功能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2. 结构域的独立性与通用性

      蛋白质结构域是蛋白质中独立折叠和功能的基本单元。例如,调控基因表达的“同源域”和介导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PDZ结构域”,在本研究中都成为了重点分析对象。这些结构域的小尺寸和独立性,使得它们成为分析变异效应的理想对象。

3. “少即是多”的预测模式

     令人惊讶的是,通过在少量蛋白质上进行稳定性测量,研究团队可以预测整个蛋白质家族中变异的稳定性变化。这种方法利用了同源结构域在不同蛋白质中的保守性,展示了“以点带面”的科学力量。

4. 结合语言模型的功能注释

     研究将蛋白质稳定性数据与蛋白质语言模型相结合,能够精准定位蛋白质中的功能位点。这一方法为临床变异的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设计奠定了基础。


方法与技术:高通量实验的科学突破

     研究团队开发并优化了一种高精度测定蛋白质稳定性的方法。他们通过DNA合成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大规模定点突变,随后利用细胞筛选实验评估这些突变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这种方法不仅验证了错义变异效应的普遍规律,还构建了一个可供全球科研共同体使用的大型数据集。

      此外,研究还引入了计算能量模型,结合实验数据预测变异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这种实验与计算相结合的策略,大幅提升了变异效应预测的精确度和普适性。


展望:从数据到临床的转化

  1. 临床遗传学的新工具“人类结构域组1”数据集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标准化参考工具,可以更高效地解读错义变异的致病性。这对于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计算方法的训练与优化该数据集为开发新的计算预测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训练和验证数据,有望推动更精准的基因变异效应预测工具的诞生。

  3. 药物研发与治疗设计通过理解变异如何影响蛋白质稳定性,研究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小分子药物,恢复受损蛋白质的功能,为治疗多种遗传疾病开辟新路径。


总结:基因密码中的“稳定基石”

        本研究通过开创性的规模化实验,揭示了蛋白质稳定性在遗传疾病中的核心作用。它为错义变异的功能解码提供了一把“稳定天平”,不仅解锁了许多未知的遗传密码,也为未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铺平了道路。

        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无论是遗传学的复杂谜团,还是个体化医学的精准探索,科学的力量总能在看似无解的难题中找到突破口。从错义变异到蛋白质稳定性的解析,人类正一步步走向基因密码的终极真相。

文字写作:羽
责任编辑:er不er
文章编号:330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370-4


胡纯一实验室 Hu lab
新国大胡纯一实验室Hu Lab (2023~)的官方公众账号。实验室宗旨是文体艺术不分家,科研科普两开花。加油加油!欢迎访问www.chunyihulab.org获取更多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