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孤独症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

文摘   2024-11-01 12:05   广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加强各方交流与合作,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和“孤独症儿童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主办的孤独症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于10月25日—27日在该校举行。论坛以孤独症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与多学科协同以及孤独症儿童教育师资的培养与专业化发展为议题,来自相关部门领导、国际及国内孤独症儿童教育领域专家以及各高校、特殊教育学校、孤独症教育及康复机构、残联及社会机构的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论坛。



开幕式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军伟在致辞中表示,孤独症儿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然而,孤独症教育的供给规模和供给水平有限,孤独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孤独症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理论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制约了孤独症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孤独症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战略需求,更是数百万孤独症儿童家庭的期盼。

建校四十余年来,南特始终把全面支撑和服务中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自身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近年来,我们围绕孤独症儿童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23年,成功申办教育部目录外专业“孤独症儿童教育”,成为全国第一、也是目前唯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学校汇聚了一批高层次、跨学科的专家队伍,组建孤独症教育研究中心,深化孤独症教育科学研究,学界影响日益拓展。今天各地区、各业态孤独症教育的关心者、支持者、研究者、实践者汇聚南特,就是要共建孤独症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机制,共促孤独症儿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携手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事业深入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孤独症教育,为更多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带来希望与未来。




江苏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庆祖杰对长期奋斗在孤独症教育一线的教师、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以及支持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机构、社会组织表示衷心的感谢。庆祖杰介绍,江苏全省的孤独症儿童2018年是5067人,2023年增长到16037人,增长幅度非常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围绕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江苏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江苏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坚持以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优先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省政府还分别将孤独症儿童康复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规范化提升纳入2022年和2024年省政府民生实事,旨在提升全省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能力。2024年5月,省残联和省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的通知》,在全省所有0—6岁儿童中开展儿童孤独症全面筛查,发现疑似个案复筛并进行康复干预。省残联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包括孤独症儿童康复在内的0—6岁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2018年又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将救助对象扩大至7—14岁肢体残疾、孤独症儿童,南京、苏州、盐城等地将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年龄延长到18周岁。同时积极探索试点孤独症全程服务,推动孤独症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无差别地实现了全省所有孤独症儿童免费基本康复服务的全覆盖。

对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庆祖杰提出4点意见。一要在改革创新中攻坚克难,逐步解决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要正视差距和差异,着力构建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形态;三要加强科技融合,助推特殊教育快速高效发展;四要强化特殊教育宣传,增进社会共识,凝聚发展力量。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克军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


国家社科“孤独症”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徐云:教育强国背景下孤独症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



徐云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徐云指出,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性障碍只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教育可以改变孤独症儿童的人生。生存、发展、参与、共享等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我们要尊重差异,读懂、理解、接纳孤独症儿童。“优势视角”下的孤独症儿童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学校的育人环境对孤独症儿童尤为重要。学校文化生态应突出多样性,构建课程生态、教学生态、管理生态、评价生态,以及“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的链条互联关系。课程统整要着眼于培养孤独症儿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包括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通过各种支持性课程,让孤独症儿童在体验中学习、在观察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促进孤独症儿童沟通、思维、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创新创造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徐云指出,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情绪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环境不适应、自我刺激、获得注意、逃避或获得活动、焦虑、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问题、联觉等。教师要科学预防,灵活变通,因材施教,做到“最小调整、最少干预”,帮助孤独症儿童化障碍为优势。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学定教,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动机。要为孤独症儿童提供环境支持,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关注、机会与反馈。在学习中,要观察孤独症儿童的参与、努力、投入、达成程度,让孤独症儿童做出自我决定,给予其出彩的机会。



国际发展性障碍支持协会常务理事、日本筑波大学教授裴虹:孤独症(ASD)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裴虹指出,中国孤独症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当前的重点是推动体系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孤独症教育的实施,应面向所有孤独症儿童,促使其潜力最大化发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孤独症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早期诊断与早期教育,保障是教育安置与融合教育,核心是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手段是支持方法与教育课程,支撑是体制建设与师资培养。

裴虹介绍,早期诊断与早期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发育具有积极的影响,能促进全面发展、提升适应性行为、减轻家庭负担、改善预后、提高自立与社会参与。早期发现和诊断能预测并顺应个体的需求,设定持续性的支持目标。在充分了解每个儿童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干预,可以缩短从发现问题到提供有效支持的时间。婴幼儿时期的早期诊断数据可应用于后续的家长育儿支持、儿童发育支持中,实现全方位持续性的终身支持。

裴虹介绍,教育安置合理化强调根据每个孤独症儿童的具体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教育安置方式。多元化安置体系可以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个性化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评估在教育支持实施过程中具有系统性的重要作用。通过实施综合性评估,教师可以深入把握孤独症儿童的个体特点和优势,并了解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源。孤独症教育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育干预方法,尊重个体差异,依据每个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和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干预方法,实施综合性教育干预。在体制建设与师资培养方面,要建立整体性的专业支持机制、完善的督导体系、跨专业合作支持体系、全校或全园的支持体系、健全的教育评估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贺荟中:应用行为分析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师资培养与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贺荟中介绍,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以下简称ABA)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并被广泛认为是目前具有研究支持的有效循证干预之一‌。教师在使用ABA时会运用行为的基本规则,从了解是什么引起了儿童的行为(前提A)到观察儿童正在做什么(行为B)到探索是什么使儿童保持了他们的行为(结果C)。ABA有七大特点分别是应用性(干预是被设计成对个人生命有意义且有正向的影响)、行为性(目标可以被直接观察和评量)、分析性(数据显示干预使行为改变)、概念性(使用的策略和干预方法可以运用行为主义的研究原则)、技术性(教学程序编写明确,可以让不同的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实施)、有效性(干预的成果可以使行为有明显的正向改变)、泛化性(所学的技能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并能运用在不同的情境和环境中)。

贺荟中介绍,孤独症儿童存在社交障碍和兴趣狭窄与重复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孤独症儿童教育存在差异性、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因此培养专业人员的院校专业设置和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尤为重要。孤独症儿童在语言理解方面较为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自然情境式干预可以为他们提供无痕的学习环境,提高干预效果。以ABA为基础发展出的行为干预方法包括早期密集化干预技术(EIBI)、回合教学(DTT)、言语行为(VB)、随机教学(Incidental Teaching)、图片交流系统(PECS)、早期丹佛模式、关键反应训练(PRT)、自然发展行为模式(NDBL),这些干预方法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游戏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教师需着重考虑如何将干预内容泛化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去。此外,师资培养与专业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展开,包括教师如何观察与分析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如何巧妙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何为儿童提供辅助与支持等。



基督教中国布道会圣道学校校长林家仪、基督教中国布道会圣道学校校监梁锦波:香港特别行政区孤独症教育事业情况



林家仪与梁锦波介绍,在特殊教育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采用“双轨制”,中重度残疾学生或多重障碍学生进入特校就读,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则进入普校就读。在融合教育方面,通过及早识别、及早支持、全校参与、家校合作、跨界协作等方式开展工作,其中,“全校参与”模式包括全校共识、分层支持、课程与教学调适、同伴支持、教师协作、课堂管理、多元评估等。在师资培训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为普特教师提供30小时基础课程、72小时高级课程、专题课程(每个课程是60—72小时),特教教师还需进行240小时的理论课及6个月的实习课。另外,特校中层人员需进行30小时的培训课程,以加强专业领导能力。

林家仪与梁锦波介绍,基督教中国布道会圣道学校秉承“崇圣明道 忠主善群”的校训,在课程与教学方面,为孤独症学生提供了多种支持模式,包括个别化教育计划、课堂支持、社交沟通与情绪调节协作支持、小组辅导、专业团队支持等。学校在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的阶段开展了SCERTS模式(Social Communication,Emotional Regulation,Transactional Support)课堂,主要包括社交沟通、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支持三个方面。在家庭与社会支持方面,学校与家长、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在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计划中添加居家训练的内容,使学校与家长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保持一致。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分享学生在校表现、教学进度、了解居家训练情况、支持家长管教等,也定期为家长提供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培训,为家长解答疑惑。此外,学校开展了“自闭症创科应用终身支持计划”(A.U.T.I.S.M.),全面支持1—50岁各年龄阶层的孤独症谱系人士及其家庭,巧用社区资源和跨地域合作,逐步扩大社会对孤独症人士的关注与支持。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孤独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拉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经验交流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产业委员会副主任王伟:服务设计与人机交互对孤独症干预及教师支持的探索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连福鑫:融合教育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王婷:孤独症融合教育的思考


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系主任杨洁:循证实践视角下孤独症学生数学教学方法及应用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教师刘敏:孤独症儿童前语言沟通能力评估工具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教师慕雯雯:孤独症教育的师资培养


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书记、主任,北京市健翔学校校长王红霞: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个性化支持策略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慧: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探索


山东省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郑芳:尊重生命,支持成长——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晨星”实践


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俞林亚:孤独症学生社交沟通课程实施与思考


广东省孤独症康复教育协会会长樊越波:基于神经多样性的孤独症循证教育实践


江苏省残疾人康复协会智力残疾康复专委会委员樊庆伟:孤独症儿童情绪问题分析



来源:掌握现代特教

扫码关注

提供资讯/科普知识

传递智慧/倡导全纳

孤独症资讯
《孤独症资讯》是中国精协孤独症工作委员会信息发布平台,致力于推动建立中国孤独症社会支持体系,是孤独症研究者、家长、教师和社会公众全面客观了解中国孤独症事业发展的平台,提供资讯、科普知识、分享智慧、倡导全纳、传递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