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 174
“于定中除不净相。”
就是于如如不动之中,去掉不净的相。比如我们坐禅期间,一会儿妖魔鬼怪来了,一会儿美女来了,一会儿珠宝东西来了……无论出现什么境界,都应该“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任何境界都不要执着。如果好的境界来了,比如我们见到佛了;又比如坏的境界现前,我们见到魔了,那么应该是分别和执着的心。因为随境所转,所以需要改变,从而去除那种净不净相,也就是好事坏事不如无事,好事坏事都是不净。因为我们要解脱烦恼和生死,所以对于好坏的执着都要去掉。如果这个好坏二元对立的执着不去掉,那么怎么可能解脱烦恼和生死呢?
“唯观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如妙宝之色,观净色而不生贪。”
佛教徒需要转化和改变那种对于不可得的色的执着,观诸色无常、没有主宰。只有观照了真相之后能够相应和默契,才会是真的不贪着。如果不再贪着什么了,那么我们的心里就会坦坦荡荡、欢喜自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净色。所谓观净色而不生贪,什么是观呢?观是一种相应和默契。面对境界在这里摆着,我们去透视空性的佛性,并不是回避和逃避。观照并不是分别执着,而是面对本质的真相。刚开始观的时候,我们根本观不到看它的本质,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
就像我们拿着三维立体的佛像观察,刚开始观的时候,只是一尊佛像在那里摆放;然后我们继续观察,专心致志地透视,凝神静气,专注一心,看来看去,突然间立体的佛像凸显出来了。马上我们就会感觉到,实在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显现。因为现在没有用心,所以我们应该去真正地回光返照、扪心自问。曾经强调过,观照般若是真般若、真实践,事实上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文章中所有图片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分享文章也是一种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