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网络作家行走燕赵写非遗 | 承神:寻迹青龙皮影戏:传承与坚守的故事

文化   2024-09-30 09:20   河北  


寻迹青龙皮影戏:
传承与坚守的故事

◎ 承 神


一、从“驴”说起
驴是由马户二字组成,但驴却又不是马户。在繁体字中,驴为驢,驢是由盧(lú)和馬组成。也就是说,在繁体字中,驴是马卢,简化后变成了马户。而盧本是马中之神,意外跌落凡间,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驴。
正因驴是马中之神,便有了驴浑身是宝的说法。当一头驴跑到山东,就有了东阿阿胶;来到河南,就有了驴肉汤;来到河北,有了驴肉火烧和驴皮影。
驴皮影即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素有古人“电影”之美誉。而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源自于西汉。
二、由古溯今说皮影
传说,汉武帝刘彻的爱妃李夫人离世后,刘彻整日神思恍惚。睡梦中,他隐约瞧见已故李夫人的倩影浮现于帐幔之外,醒来泪湿衣衫。他希望方士登坛作法,让李夫人起死回生。方士束手无策,便四处寻觅破解之法。大臣李少翁受孩童玩手影的启发,用棉帛裁剪出李夫人的模样,画上妆容,手脚处安装木杆。当晚,“李夫人”的身影再度出现在帐幔之外,为汉武帝刘彻再舞一曲。汉武帝观后龙颜大悦,从此对皮影戏喜爱不已。这,正是皮影戏的由来。
唐宋时期,皮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人物造型精美,制作工艺成熟,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夺目,表演形式趋于多样化。题材逐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到了元代,随着蒙古人的西征,皮影戏也传播到了中亚、西亚等地,对当地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影响。明清时期,皮影戏达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有皮影戏班,演出活动十分频繁,已经成为了古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娱乐休闲方式。在没有电影的古代,皮影戏就成了古人的“电影”。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皮影戏逐渐走向衰落。许多皮影戏班解散,艺人转行,皮影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直到1949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
三、青龙皮影戏的由来
在悠悠两千多年的时光长河中,皮影戏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不断演化,绽放出多彩的艺术之花,从而衍生出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有三大流派格外引人注目,分别是陕西皮影、潮州皮影以及北方皮影。
在北方皮影中,皮影人物多采用质地柔软透光性好的驴皮,其中河北滦州皮影堪称北方皮影代表。它起初被称作滦州皮影,亦或乐亭皮影,还有那充满地域特色的冀东皮影之名。冀东皮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集地方民间美术、音乐、说唱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瑰宝。在京剧的醇厚韵味、落子的质朴灵动、大鼓的雄浑激昂、梆子的刚健明快以及民间歌调的婉转悠扬共同滋润之下,又孕育出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那流畅如行云流水的平调,华丽似锦绣画卷的花调,还有凄哀若寒夜孤雁的悲调,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青龙皮影戏,恰似一颗闪耀的星辰,紧紧依偎在冀东皮影戏这片浩瀚的艺术星空之下,传承着它的璀璨与辉煌。青龙皮影戏不仅属于冀东皮影的一支,还融合了辽西的豪迈与蒙南的雄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很多冀东杰出的 “影匠” 都出自那如诗如画的青龙河沿岸。
四、皮簧大王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青龙满族自治县。1879年,在宁静的青龙县沙沟村里,孕育出了一位声名远扬的艺人:李秀,字志清。年少的他,拜本县满杖子的刘满为师,日夜苦学。十六岁,他出科了,踏入皮影戏班,开启了属于他的艺术之旅。
在本县的各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白家店的赵家影班,那里有他专注的身影。朴杖子的关家影班,他如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那一方舞台。卢龙县的方宽影班,他带着梦想而来,用声音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抚宁县的董静修影班,他的热情如同燃烧的火焰,温暖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乐亭县的张泽国影班,他的艺术魅力如春风拂面,让人沉醉其中。昌黎县的齐彦堤影班和马占鳌影班,他的身影在灯光下摇曳,唱声在空气中回荡,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皮影戏有五种角色,小(女旦角)、生(年轻男子)、髯(有胡须男子)、大(花脸)、丑(丑角),源自于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每种角色都有着独特的唱腔。生角通常是指男性正面角色,可分为小生、老生等。小生往往年轻英俊、风流倜傥。老生则成熟稳重,多为德高望重的人物形象。旦角为女性角色,包括小旦、老旦等。动作细腻婉约,唱腔甜美动听,表现出女性的柔美与娇羞。老旦多扮演年长的妇女,形象慈祥、和蔼。净角又称花脸,性格鲜明,多为形象突出的男性角色。动作豪放大气,唱腔高亢激昂,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威严的气势。丑角的皮影造型奇特,动作滑稽可笑,唱腔诙谐幽默。
此外,皮影戏中还有各种配角和道具,如士兵、丫鬟、桌椅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皮影世界。演唱之时,演员以手指轻轻掐着喉头发音,巧妙地控制着声带的粗细。戏班之人虽各有分工,却又一专多能,他们相互配合,默契无间。
李秀先后唱过“小”“生”“大”“髯”。因嗓音宏亮气息浑厚,发声吐字别有腔调、进而声名大噪。1919年李秀到沈阳演出,受京剧的“皮簧”唱腔影响,改进皮影戏唱腔。摸索并创造出皮影戏中的“皮簧”唱腔,经过演出实践,唱腔不断丰富发展,又把京白和二簧调用到影戏唱腔之中,创造出皮影簧腔调,自成一派。
1935年,李秀被美国胜利唱片公司邀请到上海灌制了24张皮影戏唱盘。其中包括《连环计》《全家福》《双挂印》《鲁肃求计》《莲花庵》《四郎探母》等经典皮影剧。1941年,45岁的李秀为日本百乐唱片公司灌制了二十四张唱片。此后,李秀被誉为“皮簧大王”。回国后,“皮簧大王”的唱腔响彻河北各地。1959年,李秀到唐山艺校任教。1979年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得到了陈云等中央领导的表扬。1985年去世。
五、非遗传承人
1972 年,在青龙满族自治县王子店村,诞生了一位后来与皮影戏结下不解之缘的人——杨明忠,艺名杨子。年少的他,初次领略到皮影戏的魅力便深陷其中。他用蜡笔将那些生动的皮影人物画在书皮上,向母亲展示,迎来的是无情的撕毁与焚烧。母亲认为画皮影人、唱皮影戏,不能出人头地,农村娃只有上学才是唯一的出路。杨明忠梦想的种子,深深地埋葬在内心深处的角落。
1993 年退伍后,他担任过村干部、民兵连长等职务。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同村的皮影雕刻艺人邵青。他拜邵青为师,学习皮影人的雕刻。邵青叹息着说:“皮影已经没落了,你学会雕刻也没有出路啊!”可杨明忠坚信,只要有人在,皮影永远不会没落。从制皮开始,细心绘稿、精心选皮,过稿后雕刻,上色,上油,连缀,装杆,当一个生动形象的皮影人在杨明忠手中诞生时,梦想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2000年,杨明忠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皮影人只身闯荡北京。他到潘家园摆地摊,展卖皮影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杨明忠终于将自己的皮影人销售一空,随后在全国皮影雕刻大赛上,获得金刀奖。
杨明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购买了许多老皮影和皮影手抄本,细心研究。回到村里后,他拜同村唱皮影艺人邵兴魁为师,学习唱皮影。邵兴魁的师父就是“皮簧大王”李秀。杨明忠坚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师爷李秀一样的皮影艺人。苦学唱艺后,杨明忠跟着师父邵兴魁加入青龙皮影戏团,四处搭班唱戏,他演唱的生角和髯角尤为突出,深受好评。杨明忠逐渐成为了一名唱皮影艺人。
随着新时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皮影戏越发衰落。他多次到县皮影剧团拜访,将剧团改组并更名百灵皮影剧团,到各个村镇之间巡回义演,将满族文化、服饰融入皮影戏。一年后,在杨明忠不屑的努力下,百灵皮影剧团终于获得了一次在北京前门大栅栏步行街广德楼演唱的机会。一曲《保龙山》,千古忠义传,满堂喝彩,台下的韩国记者记录了这场演出,文章发表后,引起了韩国釜山市教育剧团的重视。2004年,杨明忠带着百灵皮影剧团来到了韩国釜山,同青少年宫合作演出了韩国民间故事《心诚传》。继“皮簧大王”李秀之后,青龙皮影艺人杨明忠又一次走出国门。
回国后,杨明忠和百灵皮影剧团的身影先后出现在全国各地。曾经埋藏在杨明忠心中梦想,终于开花结果。2008年,杨明忠再次走出国门,率团到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等地表演,参加爱尔兰考克孔子大学、都柏林孔子学院春晚演出皮影。2009年,成龙和贾登史密斯筹拍电影《功夫梦》,有一场皮影戏场景,百灵皮影团参与了剧组的拍摄,贡献了皮影戏《牛郎织女》的精彩片段,讲述了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由来。电影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同步上映,青龙皮影戏以全新的方式再次走向世界舞台。
二十年时间,杨明忠将青龙皮影戏带到世界各地,收集到散落于民间的影卷9000多本,参与滦州皮影博物馆的筹建。杨明忠是青龙满族自治县皮影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将青龙皮影戏带向了世界舞台,绽放别样的光芒。
六、困境与未来
笔者采访时,杨明忠正同来自贵州大学的张军教授商讨青龙皮影戏著书一事。在谈及皮影戏的未来,杨明忠老师却是一声叹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重视,但现状却不容乐观。现在百灵皮影剧团都是一群花甲老人,加在一起快四百岁了。青龙皮影戏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境地。不只是青龙皮影戏,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大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杨明忠至今只有一名14岁的小徒弟参与剧团演出。杨明忠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喜爱皮影戏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他放出豪言,来者不拒,愿倾囊相授,绝无半点保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笔者相信,在国家的重视下,在皮影戏工作者的努力与创新中,将皮影戏逐渐与现代科技、艺术元素紧密结合,融合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融入特色民族文化,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提升皮影戏的艺术感染力,绽放新光彩,走向世界,继续传播中华文化,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扩大皮影戏的受众群体,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皮影戏永远绽放光芒。



作 者 简 介

承神,本名吴骏秋,1994年出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特种猛龙在都市》《终极狂兵在都市》《我在天庭地府写小说》《豪门逍遥战神》等。

河北文学院
河北文学院(河北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1991年由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在河北省作家协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2017年省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并入河北文学院。其主要职责为组织全省优秀中青年作家进行纸面及网络文学创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