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网络作家行走燕赵写非遗 | 关越今朝:百花丛中一点红——记蔚县秧歌

文化   2024-08-19 10:40   河北  


百花丛中一点红

——记蔚县秧歌

◎ 关越今朝


晨曦微露,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轻柔地洒在古城墙上,唤醒了沉睡中的蔚州古城。微风轻拂,带着清新的气息,穿过景仙门,拂过南安寺塔,掠过蔚州署衙,飘过文蔚书院,飞过鼓楼,吻过玉皇阁,溜过常平仓,恬静地俯瞰着美丽的萝川影剧院。
影剧院里,稍显昏暗的光线下,数十位红衣黑裤的男女间隔均匀地分列在矩形过道中,目视前方,神情专注,正在“咿咿咿”“啊啊啊”地吊着嗓子。他们有的稚气未脱,有的满脸岁月痕迹,但都无一例外地认真而执着。
一墙之隔的练功房里,又是另一番情形,要比影剧院里“热闹”好多。西北侧,二十多名男女双臂平伸,行进中左右脚交替飞踢,飞脚打在掌心发出清脆的“啪啪”声。东北方,两名指导老师正给学生们示范声段,一招一式颇见功力。南半区域的女孩们全都保持同一动作:左腿支撑,右腿高高后抬,身体前倾,双臂伸展,食指上挑,既像振翅飞舞的蜻蜓,更似翱翔苍穹的雄鹰。正中心地段,“对花枪”如火如荼,虽然现场没放音乐,但依然暗合着“呛呛呛”的锣鼓点。
这些练早功者都是蔚县秧歌人,此处院落也是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之所在。
第一次近距离全方位接触这种场景,笔者目不睱接,浮想联翩,既激动又兴奋。
“每天天刚亮就开始喊嗓子,一般是半小时左右,然后练早功。早餐后,九点全团集合,分配当天工作。”“请这边走。”一旁,田维忠的声音响起,拉回了笔者的思绪。
田维忠,身形高瘦,1955年生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蔚县秧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笔者此次采访活动的直接对接人。
田维忠1973年开始接触蔚县秧歌,当时他是蔚县桃花公社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从此便与蔚县秧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当过演员,组建过乐队,能够演奏多种乐器,多年从事蔚县秧歌的音乐创作、挖掘工作,是蔚县秧歌的参与者、见证人、研究专家。他呕心沥血,查阅资料,整理素材,走街串巷拜访老艺人,编撰出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蔚县秧歌分卷》,是研究蔚县秧歌音乐的重要史料,是蔚县秧歌历史的重要见证,对蔚县秧歌传承与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到了田维忠办公室,门上有“创作室”标牌,屋里很普通,书籍不多,摆放着几件乐器——笛子、唢呐、琵琶。随着交谈的深入,田维忠不时从办公桌里取出孤本、原稿,笔者这才明白,怪不得外面摆放书籍不多,原来“宝贝”都被“金屉藏娇”了。
听着田维忠的介绍,翻阅着一本本原始文献,观赏着一段段音视频,笔者对蔚县秧歌的认识更加立体,也越发敬仰。蔚县秧歌是列入全国36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1958年曾被时任中央领导郭沫若赞誉为“百花丛中一点红”,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与发展
蔚县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蔚县秧歌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蔚县秧歌又称蔚剧、蔚州梆子,产生于河北省蔚县,由民间小调、民歌俚曲发展而来。分为黑(大花脸、二花脸)、红(胡子生)、生(小生、娃娃生、武生)、旦(青衣、小旦、刀马旦、破脸旦)、丑等行当。器乐伴奏中,文场是板胡、竹笛、三弦等弦乐、管乐、弹拨乐,其中以板胡为主;武场是以板鼓为领奏,配以大提锣、铙钹、小锣、梆子和小镲等乐器的组合体。唱腔板式有尖板、倒板、头性、二性、三性、拖腔、滚白、八嘹子、训调等,丰富多彩,变化灵活,喜怒哀乐之情寄于咽中、溢于声中,表现力相当强,有“看戏动听、听唱落泪”之说。
蔚县秧歌主要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雁北、晋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旗县,以其“方言白话”道白和板腔体与“训调”曲目唱腔巧妙结合的形式突出了自身特色,深受当地及周边群众喜爱。
蔚县秧歌早期的舞台演出,是以小旦、小生(或小丑)为主要角色的所谓“两小戏”或“三小戏”,其音乐唱腔是由当地民歌和明清俗曲发展而来的“训调”(“训调”亦称“训儿”,一说是顺调的谐音,乃顺口之调;一说训者,教也,是寓教于乐,劝人为善)。这些戏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要内容,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如《卖豆腐》、《借冠子》、《瞎子观灯》等。班社以村为单位,做为社火的组成部分。
蔚县秧歌大量吸收早期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古老戏曲声腔,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形成了具有自己的剧目、音乐、表演、唱腔等内容的梆子腔剧种,是中国戏曲从民歌体转入板腔体的活化石。
清朝道光年间,蔚县秧歌已由演出“二小戏”“三小戏”,转变为演出行当齐全的梆子大戏,音乐体制上也由民歌组合体的训调唱腔转变为板式变化体的梆子腔了,蔚县李家浅村乐楼的舞台题壁可以佐证。题壁记载:“孙庆班,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在此凖演,蔚州地城东乡西合营秧歌在此一乐也。”除此之外,题壁上还列举了《回龙阁》《魁花玉》《打瓦罐》《还(换)亲》《卖肉》《别窑》《八卦》《高平关》《响马》《别宫》《招亲》《下山》《下书》《重园》《三贵(贤)》《玉杯》等十六个剧目。其中《回龙阁》《魁花玉》《盗八卦》《响马传》《刘唐下书》等都属于梆子戏。
清朝咸丰、同治之后,蔚县秧歌发展迅速,以著名的永宁寨班社为例,其组织形式、规章制度、行当角色、表演技巧、音乐唱腔、乐队伴奏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进步,并且日趋规范化。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蔚县秧歌发展到鼎盛时期,民间班社达到210多个。
从清末到民初,这一阶段是蔚县秧歌的又一兴盛时期,“合股班”、“联村班”相继产生,并涌现出许多著名艺人。这些艺人有“九斤子”(吴千)、“陈珠子”(田凤宝),“小红鞋”(李春),“跟心子”(赵枝)、徐才、徐义、宝子(徐永泉)、王贵等,被群众誉为蔚县秧歌的“东西四大家”。
1955年6月,蔚县政府在举办蔚县秧歌评选演出中,选出优秀者十九人,成立了蔚县业余秧歌剧团。一九五八年八月一日,正式成立了蔚县秧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专业剧团——蔚县少儿秧歌剧团。从此蔚县秧歌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专业剧团的成立,使蔚县秧歌赢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青少年演员。特别是第一代女演员的出现,使蔚县秧歌的唱腔艺术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专业剧团的成立,也提高了演出剧目的数量和质量,仅在成立剧团后的两三年中,就先后整理改编出了传统剧目八十余个,移植剧目二十余个,还自编自演了《一文钞》、《婆媳俩》、《满院生辉》等现代戏。
之后的几十年间,蔚县秧歌剧团名称几经变化,曾改名为“蔚县文工团”“蔚县红宣文工团”“蔚剧团”“蔚县晋剧团”等,但传承从未间断过,使得这门戏曲艺术得以绵延了数百年。
新世纪的蔚县秧歌人
蔚县晋剧团从2003年起重新恢复了秧歌演出,挂牌蔚县秧歌剧团,排演了《何文秀算卦》《杀狗》《打饼》《过江》等优秀传统剧目。之后还特别聘请国家一级编剧杜忠、一级导演张秀元等担任编导,历时一年多创作了新编蔚县秧歌民间故事剧《剪纸谣》,用蔚县秧歌韵律反映蔚县剪纸魅力。《剪纸谣》在“洪生杯”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上,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一等奖),44人次赢得十六个单项奖,获奖人数、获奖数量均位居全省五十多台参赛剧目之首。在2009年11月,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频道“戏曲采风”栏目对《剪纸谣》进行了全面报道。
2008年6月,蔚县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是蔚县秧歌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对于蔚县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2010年,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13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策划创作蔚县秧歌剧《魏象枢》,2016年该剧申报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资助项目,并在全国1600多个大型剧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该剧上演后,魏象枢那“一心为民、清正说法、刚正不阿”的事迹,以及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受到广泛好评,新华网、央视网以及省市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进行了全剧播放。
蔚县秧歌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蔚县晋剧团)的广大演职人员数十年如一日,怀揣着一颗回报社会的真切心愿,长年与百姓们朝夕相处,用优秀的作品和精湛技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走遍了全县数百个村镇,每年农村公益演出数百场,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服务社会、歌唱家乡的同时,蔚县秧歌发挥着自身优势,努力成为党群连心的又一桥架,为助力家乡发展尽心尽力。蔚县秧歌人积极打造并参与了“中国剪纸艺术节”“暖泉树花晚会”“代王城点杆”、蔚州署情景演出以及春节社火演出等活动,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高度称赞。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接见演员时深情地说:“你们熟悉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歌颂家乡的精彩演出,真的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
蔚县秧歌演艺公司(蔚县晋剧团)曾荣获文化部 “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一部委颁发的“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河北省政府文艺振兴奖、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荣获省戏剧节金奖,并多次获得省“上山下乡先进剧团”称号。
翻看着一册册文字材料,浏览着一副副生动照片,瞻仰着一件件老物件,聆听着一段段余音绕梁的唱段,笔者不禁感慨万千:蔚县秧歌不是因为非遗才传承的,而是因为生生不息、历代传承才被列入非遗名录的。
传承与创新
随后,笔者来到蔚县秧歌演艺公司的“地方戏曲艺术展”厅,面对着满厅的“见证物”,田维忠的话明显多了起来。
“这张照片上是第一个专业剧团成立时的十九人,是从全县各民间社团挑选的佼佼者,真正的优中选优。”“看,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屈登梅老师在为演员们做身段示范,当时屈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这张是《魏象枢》剧照,这位就是魏象枢扮演者李治国。”“那张是孩子们在压腿练功,旁边那两张是新演员晨起吊嗓。不只是学徒练早功,师傅同样要练。”“这是《剪纸谣》首演的现场情形,当时太轰动了,这可是国家级非遗与世界级非遗的结合。”“那个老箱子看见没?箱体正面有‘蔚剧’字样,这是蔚县秧歌的历史见证物。”
“这位就是我和你讲过的我师傅安生玉,是安师傅把我领上了这条艺术道路。安师傅是蔚县秧歌的琴师兼曲谱专家,一辈子献身于蔚县秧歌文武场演奏和音乐唱腔改革,对戏曲的搜集和整理有很多贡献,人称蔚县秧歌的百科全书。我对蔚县秧歌的一些音乐知识,包括文武场的演出技巧和掌握的这些东西,可以说都是安师傅传授给我的。如果没有安师傅,就没有我的蔚县秧歌基础,很可能也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研究。当初在搜集资料特别是曲牌、唱腔和训调唱腔时,都是安师傅念给我,我再记上,安师傅是手把手的教我呀。”此时的田维忠眼中有东西闪烁,笔者也不禁心头一动。
在田维忠的不断讲解中,笔者慢慢意识到,先前自己对传承的理解太狭隘了,只以为传承就是言传身教,其实传承的方式远非这些,文字与影音记载及挖掘、演出、宣传推广、剧目和艺术传习也都属于传承。
蔚县秧歌的发展,经历了“两小戏”、“三小戏”到“合股班”、“联村班”再到专业院团的发展,直到如今的有限责任公司,史料传承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
乾隆九年(1794年)纂修的《蔚州志補》载有贾华平的《蔚州元夕曲》,其中“仙山净土移尘氛,况复踏歌声入云。拢头一尺盘龙髻,围腰六幅石榴裙。唱罢秧歌唱采茶,一群娇鸟逐娇花。”生动描绘了蔚州元宵节的热闹场面,证实了当时社火中的秧歌活动,而且是有舞有唱的综合体了。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秧歌戏条目指出,“‘闹秧歌’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了‘秧歌戏’。”蔚县秧歌的起源当属这种情况。
正是一代代蔚县秧歌人的不断总结、记录和挖掘,蔚县秧歌才在《蔚州志補》《蔚县文化志》《蔚县秧歌音乐》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直至收录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国家级刊物中,才使得蔚县秧歌的历史以及文化、音乐、唱腔等等能被更好地传承。
师父带徒弟,徒弟成师再带徒,一代又一代循环交替,是蔚县秧歌传承的重要一环。在师父的教习、指导下,学徒需要经过身段、唱腔、开嗓等多个阶段的持续苦练,才有资格进入针对性排练即实践阶段。实践多是从小折子戏开始,之后才是大戏。正常情况下,学徒至少三年才会进入相应行当,但这也仅是刚刚踏入从业门槛而已。
随着蔚县秧歌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王芝兰(女)、屈登梅(女)、张启维、田维忠、邸晓平、王建萍(女)也相继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传承人都是各自行当的佼佼者,他们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还利用自身影响力尽可能地扩大蔚县秧歌影响力,为该剧种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蔚县秧歌在宣传推广上也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深入农村演戏、走出河北交流等等,跨行业的“蔚县秧歌传习班”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承方式。最为直观的传承方式非现场演出莫属,这也是广大人民最为熟知和喜欢的形式。人们在欣赏精彩剧目的同时,好多人会为之触动并加入蔚县秧歌大家庭,因此这也是储备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蔚县秧歌从一开始就是兼容并蓄,也才得以从歌、曲发展成为梆子腔剧种,因此在注重传承的同时特别勇于创新。尤其是新世纪的二十多年间,更是创新了多部剧作,其中大型的新创剧有《魏象枢》《剪纸谣》等,改编的故事剧有《雷锋》等,还有许多反映新时代风貌的折子戏作品。蔚县秧歌不但坚持剧作创新,也在唱腔、曲牌、器乐、舞美上屡有创新,产生了非常不错的演出效果和热烈反响。
现状与挑战
蔚县秧歌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剧种,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届的多方支持,再加之蔚县秧歌人的不懈努力,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专业院团只有一家——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其余的都是分布在农村的季节性业余社团。蔚县文联及院团领导一再表示,非常感谢各级政府与社会各届的支持、帮助,要竭尽所能为蔚县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尽管蔚县秧歌发展得有声有色,不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就是后备人才的匮乏。从事戏曲工作不但非常辛苦,而且成才周期太长甚至难出成绩,与收益严重不成正比,很多人不愿孩子踏入这个行业,这种现象在县级剧团尤为明显。
其次市场受众人群少。由于时代变迁,社会节奏加快,整个戏曲行业都面临这个问题,小众剧种尤其突出,甚至剧种名称都显陌生。
再次是经费不足,这也是制约发展、影响传承的重要因素。
面对这些挑战,就需要蔚县秧歌人开拓思路,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增强本领,在市场化浪潮中披荆斩棘,闯出一条金光大道;也需要职能部门、社会各届对蔚县秧歌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帮这朵戏剧大花园中的花朵遮风挡雨,共同为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添砖加瓦。
日落时分,笔者恋恋不舍地走出蔚县秧歌有限责任公司。临出院门时,笔者忍不住回头张望,视线一下子凝固了。夕阳下,田维忠右手微摇,高瘦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更显清瘦与单薄。
不远处,古老的城墙寂静无声,却又似言说着什么。笔者不由得心潮翻滚:我要把蔚县秧歌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濒危剧种,努力为蔚县秧歌的传承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作 者 简 介

关越今朝,原名李桂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家口作家协会理事。从2015年开始,在17K小说网创作网络文学,著有《为民无悔》《仕者生存》《正气无敌》《正义的脊梁》《官场之从弃子到封疆大吏》等作品,累计创作约1500万字,《仕者生存》曾荣获17K小说网超级IP大赛 “官场风云频道冠军”。



河北文学院
河北文学院(河北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1991年由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在河北省作家协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2017年省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并入河北文学院。其主要职责为组织全省优秀中青年作家进行纸面及网络文学创作。
 最新文章